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吸引力法則?

假如你曾經好奇人生是怎麼組合的,或者覺得人生不順而希望改變命運,我想,你或許讀過或聽過「心想事成」或「吸引力法則」,知道它在表達頭腦和念頭的作用。你也可能參與過這方面的小團體或課程,看可不可以修正自己的命運和遭遇,甚至看看可不可以進一步得到財富、名聲和各種人間的享受。
我也相信,你第一次接觸吸引力法則時,可能會覺得完全違反以往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過去,你所理解的是,先有物質,才有心靈;畢竟,是先有了外在的世界,才有你。是這樣,只要人生不順,你難免希望先改變外境。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消除了某一個讓你不快樂、不順利、不平安的條件,你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活出天賦的能力。你也相信,只要在環境裡再加上某一種幫助,你就能掌握機會,讓人生更幸福。

吸引力法則雖然簡單,從這個角度,卻和你原本認為的完全相反。

你過去接觸過的吸引力法則,可能有各式各樣的詮釋,然而,對我而言,吸引力法則或心想事成的方法也只是讓你先肯定——一切的物質都是頭腦的運作。這句話,用我的方法再講清楚一點,其實是在表達——包括這個世界、人、東西、一切最多只是念頭、念相(thought-forms)或頭腦的東西(mind-stuff)。你讀到這些話,用驚訝兩個字,可能已經不足以形容你的感受。你大概會想,這不就是我在「全部生命系列」尤其《頭腦的東西》一再強調的重點嗎?

沒有錯,到這裡是一樣的。但是,結論完全不同。

我透過《頭腦的東西》強調的是你要如何走出腦海造出來的痛苦,看穿這個虛構的人間,而活出真實。然而,吸引力法則的結論是:既然,一切都是頭腦的東西,那麼你在這個人間想要什麼,自然可以顯現什麼。你想好,就會好。想壞,就會壞。你如果想要成功,想要命運好轉,接下來也就自然會顯化出來。

你也已經看到,許多人用「心想事成」的訴求來推廣吸引力法則。畢竟,能夠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想什麼,就有什麼,還能夠對不那麼理想的現實做一些調整——這不光是聽起來再完美不過,還可以繼續維持住人間,讓人根本不需要去想看不看穿的問題。也難怪吸引力法則自然會吸引一代又一代世人的注意,而不斷地以各種形式一再地回來。

在這裡,我可以將吸引力法則和心想事成再歸納為兩個中心理念:正向思考、結果已經發生

你應該也聽過「正向思考(positivism)」——無論發生什麼,一個人都要往正向去想。既然一切都是念頭組合的,那麼,一切包括周邊的人、事、物也就是在反映我們的念頭。假如你隨時都是善意而正向,那麼,你這一生的結果,也就會反映這種正向。而且,這樣的正向,是正向到底。

談吸引力法則的書籍和課程還會提醒你,成功並不是一個人就可以達到,而是由整體的力量來實現。所以,你不光要把一切看得正向,甚至還要將正向的精神感染到你周邊的每一個人。

同時,另一項同樣重要的理念是——一個人想要得到的結果,其實已經發生。對頭腦而言,這種說法是最難懂的,好像完全打破了時間的觀念。然而,對你,要運用吸引力法則,也就是要接受結果已經發生——既然對結果已經有十足的把握,你也就讓自己每個行為、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不斷去符合這個結果。既然你所期待的好事在還沒有發生前,已經老早定案,那麼,你需要做的,也只是透過生活的點點滴滴不斷去肯定——這件好事,就是最後的結果。

當然,如果要進一步詳細說明吸引力法則和心想事成,還有更多細節可以探究。但是,如果你要掌握最基本的原則,那麼,接觸到這兩大中心理念,也就差不多了。
讀到這裡,相信你已經開始覺得很有意思,透過我的角度,從每一個方法、每一個角落好像都可以找到過去你從「全部生命系列」所讀到的一些重點。然而,竟然就是這些同樣的重點,可以導向截然不同的結論——是著眼在無限、絕對而永恆的真實?還是緊緊守住人間的成果?

當然,吸引力法則並不是這幾年才有的新鮮想法。我前面也提過,這個法則會用不同的形式,一再地回到人類的思維。最近一波的起源,大概是在十九世紀初期的美國。一位催眠專家昆比(Phineas Quimby, 1802-1866)年輕時得了肺結核,他當時雖然接受了治療,但一直沒有好轉。後來,他乾脆放棄治療,出外旅行。在旅途中,他深刻地體會到——如果心情輕快起來,例如跨上馬鞍會感到興奮,這種心情的轉變本身就可以減輕疾病的不舒服。

他的病後來好了,而這個經歷自然讓他探索心靈怎麼勝過肉體的機制。他的總結是,心靈是主人,肉體只是心靈暫時的住所。心靈如果產生了一個扭曲的觀念,也就可能化作肉體的疾病。既然如此,治療師可以反過來從疾病的上游,用談話或其他方式去修正心靈的信念,來療癒一個人肉體的疾病。

後來,他透過催眠做了很多療癒,也啟發了美國日後盛行的信心療法。當然,你大概已經發現,他所謂的心靈,其實還是頭腦。畢竟念頭、感受、心情和觀念,都一樣是頭腦的產物。

你可能還記得我在《短路》提過一些意識轉變帶來的身心反應,也還記得我當時提到,是心帶著物質走。你大概還有印象,我還在《神聖的你》提過,如果一個人的意識狀態改變了,即使物質的條件還沒有變化,早晚也會跟上來。然而,這其實不只是頭腦和念頭的作用,而是背後遠遠更廣大的心。這一點,我會在這本書的後半從「全部生命」的角度為你再做一次說明。

在一百多年前,能夠遊歷世界,是一般人連想都不敢想的難得經歷。一位在俄羅斯出生,走遍歐洲、紐約、倫敦的神秘學家布拉瓦茨基夫人(Helena Blavatsky)就是這樣的人物。她後來將許多東方的神秘思想帶到西方世界,也在1877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解密伊西斯》 1提出了「吸引力法則」這個詞。你大概沒想到,就連現在許多人熟悉的「新時代(New Age)」也是她提出來的。後來這個詞代表了各種靈性修行的新觀點,包括吸引力法則,包括心想事成。

最早,她談吸引力法則是為了描述念相之間的吸引力。念相,也就是念頭。她用念相的觀念,再加上頻率、振動這些科學名詞,來表達念頭真的存在,而且它的作用力和物質沒有兩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她是希望透過這些物質化的說明,來表達除了一般人透過五官可以體會到的物質世界,還有一個精神的層面確實存在。
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採用「念相」這個詞,所要強調的反而不是念頭多麼真實,而是如何走出念頭帶來的痛苦。這種強調,相信你現在已經可以體會到它的重要性。畢竟在這個人間,物質確實對人類有無比的吸引力。而且,這種吸引力強到讓人自然想用物質層面來解釋一切。經過一再的演變,吸引力法則的觀念也完全落入了物質層面,而被簡化成「靠念頭來吸引物質」。

閱讀完整內容
豐盛

本文摘錄自‎

豐盛

楊定一

由 天下生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