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局教養法》能決定數百萬交易的兒童遊戲

賽局教養法


二○○五年日本電子公司萬視寶電工總裁端山孝,提出一項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昂貴、也最異想天開的「兒童遊戲」。

端山孝想要拍賣公司價值兩千萬美元的藝術收藏,其中包括塞尚、畢卡索與梵谷的作品。但他實在不確定是要交給佳士得還是蘇富比去進行拍賣。經過一番思考後,端山孝宣布,要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來決定:兩家拍賣公司必須猜拳來定勝負,贏的就能爭取到這筆拍賣生意,兩家公司的代表被叫進會議室,面對面的坐在長桌兩端。兩隊都拿到一張紙,他們要各自寫下剪刀、石頭或是布。結果佳士得寫了剪刀,打敗了蘇富比的布,成為贏家。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這個方法很公平。猜拳是個完全碰運氣的遊戲,而佳士得剛好走運。

但其實也不是單憑運氣,佳士得有先擬定策略。在決勝負前,佳士得一位高階主管針對猜拳的訣竅請教了兩位專家:他十一歲的雙胞胎。「一定要先出剪刀,」雙胞胎告訴他,「出石頭太明顯,而剪刀贏布。」比賽過後,蘇富比承認自己沒有擬定策略,白白錯失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佣金。

行為新科學,家長也適用


猜拳只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研究的典型案例之一。賽局理論起初隸屬於數學領域,主要研究人們如何博弈、互動及談判,探討當一方的決定會影響另一方回應時的策略思維。接龍與賽局理論無關,你面對的只是一副撲克牌;但西洋棋很不一樣,你每走一步都會立即影響對手的策略,而對方的每個動作,也將影響你的下一步棋。這些都是讓賽局理論家醉心著迷的情境。

賽局理論是由經濟學家與數學家提出,但研究者很快就發現它的應用範疇遠超乎經濟領域。賽局理論已然成為重要談判的基礎,被政治人物、名流與執行長大量應用。

一九四四年賽局理論因傑出的經濟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暨電腦科學家范紐曼(John von Neumann)與同儕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而發揚光大,那一年他們出版開創性著作《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讓賽局理論晉升為一種新科學—策略思考的科學。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天才范紐曼主導了賽局理論的突破,而摩根斯坦的角色是敦促范紐曼投入這個新領域。無論如何,兩人一同被視為賽局理論的共同開創者。

賽局理論下一個重要里程碑發生在一九五○年代初期,另一位絕頂聰明的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奈許(John Nash)對賽局理論研究帶來重大貢獻,電影「美麗境界」就是奈許的故事。奈許發表了多篇科學論文,把范紐曼與摩根斯坦的研究推向更高境界。奈許後來因為生病曾離開賽局領域一段時間,於一九九○年代重返研究崗位,一九九四年因為在「奈許均衡」上的重大成就,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解釋了許多人類的行為,像是為什麼當你從自身最大利益出發,卻不一定能夠得到最佳結果。奈許也是歷年十一位獲頒諾貝爾獎的賽局理論家之一。

在范紐曼與奈許的研究發表後,賽局理論已被應用在政治科學、公共衛生、心理學,甚至動物行為的研究。有專家發現,蜘蛛與魚類是絕佳的賽局理論家;演化讓蜘蛛與魚兒的行動充滿巧妙的策略思維,即便牠們自己不知道。

直到最近,賽局理論家才把注意力轉向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策略難題之一—養育子女。研究已證實,賽局理論可應用在家庭與學校生活中。

思考好玩的難事,讓孩子學習雙贏

賽局理論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幫助我們輕鬆化解家庭的緊張氣氛,讓孩子從遊戲中建立與人相處的能力,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以及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賽局理論可幫助我們說服孩子去寫功課、刷牙、自動起床、按時就寢;如果我們對孩子清楚解釋賽局規則,就可讓他們與父母、手足,以及家人以外的同學與朋友相處得更融洽,而且過程中不用施以任何訓誡懲罰。

佐曼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的賽局理論家,主要研究語言的演進,以及社會行為背後的數學法則。雷伯恩則是一位作家,寫過兩本教養書與無數關於育兒的文章,還育有五個孩子。當我們相聚討論,很快就發現家長與老師可從賽局理論獲益良多。了解賽局理論,以及賽局理論在家庭、學校的應用之道,可協助大人減少親子之間和孩子之間的爭執與衝突,並提升彼此關係。

讓我們正視這個事實—大人正面臨嚴峻挑戰。

爸媽或老師總會很快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很容易在愛裡投降。孩子即使在還不會說話時,就知道如何讓大人聽他們的,孩子知道,用手去指貨架上的餅乾,或伸手拿玩具是上策,因為這麼做通常能讓他們得到餅乾或玩具。孩子最典型的行動,就是舉起雙臂討抱。有哪個大人不會照做?現在問問自己:是誰占了上風?大人確實需要幫忙!

孩子很機伶,他們運用的策略甚至能贏過獲頒諾貝爾獎的大人。大人理應比乳臭未乾的孩子深思熟慮,不是嗎?我們比孩子年長那麼多,但為什麼常常是孩子獲勝?

