如何找到自己的人格傾向?

四種傾向


在某個冬風強勁的午後,我走進大西洋碳烤餐廳,當時的我並未意識到,與友人接下來的這段對話,將對我的未來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當我咬下眼前的起士漢堡,友人正吃著沙拉時,她不假思索地說:「我想要養成跑步的習慣,但就是做不到,這真的很煩。」她接著補充道:「我高中參加田徑隊時,從沒缺席過任何一次練習,但為什麼現在就辦不到?」
她的這段話在我心頭縈繞多年。

「為什麼呢?」我回應她。

「妳知道的啊,現在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真的很難。」

「嗯。」我說。

接下來,我們又聊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兩人道別後,我卻忍不住一直回想過去的情景。她還是我高中時認識的那個人,想做的事情也沒變,既然她之前可以維持跑步習慣,為什麼現在做不到?是因為年齡?動機?家庭?地點?團隊精神?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

她以為大家都有「私人時間不夠」的困擾,但其實我沒有。那麼我倆的差別究竟為何?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努力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是如何發現人有四種傾向

有人說,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會把所有人進行分類的那種,另一種則不會。我肯定是前者。

我最大的興趣就是探討人性,不停尋找人類行為及其背後的規律。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快樂與習慣。我慢慢了解到,要建立一個快樂、健康、更具生產力的人生,靠的可不是魔法,而且也沒有一體適用的答案。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事實上,在這個人身上管用的方法,在別人身上不見得有效。有些人是早起的鳥兒,有些人則是夜貓子;有些人在強烈誘因下表現較好,有些人只需適時提醒即可;有些人喜歡簡單,有些人則渴望豐富。

事情還不只如此。當我思索著友人對自身跑步習慣的觀察,我意識到在「早鳥與夜貓子」更深入的不同,存在某種足以塑造人類個性的根本差異—某種非常深邃卻又十分明顯的特徵—我卻一直沒看出來。

為了找出到底漏掉什麼,我在個人網站上貼出幾個問題,希望網友們幫忙回答。問題包括:「你對新年計畫有什麼看法?」、「你會遵守交通規則嗎?會還是不會,為什麼?」、「你是否曾因為好玩而報名某個課程?」隨著網友的答案湧入,我在不同的答案中發現明顯的規律。真的很奇妙,彷彿大家的答案都有志一同地差不了多少。

舉例來說,關於新年計畫的問題,有一部分人給出的答案幾乎如出一轍:「如果有必要的話,我會制定計畫並執行,但我不會選在新年第一天開始做,因為一月一號這個日期對我而言只是隨意的一天,沒有任何意義。」

所有人都用了「隨意」一詞。這個詞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一月一號這個日期是否隨意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但這些人卻給出相同的答案。他們還有什麼其他共通點呢?

還有更多人說:「我再也不訂新年計畫,因為基本上都做不到,我也一直都沒什麼自己的時間。」

另一群人則說:「因為我不想綁住自己,所以我從不訂計畫。」

我知道這些答案背後存在某種意義,但就是看不明白。

反覆思考多月後,我終於想通了。我坐在家中書房時,碰巧瞄了一眼字跡潦草的待辦事項—我突然開竅了。

這個最簡單、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如何面對期待?」

我找到了!
我可以深深體會到阿基米德走出浴缸時的興奮之情。

我坐在書桌前一動也不動,但心中湧現許多關於期待的思緒。在當下,我意識到每個人一生都會面對兩種期待:

外界期待:他人對我們的期待,例如工作完成期限。

內心期待:我們對自己的期待,例如執行新年計畫。

接下來是我的重要發現:依照人們對上述兩種期待的反應,結果大致可分為四類:

