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自己「心碎」 從健檢先預防

冠狀動脈因年齡與遺傳而導致血管壁增厚,且三高會加重冠狀動脈心臟病,更是成年人猝死主因,唯有控制三高、改善肥胖、戒菸、戒酒,才是治本之道。


▲若有心悸、胸悶等現象,應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更要避免極限運動、長期間耐力型運動。

猝死來得突然,但絕大多數患者不會在幾秒內身亡,多數發病前仍會有徵兆。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林鴻儒說明,這時間範圍可長可短,幾分鐘到幾小時都有可能,病人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等現象,甚至有些人在日常就有感覺,只是不在意或忽略了,因此,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最好立即就醫檢查。

猝死與心血管疾病呈現正相關,據統計,心血管疾病占了其中六○%,剩下四○%,雖找不到明確原因,但多半也和心血管問題脫離不了關係。

誰會是猝死高風險族群?三十五歲以下,主因為突發性心律不整猝死症候群(Sudden Arrhythmic Death Syndrome,簡稱SADS),約占三○%到四○%,其次是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肥厚型心肌症、心肌炎、瓣膜性心臟病、藥物或毒品濫用者等問題。而大於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常見原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心衰竭。

查身體警訊 驗血壓心律

「簡單來說,有早發性冠心症家族史(男性小於四十五歲,女性小於五十五歲)、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族群、抽菸、酗酒、毒品使用者、藥物濫用者,喜歡從事極限運動或激烈運動者,曾有不明原因昏厥,皆為猝死的高風險族群。」林鴻儒解釋。

根據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李源德,過去在新北金山的社區追蹤,高血壓、糖尿病與高三酸甘油酯,分別增加七○%、二○%與九○%的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
想掌握猝死潛在因子,檢查是第一步。從抽血檢查,確認血糖、血脂是否異常;血壓方面,透過居家血壓量測或二十四小時血壓檢測,也能先自我診斷。

此外,靜態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兩項檢查則可了解心臟心律問題。其中,靜態心電圖主要用來了解心搏是否規律,可用於偵測心律不整、心房心室肥厚或心肌缺氧等病變。

而心臟超音波檢查可進行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評估,了解心臟大小、收縮強度、心肌有無受損、判斷心臟瓣膜活動的情況等,除了可診斷心臟瓣膜功能異常、房室中膈破損等心臟結構上的異常,還可透過心肌活性量化的分析,評估心肌活性與心肌存活等。
防心肌梗塞 靠斷層掃描

至於需要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檢查,林鴻儒認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裡,特別是三高患者、熱愛極限運動、抽菸等族群,要知道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這是目前最準確非侵入的檢查方式。

由於心臟本身所需的血液主要靠三條分支的冠狀動脈供給,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肌的血液供給,一旦血液不足時就會導致心肌缺血,若缺血更加嚴重,就會造成心肌壞死,即為「心肌梗塞」。當心肌壞死範圍較大,就有可能會造成心衰竭或心律不整,增加猝死的機率。

值得提醒的是,包括有顯影劑過敏史的人,以及有腎臟病、腎功能不佳、甲狀腺亢進、懷孕婦女,進行此項檢查前應先與醫師討論。

另外,動脈粥狀硬化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此時,可藉由「脈波傳導速率檢查」或「血管內皮功能檢查」,了解周邊動脈健康程度和血管硬化風險。

當然猝死原因有很多,林鴻儒指出SADS患者心臟並無外觀構造上的明顯異常, 部分可透過「 基因檢測」篩檢, 了解是否有SCN5A、RYR2等致病基因。若有這些致病基因, 將來更得留意身體狀況、定期回診追蹤。另外如APOB基因突變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血脂及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

「 猝死是不常見的疾病。」林鴻儒說,但大家平時應留意在走路、運動時,有無胸悶、胸痛現象,勿將自己陷入高風險情境如極限運動、長期間耐力型運動,尤其是有心血管相關異常,就會大幅提升猝死風險。

選擇適齡、適量且符合自身體能的運動型態,如在平地散步、快走是最友善的初階運動型態。

想防範心血管疾病的猝死,就得從控制三高做起,當然還要戒菸、戒酒、戒毒品、戒藥物濫用、養成符合自身體能狀態的適量運動習慣外,若身體有胸悶、心悸等現象,則可進一步透過相關的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心血管警訊。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44期

本文摘錄自‎

健康人生:掌握猝死潛在因子 從健檢先預防

今周刊

2020/第12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