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癌症的醫療關鍵

醫生與病患,要一起合作,雙方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並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

圖片:123RF 設計:王韻棠 編輯:顏翊晴
戰勝癌症從理解腫瘤開始!建立正確觀念,就能提升治癒率,幫助病患與家屬,在面對癌症時,可以更安心。

這是蘇志中醫師作品《腫瘤地圖》一開始就提到的觀點。他認為,現代醫療技術愈來愈進步,很多癌症都可以獲得理想的控制,療程結束後,幾乎接近治癒的狀態。而其中關鍵的祕密,就是:把腫瘤當作朋友,仔細觀察、深入認識,充分理解、勾勒它的路徑,在第一時間就能提供完善的醫療規劃與有效的治療,讓罹癌的朋友,可以如常生活。我為你摘要書中三個觀念,幫你更了解癌症, 以及在檢查與治療過程中,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

癌症的真正成因

究竟為什麼會得到癌症呢?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聽聞身邊親友罹癌的案例,而感到不可思議。例如:有些女性根本不抽菸,平日也不下廚,沒有接觸油煙,卻得到肺腺癌。而且台灣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還在逐年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和「基因」與「微環境」兩大因素,有很大的關聯。「基因」是先天的,可能是來自遺傳,有家族病史等;而「微環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

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已經有很大改變, 導致細胞形成異變,人體對基因受損的修復力下降,對於致癌物質的代謝處理和抵抗能力,都變得比較差。所以全球癌症的盛行率,愈來愈高。

癌症的成因與發展,有一套可能推演的架構,像是一幅腫瘤地圖,治療時不能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例如,許多基層的勞工朋友,經常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的咽喉病變的例子很多。一旦得了口腔癌,就很有可能接著得到食道癌,這機率大約是四分之一左右。

所以要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並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
高價健檢的迷思

我們常聽到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可能是提升癌症治癒率的重要法則。所以包括各大醫院,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健診中心,都有各式各樣的健診菜單,可以任君挑選。檢查項目除了套裝方案外,又分標準型、豪華型、精緻型、高階型等各種名目、價格。還會特別標榜專業、效率、最新型尖端的檢查機器等等。

我身邊有些上班族朋友,除了公司提供每年一次健康檢查之外,還加購昂貴的健檢套餐,希望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多一層保障。但是,這些昂貴的健檢套餐,真的有比較好嗎?

如果你仔細看新聞,不難發現很多這樣的案例:一位先生癌症過世,但他三個月前才做過昂貴的健康檢查,且當時報告一切正常。傷心的家屬, 生氣地對健診中心提告,法官認定有醫療疏失,判醫院及健診中心賠償上百萬。

因為他們的疏失,導致病患拖了兩個月才發現腫瘤嚴重轉移,延誤就醫而失去性命。因為若一個人的健康檢查結果正常,要在三個月之內就惡化成癌末,幾乎不太可能。

所以,書中特別幫讀者釐清觀念:健康檢查,並非軍備武器競賽,不是這家醫院買了一台一千萬的機器,我明天就再去找一間三千萬的機器來做檢查,除了追求昂貴的檢查外,一定要了解:是誰來解讀癌症檢查的影像?這些影像代表什麼意義?又是誰來建議後續處理?

否則,很容易發生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況, 本來想靠健康檢查替自己的身體把關,但後來發病時,發現惡性腫瘤早已快速轉移!

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確觀念:好的健檢,不應該仰賴高端昂貴的機器,而是一定要有腫瘤專科醫師,來選擇該做什麼樣的檢查,並針對檢查結果做出正確的研判與解讀!

掌握治療的節奏

治療癌症標準的方式,是先做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用影像工具或是檢測腫瘤指數,進行評估。醫師有義務告訴病人,目前為他進行的治療到底是否有效果。病人或家屬,也要主動跟醫療團隊理性的討論。醫病溝通,是雙向的;溝通愈好,就愈能掌握治療效果。

如果照著既定的醫療計畫,逐漸出現好的反應,就持續原來安排好的治療;倘若做了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發現效果不好,或者是從影像中, 發現惡性腫瘤還是存在、腫瘤指數並沒有因此改善,那就應該要改變原本的治療計畫。如果明明治療無效,而不做出醫療上的改變或調整,繼續這樣下去,剩下的都只是副作用!

所以醫師一定要在治療的適當段落,停下來檢查評估,給病人最適當的配套方案。而病人也要在彼此互相信任的前提下,主動和醫師討論, 確保治療是有效的。

以上分享的是,我閱讀完天下生活出版《腫瘤地圖》這本書,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並且和我分享你對癌症的看法,或你所知道親友相關的治療經驗。
閱讀完整內容
時報周刊No.2212

本文摘錄自‎

掌握癌症的醫療關鍵

時報周刊

2020/第2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