1.自律者:對外界期待與內心期待皆有回應。

2.質疑者:對任何期待都會提出質疑,唯有在合理情況下才願意達成期待;換言之,這類人只對個人內心期待有所回應。

3.盡責者:在內心掙扎下,依然會做好外界期待的事情。

4.叛逆者:抗拒所有的期待,無論是外界或內心期待都一樣。

就是如此簡單。當初在我心中簡單而直白的問題,答案就是,無論是誰,都會屬於上述四種類型之一。

現在,我終於知道友人為何無法如願養成運動習慣:因為她屬於盡責者。當她參加田徑隊時,在教練的期待下,要她按時練習不成問題;但在面對個人的內心期待時,她就會出現掙扎。我現在也能理解,為何在新年計畫的問題上,會不斷得到類似的答案。而且,我還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四種傾向的架構清楚勾勒出我所觀察到的行為模式,我也終於理解其他人看某些事情的感覺—只是大家都沒特別注意罷了。

當我以四個對稱、重疊的圓圈,在紙上畫出一套完整的行為系統後,其所勾勒出的線條看起來倒像是精緻的厥葉或鸚鵡螺。我真心覺得自己揭開了某種自然法則:人性。

也或者說,我創造了某種像霍格華茲學院分類帽的東西。
勾勒出框架後,我開始深入一探究竟,寫下〈命中注定的四種傾向〉一文,該文也變成《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Better Than Before)一書的第一章,這本書是關於改變習慣;我在個人網站(gretchenrubin.com)中撰寫關於四種傾向的資訊;我跟我妹伊麗莎白.克拉夫特(Elizabeth Craft)共同主持廣播節目〈與葛瑞琴一起更快樂〉,我們會在節目中討論四種傾向。每次討論與傾向相關的話題時,都會獲得讀者與聽眾積極迴響。

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從簡單的描述中找出自己的傾向,但針對不確定或想要分析答案的讀者,我設計出一套測驗。已經有許多人接受過第二章中的四種傾向測驗,讀者也能在happiercast.com/quiz網站上進行測試。看到受測者的答案以及個人經驗分享,讓我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我注意到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個人傾向會影響人們接受測驗的意願。質疑者會問:「為什麼要花時間和精力來接受測驗?」而叛逆者會想:「你是要我接受測驗嗎?我才不要咧。」)

為了測試我對四種傾向的觀察是否客觀,我決定以框架內容為主題,在美國以成人為主要群體進行研究,不分地區、性別、年齡與收入。

至於我發現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四種傾向的分布。在這四種傾向當中,盡責者人數最多,高達百分之四十一;其次是質疑者,占百分之二十四;叛逆者最少,占百分之十七;跟我一樣屬於自律者傾向的人,占百分之十九,只比叛逆者略高一點,這讓我挺訝異的。

這項研究也證實了我的許多觀察:舉例來說,提到新年計畫時,自律者會選擇制定;叛逆者會表示討厭;質疑者只有在對的時機才會進行,而不是隨興所至去做;盡責者往往會選擇放棄,因為他們還困在先前未完成的任務之中。

在修正框架內容時,我參考了紅綠燈的概念,賦予每種傾向所代表的顏色。黃色代表質疑者,因為黃燈是提醒我們要先「等待」,才決定是否要繼續前進,而質疑者在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事情之前,總是會先問:「等等,為什麼?」;綠色代表盡責者,隨時都準備「前進」;紅色代表叛逆者,通常都會選擇「停下」或說「不」。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紅綠燈沒有第四種顏色,我就自己為自律者選擇藍色—看起來挺適切的。

我在四種傾向的領域研究越深入,就越能感受到其巨大影響。

在我們思考傾向的同時,也能更深入認識自己。這種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很重要,因為唯有以個人的本質、興趣與價值為基礎,才能建立快樂的人生。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在認識四種傾向時,也能更加了解他人。清楚他人的傾向特質,便能與對方一同有效率的生活與工作—像是同事和上司、教師和教練、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小孩,以及醫護人員與患者。

認識四種傾向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

閱讀完整內容
理想生活的起點

本文摘錄自‎

理想生活的起點

葛瑞琴‧魯賓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