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調和」?為什麼很重要?


「只有透過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我們才能真正瞭解與提升自我,而唯有藉由對自我的努力,我們才能開始加強我們與他人的連結。」

——海瑞亞.勒納(HARRIET GOLDHOR LERNER)


我們天生就與別人連結,從我們生命混沌初開的時刻,就可以明顯看出我們具有強烈的本能慾望,要與他人建立連結:嬰孩會認得人的面孔,並且表現出特別喜歡某張臉龐的偏好,這正說明了我們與生俱來對別人感興趣、同時好奇心十足。嬰兒在安全的養育環境中繼續發育成長時,他們會發展出一種能力,使他們能與父母或者看護他們的褓姆形成情感與身體上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 bond),這種關係則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感,讓他們可以探索、冒險、抓住機會並發展出他們自己的自我意識。

久而久之,一旦小孩子開始學習語言後,他們很快就會瞭解到,透過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交流,他們即可把自己的思想跟他人連結起來,而這正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劃時代里程碑!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小孩子學會了參與複雜的互動,因而可以交流想法或經驗。我們天生就有興趣與能力去瞭解他人的經歷,而且對於找出「他們的經驗要如何與我們的體驗互相連結起來」這個問題十分關心。

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動機有多強烈,或是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對我們來說是多有趣和愉快這些方面上,還是存在著個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的現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不太會想要一直跟某個人保持連結;但總體來說,無論你認為自己個性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你通常都會被迫與你周圍的人產生某種程度的身體、情感和/或心智連結。

我們知道人天生就需要社會聯繫(social bond),我們也明白一旦人的社會聯繫被剝奪了(尤其是在新生兒的階段)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人在自己的童年初期就被剝奪了社交接觸(這類接觸包含了比方說他/她被人擁抱、旁人把他/她搖來搖去安撫、有人緊抱著他/她),這會與大腦發育的改變產生連帶關係,並且會因此破壞了孩童與他人建立積極依附的能力。日子一久,這種在孩提時代,即缺乏與看護人褓姆之間的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會導致人情緒調節困難、自尊心低、行為問題與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受損。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讓我們賠上自己成年後的幸福,會對整體健康與壽命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就跟其他公認的具風險因素(好比肥胖)那些負面影響的情況差不多。社會聯繫少,也跟身心健康結果惡化息息相關——健康狀況愈差,就愈不可能與他人進行社交互動,因而使得這種問題週而復始層出不窮。

進化心理學家向我們解釋,人類傾向於相互連結是有適應方面的原因的,由於我們需要生存與繁殖,因此社會合作應運而生;我們需要有其他人,這樣才能獲取資訊與資源,而且使我們能保護自己以及我們的後代免於遭受危險,以及尋求幫助解決問題;因此,搞不好你會認為我們之所以需要連結,純粹是出於功利和實用上的考量,好比是為了生存和繁殖;但是為素昧平生的人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不求回報則是一例,說明了社會連結不一定是被親屬關係和功能所激發出來的。從童年開始,我們就學會了根據我們的相似之處,找出與他人的共同目標,並且建立連結。隨著年齡漸長,儘管有明顯的差異,我們卻愈來愈能接受對方,並且能彼此愛慕;這些經歷提醒我們,渴望與對方相互連結,並且發展出深厚的情感聯繫(包括柏拉圖式的和浪漫的)這種慾望該有多麼堅不可摧,而且簡直是天經地義、舉世皆然的普世價值!人彼此連結的基本技能就是調和。

調和看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

調和是一種能力,讓你可以一邊意識到你自己的心理思想和身體狀態,還可以一邊跟他人和諧共處以及連結,是基本的社會技能與人際關係的基礎;沒有調和,我們就會跟他人隔絕開來,封鎖阻斷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調和不僅憑恃口頭語言,也會以透過我們交換無聲的信號(例如臉部表情、語氣、和肢體語言)來溝通交流感覺狀態作為依據。相互溝通交流就是在引起別人的注意力,並且善加運用我們的手勢和姿勢這兩種情況當中進行的,大家彼此互相配合時,這種溝通交流最為有效。溝通交流的非語言成分則幾乎是在我們一呱呱墜地後就開始發展了,非語言溝通交流是在我們與父母,或是照顧我們的褓姆進行之互動中,所培養出來的。我們一生會持續不斷發展該能力;在任何深層的關係和互動中,調和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調和有助於我們感受到自己和另一個人產生連結,同時也能幫助另一個人感覺到就像他與我們是連結在一起的一樣。調和是一種全身體驗,既包含肌肉動覺方面、也有情感和情緒層面,在這種體驗中,你可以從實際上感覺到你在別人的皮膚上,而感受到他們的節奏、情感與經驗;調和比同理心、同情心和移情作用更進一步,因為調和打造了一種兩個人感覺跟對方連結起來的雙人體驗,這是經由對彼此的情感與情緒狀態、需求和慾望的相互、動態反應來實現的。

調和不應被視為「只不過」是在提倡要跟他人建立起肉麻兮兮的情感連結而已,而應該將其看成一股獨特的力量。這種力量使我們能夠感知來自他人的溝通交流,跟他人聯繫,並且使我們的訊息能獲得理解,以及管理衝突。調和不是抽象、無形的概念,而是奠基於一套具體和特定的技能,研究則顯示,這些技能可以經由當事人投入時間與練習來加以培養和發展。在以下這些時刻最容易斷定已出現了真正的社會情感調和——當你的注意力完全專注於跟某人進行社交互動,無論這個人是不是你最親密的紅顏知己、姊妹淘還是最近才剛認識的人。當然,你可以跟某人進行優質互動,其中包括正念(mindfulness)、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積極傾聽、同理心、同情心和移情作用、和認知理解等要素,但是這些技能中的任何一項只要是單獨存在著,都不是調和;真正的調和是由所有這些要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狀態使你能夠跟某人所表達的他們其個人體驗十分契合、完美匹配而且一唱一和。

