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能力、或運氣打敗對手


讓我用一個你可能耳熟能詳的故事開場。

史上最偉大的電腦程式設計師,生長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附近。他看到一家剛成立的公司,名叫英特爾(Intel),專門做電腦單晶片(Computer-on-a-chip),而他也是最早看到所謂微電腦(Microcomputers)發展潛力的人之一。他決定投入這種新裝置的軟體程式開發,有人說「他寫了一個引發個人電腦革命的軟體。」

1970年代中,他成立了一家賣微電腦軟體的公司。公司剛成立時,「氣氛非常古怪」,而且「大家可以赤腳穿短褲來上班」,「穿西裝的人肯定是訪客」。但很快地,公司獲利便大幅成長;到了1981年,該公司的作業系統已經稱霸使用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市場。

有了這些早期的勝利後,公司的最關鍵分水嶺,在於IBM於1980年夏天前來討論其新款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經過一番談判,兩家公司達成協議。1981年8月,每台全新IBM個人電腦都附上該公司的軟體,就此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命運。從此之後發生的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如果你沒聽過這故事,那麼結局是這樣的。這位電腦科技先驅在1994年7月8日走進加州蒙特雷(Monterey)的一家摩托車酒吧,穿著皮夾克,一身哈雷騎士裝扮。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外界並不清楚,不過他的頭部受到致命性的重創,可能是因為打架、或自己摔倒。他自行離開現場,但他的慢性酒癮使得問題更加棘手,導致三天後辭世。他當時才五十二歲。他死後葬在西雅圖,而且在他的墓碑上還刻著一個軟式磁碟片。他的名字叫做蓋瑞.基道爾(Gary Kildall)。

如果你以為這故事的前半段是關於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過去,其實情有可原。而且大家不禁要問,蓋瑞.基道爾有沒有可能成為比爾.蓋茲這位曾經的世界首富?但事實上,在個人電腦產業的關鍵發展時期,比爾.蓋茲做出的聰明決定,讓微軟可以勝過基道爾的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

當IBM主管一開始接觸微軟,希望其提供IBM新款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時,蓋茲其實還把他們介紹給數位研究公司。這場會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各方其實眾說紛紜,但基道爾顯然不像蓋茲一樣、看出IBM訂單的重要性。

IBM與蓋茲簽下合約,由蓋茲提供與基道爾的CP/M-86相仿的作業系統。經過一番調整使其符合IBM個人電腦後,微軟重新將其命名為PC-DOS,然後開始出貨。後來經過與基道爾的一些紛爭,IBM同意把CP/M-86當成替代的作業系統。IBM還幫這個產品進行定價。IBM個人電腦沒有內建作業系統,所以每個買個人電腦的人都必須另外買一套作業系統。PC-DOS的價格是40美元,而CP/M-86要價240美元。最後誰是贏家,不言自明。

但IBM並不是微軟致富的直接原因。蓋茲的確與IBM簽下協議,不過他也保留了授權PC-DOS給其他公司的權利。隨著市場上模仿IBM的個人電腦開始起飛後,微軟馬上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後得到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當蓋茲被問到自己的成功有多少比例是來自運氣時,他坦言,運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微軟的成立時間確實恰到好處:「我們是第一家針對個人電腦所成立的軟體公司,而這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他提到,「選擇這個時機並非全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好運氣的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定義能力與運氣

要解開能力與運氣的糾葛,第一步就是要定義這些詞彙。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很容易淪為激烈的哲學爭論。我們可以避開這些爭議,因為其實一般實用性的定義,就足以清楚分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行動成果,並且讓我們改變做決定的方式,以正確行動。

但我們得按部就班。在我們開始討論能力與運氣以前,必須先定義,究竟是在討論哪些活動。我們可以分析運動員,也可以分析公司高階主管或投資人。我們必須說清楚,我們究竟在探討哪些層面的行為。其次,我們得有一個共同的績效測量方式。對運動員來說,評估其表現的方法就是看是否贏得比賽。對高階主管而言,就是找出能夠創造價值的策略。測量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給予能力和運氣一個明確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開始下定義了。