當孩子比規定時間晚睡,我們無異被孩子打敗;當孩子要求每天晚上都吃義大利麵當晚餐,而且總是成功時,又再度擊敗我們;當孩子寫不出作業崩潰大哭時,我們舉白旗投降。

面對孩子,大人似乎拿出什麼策略都沒用,但真的是這樣嗎?

明智化解衝突,協商藝術從小教起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檢視大人與孩子是如何思考、他們常用的策略是哪裡出了問題,身為家長或老師,又如何善用賽局策略來教出快樂、健康又聰明的孩子。我們不是要教你設計出讓大人成為贏家、孩子淪為輸家的賽局,賽局理論對家長或老師的幫助遠大於此—它給大人們利用賽局,矯正孩子行為、引導孩子思考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大人、小孩都受益。雖然賽局理論可以很複雜深奧,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你只需要知道三件事:參與者、參與者的偏好,以及參與者可能採取的行動。

不論你是否意識到,在教養孩子上,你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是講道理的,也希望教出講理的孩子,賽局策略可以幫助你輕鬆做到。我們會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幫助你了解賽局策略如何運作,你又如何教孩子講道理,並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勵孩子,做出對他們自身有益的行為與選擇。

※賽局思考以更有效的方法激勵孩子,讓他們自己會想,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在孩子身上應用賽局理論的一個最知名案例,是俗稱的「壞孩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壞孩子定理來自已故諾貝爾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影響深遠的研究。這個定理之所以引人注目,部分是因為它違反常理。壞孩子定理的論點如下:

你或許覺得,那些從不關心家族命運的孩子,不會對父母或手足做出太大貢獻,因為朽木不可雕也。但若不論孩子有什麼行為,父母都表現出十足的在乎與關心,壞孩子會很快知道,對父母好一點對自己有利,因為父母會對他更好。根據壞孩子定理,在適當的環境下,壞孩子也能被調教為小天使;如果沒法成為天使,至少也能變得乖巧些。

最大參與、最小干預,讓孩子自己會想


請務必記住,我們談的是有科學根據的策略,不是耍把戲,賽局理論不是詭計詐術,而是一種與人應對的聰明方法,也就是了解別人可能採取哪些行動,然後擬出一個策略,讓雙方都對結果滿意。不論議題是全球的政治磋商,或晚餐要吃什麼,這方法都行得通。

※我們談的是有科學根據的教養策略,也是與人應對的雙贏方法。

每當我們要為孩子公平分配有限資源,不論那是樂高積木、多滋樂扭扭糖或玩iPad的時間,都可以用上賽局理論。想想經典的切蛋糕問題:當孩子的利益相左時,我們要如何切蛋糕才公平?

切蛋糕的技巧,也可應用在分配熱門玩具的遊戲時間、決定孩子零用錢的額度,或選擇假期活動上。賽局理論家的核心研究,就是如何解決公平分配的問題。

當家長或老師學會賽局理論,就能預先阻止熟悉的哀號—「但那不公平啊!」同時別忘了,這些小小的談判專家很聰明。當小男孩大喊「不公平」時,可能因為他覺得不公,也有可能是在布局,讓下次機會來臨時占有優勢:「上次我糖果少拿了,這次該換我先選了吧!」



我們發現賽局理論研究的行為問題,如知名的囚徒困境與家人互動之間有直接的關連,設計獎勵的理論也一樣,關於可信與不可信威脅的最後通牒賽局也是如此。想想我們有多少次威脅孩子說,若他們不好好把早餐吃完,就要取消海灘的行程?孩子知道爸媽只是虛張聲勢,因為爸媽比自己更想去,而且他們知道爸媽不會為了一碗果脆圈,犧牲自己的假期。

在電影「聖誕故事」中,小男孩拉菲發現,每當他說想要一把BB槍,總得到「你會把自己眼睛射穿!」這般經典、無法反駁的家長訓誡。「媽媽每次都用這句要命的理由,小孩根本一點辦法也沒有。」拉菲哀嘆。不過沒多久,拉菲就想到辦法得到渴盼已久的紅騎士BB槍,他的策略就是博得父親的同情,打敗了母親的恐懼。

如同拉菲,孩子獲得最終勝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身為大人,在這種鬥智遊戲上,我們總是被只有我們一半身高的孩子擊敗,賽局理論正好可以幫助大人和孩子在這些情境下做出對的選擇。

我們決定聯手提供你幾個工具,幫助你不被孩子吃定、做出公平的決定,並阻止爭論口角。我們知道你不想跟孩子吵架,你也不需要這麼做。

想要達成這個結果,只需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經濟學、多一些心理學,以及多一些練習。我們談的是以實證為基礎的教養法,不是一時的流行風潮,不必靠臆測或耍花招把戲,幫助你以最好的情況,創造出雙贏局面,不只可降低衝突、激勵孩子自動自發,同時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當孩子離家展開自己的人生,遇到問題時就知道如何面對與解決。賽局理論妙用無窮,人人都能從中獲益。

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本文摘錄自

《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學會雙贏》

雷伯恩.佐曼/著,王怡棻/譯

由 天下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