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居家療癒指南 教你減壓放鬆面對武漢疫情焦慮

個人因應 ✺ 過度焦慮反而容易生病

所謂焦慮,是對於未來與未知的恐懼。擔心搶不到口罩、害怕被傳染、對疫情的種種焦慮,正逐步侵蝕每個人的心靈。在這人心惶惶的時刻,個人居家生活,可以怎麼減壓?我們將專家的建議,整理成十二項居家療癒指南。

文—吳雨潔 繪圖—邱泰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即將進決戰時刻,許多人不免擔憂焦慮。

臨床心理師張家齊指出,適度的焦慮,是一種正常且有功能的情緒,能引導我們關注需要重視的事情,但我們該避免過度焦慮,因為過度焦慮容易讓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上升,增加生病的可能。

內在心理與外在健康會相互影響。一般人平常就得面對工作跟生活的壓力,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芳療中心資深芳療主任范玄麗認為,此時若把焦點放在疫情等外界事物,過度焦慮而忽略了自己,更可能導致煩躁、沮喪、缺乏能量,身體容易痠痛。

面對外在壓力,回到家,更需要舒緩身心,在這人心惶惶的時刻,除了保持愉悅心情與良好的睡眠品質,提升自身免疫力外,個人居家生活,可以怎麼減壓放鬆?綜合多位專家的建議,整理出十二項療癒指南:

①芳香療法

家是每天生活的地方,也是讓自己安心的所在。在外緊繃了一天,打開家門,迎面而來的氣味,是安撫緊張的雪松、清新淨化的尤加利與舒暢森呼吸的綠花白千層精油,走進家中,宛如恣意漫步於一片綠意中,壓力,瞬間成為過去式。

不同的氣味,能給人舒緩或提振精神等感受。防疫期間,許多人精神容易緊張,尼爾氏香芬庭園國際教育訓練講師原文嘉建議,可藉由天然精油搭配香氛機或擴香,讓居家空間快速充滿芳香氣息,利用香氛,放鬆舒壓。

Espace Beauté品牌廣宣企劃黃士杰指出,透過吸嗅或經由皮膚接觸香氛精油,交感神經會通知相對應的器官,腦袋就會開始放鬆,「大約二十分鐘,就會有像喝了紅酒般的放鬆微醺感。」

精油的氣味,可選擇自己喜愛的味道。若沒有想法,原文嘉建議帶來清新感受的葉片類如尤加利、松針,或香氣甜美的柑橘類精油等,都有放鬆身心之效。

某些精油的氣味能針對失眠、痠痛、呼吸不順等壓力狀況調解。黃士杰建議,有安定之效的苦橙、能放鬆的依蘭跟薰衣草,都是不錯的選擇。平日也能隨身攜帶精油,精神緊繃時便可嗅吸。

②泡澡

布滿細緻泡沫的浴缸,上頭點綴著幾片玫瑰花瓣,一旁裝飾著浪漫的蠟燭,似乎聞到了一股沐浴過後的芳香清新。以上場景,你一定在影集或偶像劇中看過。

泡澡,是最常見的放鬆方法。

范玄麗建議泡澡水溫維持在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水量不超過心臟位置。入浴時,先讓雙腳浸泡約三∼五分鐘,適應溫度後,再緩緩讓身體浸入水裡。當呼吸略為急促(即循環加快)時便起身,但雙腳仍泡在水中,待呼吸調適後再浸泡身體,如此反覆數次。在水中時間不宜超過十五至二十分鐘。

原文嘉說,在熱水中加入喜愛香味的精油或天然海鹽,藉由自然氣息,更能療癒身心。若家中沒有浴缸,也可用熱水泡腳。黃士杰建議,倒幾滴精油在熱毛巾,熱敷自己的肩頸、腰部等容易痠痛的位置,也有舒緩之效。

泡完澡後,喝杯熱牛奶或溫開水(偶像劇中通常喝紅酒,但其實不建議),補充水分。

③聽音樂

有了嗅覺跟視覺的場景,當然少不了聽覺上的放鬆。聽音樂,是普遍被認為能放鬆療癒的方式,只要挑選自己喜愛的旋律即可。若沒有特別的喜好,建議嘗試頻率節奏緩慢平和的音樂。
④自我按摩

透過穴位按壓,能排除體內積結的壓力、減少身體緊繃,達到平衡放鬆。范玄麗建議,可自行用手指頭,如彈鋼琴般輕敲頭頂(百會穴)數下。

以推跟壓的方式,按摩合谷穴(手拇指虎口兩骨間)、內關穴(手腕橫紋旁兩寸)、太衝穴(腳拇指與食指中間)等位置。也可用指關節(若是怕痛也可用指腹),以滑押方式,按摩胸前淋巴位置等。