想一想你曾經在某個時候安慰過自己身邊親近、鬱鬱寡歡的人——這是一個需要加強同理心、同情心、移情作用,以及意識到你自己和對方情緒和情感的時刻。遭逢一場劇變(比方說家人與世長辭)彷彿晴天霹靂,讓我們停下腳步、無法前進,使得一切通常會令我們心煩意亂、注意力分散的事都戛然而止,並且提醒我們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安慰別人時,你會更加關注在黯然神傷者說話的內容,以及他們所使用的肢體語言上,這種關注可以幫助你試著預測他們的需求,無論是遞上紙巾、給予擁抱,抑或是你一直都在那裡守護並且傾聽對方都可以。因此,你們會變得彼此步調一致,形成了一個正回饋圈(positive feedback loop),在這回饋圈中,悲慟不已的人,會感覺到自己跟你有聯繫,而你也感受到與他們的經歷有聯繫。雖然你也認為人死不能復生,不過有你相伴左右,以及你們之間的聯繫會讓人深感安心。你與另一個人之間的調和連結具有強大影響力,能促進情感和情緒療癒。

調和有項重要特徵,那就是同時具有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換句話說,調和包括了向內留心我們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狀態、想法和感受,以及向外關注來自我們互動的對象所提供的線索與暗示。假如你去安慰某位愁眉苦臉的人,你關心對方的感受時,在一定程度上稍微意識到(但不至於感覺強烈到令你手足無措到自己也受不了的地步)你自己的感覺,這麼做是有幫助的。說不定你正在安慰剛剛失怙失恃的人時,會一併勾起你內心的情緒和情感,因為你目前也正在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像這樣跟別人的互動可能會讓你感到憂心忡忡、壓力過大或者萎靡不振,因為你會想起自己的家庭狀況,雖然這個現象是完全正常和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覺意識,來找出你自己內在的那些情緒和情感,這種意識讓你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同時與他人的經歷保持正念連結。在沒有意識到別人遭受損失打擊這件事,正挑起你對自己家庭狀況的感受時,你可能會在對談中不知不覺被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與經歷所干擾以及分心,結果,你搞不好就不再會全神貫注在這位愁眉苦臉的人其情緒上了!因此,說來好笑,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竟然可以幫助你保持在你意識到對方的這個狀態上啊!意識到我們自己的狀態和對方的狀態,就可以有較大空間去加深雙方之間的連結。

調和也可以在歡樂的情況下實現,可以發生在兩個深愛著對方的人之間、出現在兩個彼此從裡到外瞭若指掌的老朋友之間;存在於父母和他們襁褓中寶貝之間的歡笑與擁抱上;或者在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和情感以及情緒上彼此密切配合與協調的音樂家、舞蹈家或代表隊的運動選手之間表現出來。這些類型的互動帶有一種美感,而以這種方式與對方高度聯繫的人,在他們調和的互動時刻,往往會有一種飄飄然的亢奮感,互動結束時,他們可能會想念這種感覺。對於彼此深深相愛的人、對於家有初生寶寶的爸媽,或者對於音樂家、舞蹈家和運動員來說,這些聯繫的時刻常常是他們為了這種感覺而活,並且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當時那種聯繫的時節!

有意識與無意識運用調和的技能,是從幼兒時期開始的,而且不管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會繼續培養下去,這些技能尤其常見於母親與嬰兒的互動中:諾拉.強生(Nora Johnson)和她三個月大的女兒泰勒(Taylor),是我們參與某個兒童發展研討會的客戶,她們這一對完美呈現出強烈調和所需要的流暢思想交流,而且她們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到這一點的。在玩耍嬉戲時,她們透過彼此眼神交流,以及經由交換彼此互相模仿對方的臉部表情來進行連結,她們一同微笑、歡笑,並且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母親還對著愛女柔聲低語。諾拉與泰勒的互動說明了,甚至早在嬰兒開始使用文字說話之前,在我們的生活中,調和就已經是一種多麼原始的本能,而且是非常基本又十分重要的!雖然她們顯然有著共同的聯繫與特殊的親密關係,不過諾拉很快就注意到泰勒需要休息和空間,因為泰勒可能會暫時移開她的視線、或者掙脫一下,由這些微瞬間來證明這個狀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調和,不僅可以發生在行為上(正如諾拉和她的寶貝女兒之間所展現的那樣)甚至還可以出現在荷爾蒙變化與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生理層面上。你們在行為上相互調和時,你的身體也會跟著調整,你的生理機能會與別人的生理機能保持一致。

假如你曾經盡情跟嬰兒一起開心玩耍嬉戲過,你就會知道你巴不得能盡你一切所能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且對他們關懷備至、呵護有加、無微不至;但是,各位當中自己有小朋友的人,或者是曾經跟這些小傢伙相處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人,都會懂好說歹說拜託小寶寶要不間斷地注意你,對這些小小孩而言,通常是門兒都沒有呀!諾拉並不堅持時時刻刻都要引起泰勒的關注度,諾拉對泰勒的回應,反倒凸顯出調和並非指的是要持續地挨近對方,並且分分秒秒不斷進行溝通交流;而是跟感覺到對方何時需要離開一些時間,以及給予他們那樣的空間有關。 閱讀完整內容
調和:打造自身平衡,建立彼此連結

本文摘錄自‎

調和:打造自身平衡,建立彼此連結

愛德華•布羅德金, 愛許莉•帕拉斯拉

由 馬可孛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