運氣

先從運氣開始吧。

一般辭典會把運氣定義為「有利或不利於個人的事件或情境」,但這樣恐怕不夠。這是個好的起頭,不過我們應該可以再更具體一點。運氣是隨著機率出現、可能影響個人或團體的事件(例如一支球隊、或一間公司)。運氣可能有好有壞。此外,如果認為一件事也可能會有其他結果,那麼這其中也摻雜了運氣的成分。也就是說,運氣不受控制且無法預測。7

舉例來說,假設有個老師要求學生學習一百件事。其中一位學生,姑且稱他為查理好了,他牢牢記住了八十件事,所以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得80分,然後拿到B的成績。查理很喜歡這門課,但他的人生還有很多事情要顧,所以只要別拿到C就好。在他的學校裡,如果拿到C的話就等於這門課被當掉。所以對查理來說,B已經夠好了。你可以把他的策略當作是純粹靠能力,因為運氣不會影響查理的考試成績。他要不就是知道答案,要不就是沒有答案。他可以預測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成果。

不過,假如這位老師很狡猾,沒有把一百件事全部考出來,而是從中隨機選擇二十個。這麼一來,查理的成績,就端視這二十道題目與他記得的資訊究竟有多少重疊。如果用統計的角度來看他的處境,他的成績有三分之二的機率會落在75到85分之間。85分當然沒問題,可以穩穩地拿到B。但75分就不妙了。更麻煩的是,他有三成的機率會拿到90分以上、或是70分以下。突然之間,他所熟悉的八十道題目,無法讓他的成績免於受到運氣影響。

的確,他的考試成績出現了風險。拿到90分當然沒問題;但如果只有70分、或更少,那就完蛋了。理論上,如果老師剛好出了查理沒記住的那二十道題,他是有可能考零分的。當然,如果老師完全沒挑中查理沒記住的這二十道題,他也可能得滿分。但是這兩種極端的機率都非常低。所以,只有在第一種條件組合下,查理的能力才能保證讓他得到八十分。但在第二種條件組合中,他的分數就可能天差地遠。此外,在第二種條件下,我們也很難從他的分數來評估其能力。

第二種條件組合,恰好凸顯出整個過程中的運氣成分。這也符合我對運氣所下的定義。

• 成績會影響學生

• 成績可能好,也可能壞(他的分數可能高於80,也可能低於80)。

• 你可以合理預測,只要老師選了不同的題目,最後也可能導致不同結果。

各種標準化的考試分數,包括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的推理測驗在內,都同樣反映出運氣的影響。所以,評估這些考試成績的入學審核人員都知道,這些分數並不能完全正確地測出一個人的真正能力。只要整個系統中摻雜一點運氣的成分,就不容易測出人的真正能力。

在查理的案例中,我們假設他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他宣稱的記憶力確實非常精準。他充分掌握那八十道題目。如果被問到,他可以非常穩定地回想起這些內容。而運氣的影響程度,就取決於老師選擇要考多少道題目。

個人能力在這個案例中其實是固定的,不過在其他類型的案例中,個人能力往往會有正常變異,這時運氣因素也會造成影響。例如,一位籃球員在整個賽季中的罰球命中率為70%。你應該不會期待他在每十次的罰球中都剛好命中七球。在某些比賽中,他可能命中了九成的罰球;有時候命中率可能只有五成。就算他持續訓練、提高罰球命中率,但他的表現還是會有變異;因為罰球牽涉到他的神經肌肉系統,這和人類回想某些事實的記憶系統大不相同。運動員可以透過練習來降低個人表現的變異性,但要完全排除這些變異,幾乎不可能。

