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情懷之旅──《駭客任務:復活》

THE MATRIX RESURRECTIONS


想像你的肉體不復存在,只留存大腦浸泡在溶液中,上頭連接著無數管線並釋放電訊號,讓你產生游泳、談戀愛,甚至閱讀Esquire雜誌的感受,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幸福。你願意這樣「生活」嗎?這一切是否有意義呢?

Text by Tony Kao Image: courtesy of 華納兄弟電影


▲尼歐與崔妮蒂再續前緣。

上述情景,即為很有名的「桶中腦」實驗,而1999年推出的《駭客任務》電影,則破天荒地探討了存在的意義與類似的議題。該系列電影之所以歷久不衰,在於片中隱藏了無比龐大與極其複雜的訊息,「子彈時間」、「紅藍藥丸」、「代碼瀑布」、「跟著白兔走」等經典概念更深深銘刻在影史與文化中。

無止盡的探究

如紅樓夢般,《駭客任務》也發展出自己的「駭學」,粉絲日夜爭論、樂此不疲,只為辯出一個真相。光是覺醒人類聚集處「錫安」是否為虛構,就衍生出三種假說,各個都有理,卻也存在矛盾,無法完全說服對方,更別提劇中龐大的架構,及揉合了大量哲學與宗教等元素。因此筆者認為,觀賞《駭》系列,不用試著去理解所有的真相,只需知道梗概、享受虛擬世界帶來的玄幻感受即可。而觀賞該系列的一大樂趣,在於尋找片中無數個彩蛋,建議觀賞時可以注意顏色的使用與色調的變化,可協助判別是否為虛擬抑或現實,像是尼歐書寫時按下的紅藍雙色筆、劇中關鍵角色的鏡框配色等。

說《駭客任務》自圓其說也好、賣弄機巧也罷,電影想要長保討論熱度,就得靠未解的答案與懸念,好讓大家進行永恆的爭論,而導演也幾乎不對《駭》做任何解讀,造就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除了成為反烏托邦電影的絕對經典外,《駭》更大大影響了後世科幻電影的概念。當代著名哲學家齊澤克曾說:「觀看《駭》就像做羅夏克墨漬測驗,你是什麼人,就會看到什麼。」的確,《駭客任務》如同一首音樂,人人的詮釋與感受都不盡相同,與他人互相分享觀點、找尋共鳴正是本片最有價值之處。

臻於完美的理想

該系列第四集《駭客任務:復活》近期熱烈上映,由三部曲導演拉娜華卓斯基自編自導,她表示:「隨著年紀增長,我的情感也更加成熟。」至於跨越一切羈絆、穿梭代碼與現實的尼歐與崔妮蒂,則由過往老班底飾演,導演也難掩興奮:「基努李維與凱莉安摩絲處於最適合拍續集的年紀;經過時間的淬煉,他們帶來了全新的演出層次,這樣的真實感絕對能觸動觀眾心靈。」而經典三人組中機智又入世的反抗軍領袖──莫菲斯,則由新演員Yahya Abdul-Mateen II擔綱。筆者觀影前,還一度擔心新任莫菲斯不夠出彩,不足以支撐這部重磅鉅作,沒想到觀賞完後旋即對新莫菲斯讚譽有加;相較於過往嚴肅堅毅,新版則多了些幽默與激情,當然也同樣可靠,相信能獲得不少人的認可。
與時俱進、務求精準

隨著時代演進,過去用來進出母體與真實世界入口的有線電話,也替換成最先進的通訊儀器,並伴隨大量黑科技與概念展示,足以令觀眾驚嘆連連。至於基努李維在片中的造型,也不止預告片中出現、宛如《捍衛任務》的流浪漢形象,平頭造型、鬍渣全剃的模樣也非常值得一看;凱莉安摩絲雖年過半百,但風韻絲毫不減,當年那個衝動熱情的崔妮蒂,也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可惜的是,《駭》過往最精采的武打,在本片卻表現平平,或許武術指導袁和平的缺席真的是一大硬傷。但最讓筆者激賞的,卻是片中對於各種光線的角度與把控。攝影組為了捕捉最動人的光景,幾乎每次開拍前都會鑽研太陽的路徑圖,常要在日落前20分鐘拍完一場戲。導演會對拍攝要求如此精準,就是為了傳達最棒的光影效果。飾演新角色──駭客「兔兒」的Jessica Henwick更表示:「拉娜拍片的手法獨樹一格,她拍片時不會喊卡,會連續拍攝長達半小時,有時還會突然聚焦到你身上,所以演員得隨時保持警覺,同時也有助於融入拍片的情緒與節奏中。」而在一場大規模的夜晚追逐戲裡,製作團隊更一口氣封鎖了12個街區,就連舊金山市長、湯姆哈迪也參一角,處處可見導演的活潑與調皮。
再續經典

儘管外界對此片褒貶不一,炒冷飯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但導演在片中運用各種幽默手段狠狠自嘲,觀影時觀眾的笑聲此起彼落。如果你是《駭》的忠實粉絲,那筆者強烈建議觀賞第四集。雖然沒有第一集來得渾然天成,卻擴充了不少新的概念與視角,更包含了大量的經典致敬,前作的各項經典元素一一浮現:電池塔、章魚機器人、史密斯探員、黑貓Déjà vu、重機競速等全數回歸,卻又略有不同,再加上導演刻意運用同樣的運鏡與拍攝手法,使之與過往畫面交織呈現,讓一幀一格都極具情懷,使人無比懷念,宛若走入時光隧道,回歸最初的感動與震撼。


▲飾演莫菲斯的葉海亞,曾出演《水行俠》的反派黑蝠鱝。

閱讀完整內容
Esquire君子國際中文版197期

本文摘錄自‎

虛擬情懷之旅──《駭客任務:復活》

Esquire君子國際中文版

2021/1月號第1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