「隨機性」(randomness)和「運氣」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你可以把「隨機」視為在系統層次運作的元素,而「運氣」則是在個人層次運作。假設你叫一百個人連續丟五次銅板。銅板的正反順序排列,勢必是隨機的;我們也可以預期,有些人可以正確猜中五次的結果。但如果你是一百人當中剛好完全猜中的那一位,那麼你的運氣真的很好。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對於運氣這件事,我們應該培養一種處之泰然的態度。我們努力的結果不管是好是壞,其中都有一些成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即個人能力)、也有一些成分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運氣)。也就是說,運氣是殘餘下來的成分:當你把成果的努力成分抽掉之後,剩下的就是運氣了。你的運氣好或壞,其實跟你這個人根本無關。如果你因為好運而受益,那就好好享受當下的愉悅,然後準備迎接運氣用完那一天的到來。若運氣不好,也不要垂頭喪氣。如果你已經用正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那就把這次的結果拋諸腦後,未來繼續用同樣的方法堅持下去。

很多人會有一種想法,認為長期下來運氣會接近平均值。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來說,確實是如此。但這樣的論點其實並不成立,而且運氣發生的時間點,往往會對之後的事件產生累積效果。很多人討論過的案例是,在相對富足的時代畢業的學生,他們會比那些在景氣衰退時畢業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並享有更高的薪水。耶魯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經濟學家麗莎.坎恩(Lisa Kahn)就研究了這種效應。她發現,白人男性學生畢業時,當時的失業率可以用來預測其收入損失。只要失業率增加一個百分點,畢業生的薪資就會少6%至7%。即使經過十五年後,他們的薪資仍會低於平均。個人收入的差異,原來會受到畢業時總體經濟情勢的好壞所影響。換言之,這是運氣的問題。


創造自己的運氣

運氣和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描述運氣的格言:

• 「你可以創造自己的運氣。」

• 「運氣就是當你準備充分,然後機會降臨時。」

• 「我篤信運氣,而且我發現當我越努力、我的運氣就變得越好。」

事前的準備工作與努力,是個人能力的基本要素。它們通常會帶來好的結果。但這些格言並沒有真正解釋事情的真相。如果你做了準備,而且很努力,那麼你的成功並非因為運氣變好。運氣是完全不會變的。只有你的能力會進步。你可能非常努力、也做足準備,然後在66號公路上開了全美國最棒的餐廳;然而當州際高速公路經過你所在的城鎮時,再好的餐廳也得關門大吉。

另外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如果你拒絕幸運之神,你就不可能得到好運。舉例來說,如果你不買樂透,你就不可能中獎。就某個層面來說,這當然沒錯。但這個說法掩蓋了兩個重點。運氣可能有好有壞。雖然中了樂透彩看似運氣好,但我們很難主張沒中獎就是運氣不好。輸掉樂透彩是預料中的事。樂透在設計上本來就是要賺錢,他們只會拿出一部分的錢給贏家,所以整體來說這是個輸家的遊戲。重點是,當你把自己放在一個可能享受好運的位子時,你也可能變成輸家。

另一個重點是,個人為了追求運氣所付出的心力,其實是與個人能力有關。例如,你必須與未來的雇主們完成十場面試才能拿到一份工作。只完成五場面試的人可能拿不到工作,但完成十場面試的人,最後都會得到這份職缺。找工作非關運氣,這是努力與否的問題。耐心、堅持與打不垮的鬥志,其實是個人能力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鼓吹「運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名人,就是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他是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科普心理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y)的首席教授。韋斯曼的作品非常古怪有趣。舉例來說,他曾經辦過一個「全世界最棒笑話」的「科學研究」。(得獎者的笑話是:有兩個獵人在樹林裡,其中一人不支倒地。他看起來沒有了呼吸,而且眼神已經無光。另一人趕緊拿出手機打給緊急醫療服務。他急忙說道,「我的朋友死了!我該怎麼辦?」接線人員回答,「請先冷靜,我可以幫助你。首先,我們得先確定他已經死了。」電話那頭一陣靜默,接下來傳出槍響。這時電話傳來,「好了,然後呢?」)他還聲稱他已經找到「一個經過科學證實的方法,可以了解、控制和增進你的運氣… 閱讀完整內容
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

本文摘錄自‎

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

麥可‧莫布新

由 八旗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