⑤瑜伽

想像陽光往身上灑落的溫暖,當自己每次張開手臂,都能擁抱更多的希望。

感覺胸悶、疲累時,不妨試著練習瑜伽的拜日式、下犬式跟樹式,這些動作能透過伸展、大口呼吸,替身體帶入更多氧氣。當然,也可以進行平日自己習慣的運動。

⑥腹式呼吸

當吸入足夠的氧氣,身體有能量自癒,范玄麗說,人過度在意外界事物時,容易忘記如何「正確呼吸」。

她示範腹式呼吸法,將意念放在腹部,「鼻腔吸入空氣四秒,舌尖頂著下顎,停留七秒,再將嘴巴微微張開,吐氣八秒,」此為一次完整的呼吸。

⑦自我暗示放鬆練習

靜靜地坐著,將注意力放到呼吸、心跳上,從頭頂開始,陸續掃描關注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張家齊指出,「自我暗示的放鬆訓練」能把專注力完全放在身體,當本身的交感跟副交感神經得到回饋,主觀就會感受到平和。
⑧冥想

有時候,我們會看著窗外的風景,不自覺地發呆,當思緒飄到了遠方,腦袋彷彿進入靜止狀態,其實就是替自己按下暫停思考鍵。范玄麗說,看似簡單的冥想,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其實是一件很難的功課。

今晚睡前,就來嘗試冥想吧,什麼都不要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即使只有三、五分鐘都好。如果能輕鬆舒服到睡著,這是最棒的狀態。

⑨關注當下

面對疫情帶來的焦慮不安,張家齊建議,應正視自己的情緒,而非逃避忽略。可以試著調整個人心態,因疫情發展時有變化,不需要時刻把注意力放在疫情,而忽略原本的生活。

先讓你的注意力回到當下吧!「假設出門在外,總是擔心容易被傳染,那麼下班回到家,理應不會被外界傳染了,便可以放寬心,把思緒轉回今天晚上要做什麼?」張家齊指出,與其為未知的未來焦慮,不妨改問自己,現下可以做些什麼安排。

⑩想想你的人生備案

總是焦慮疫情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如積極面對問題,先把應付不來的狀況,準備成應付得來。

事先設想自己的資源有哪些?萬一生病了,最信任的醫院在哪?家人由誰照顧?工作如何安排代理人?請假時經濟收入減少怎麼辦?當有了解決方案,就算發生事情,也不至於措手不及。

⑪讓腦袋放個假

還記得你原本的興趣嗎?或是趁此時,培養些額外的才藝吧。在家看電影或影集(但請避免殭屍片或傳染病相關的劇情)、參與線上課程、到空曠的地方慢跑,或是打個一小時的遊戲(但也不要過分沉迷),讓緊繃的腦袋轉移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小段時間,讓自己「定時定量」接收相關資訊,其他的時間,回到原本的生活。

⑫別忘了,你還有朋友

焦慮感無法降低,往往是因為沒人認同,若嘗試跟家人、朋友表達情緒,讓身邊的人互相理解,也是一種抒發處理。所以,不要因為害怕而不出門。即使選擇視訊、電話等方式,也要維持跟家人、朋友間的互動。

張家齊提醒,這段期間需更注意說話方式,盡量減少負面評論,溫和回應。也可以嘗試聊天時,加入一些「非疫情」話題,創造正向氣氛。
透過柔軟伸展、深層呼吸的瑜伽,想像陽光灑落在身上的溫暖,能舒緩緊繃的身體。
你中了嗎?
過度焦慮可能有的12項反應


長期處於焦慮情緒,身體、心理可能出現哪些反應跟影響?綜合心理師的臨床醫學、芳療師的經驗法則,整理出以下12種徵狀。這些生心理反應,可用疫情發生前(約今年一月中)作為基準點。如果這段期間開始出現以下狀況,或頻率突然變高,且顯著影響生活,便可能是因疫情而產生的焦慮;若之前已有,不見得是受疫情影響,不需對號入座。

生理

1.腸胃:腹瀉、胃部疼痛、痙攣,或食慾不振。

2.呼吸:過度換氣、頻率失調,或可能出現胸悶。

3.骨骼肌肉:情緒跟肌肉緊張成正相關,焦慮讓你肌肉緊繃,肌肉緊繃則讓你更焦慮,主要表現在間歇性的痠痛、下背疼痛、肌肉無力,或睡眠時磨牙。

4.內分泌荷爾蒙:最明顯的例子是長痘痘。

5.心血管:偏頭痛最常見,嚴重者會有心臟、血壓異常。

6.免疫力下降:過度焦慮影響免疫系統,結果影響身體真的生病了。

7.性生活:頻率改變。

心理

1.工作能力:思考事情的腦力下降,因為把心思都放在疫情上,導致工作的專注力下滑。

2.攻擊性變強:罵人、挖苦、言語中帶有較多負面意涵等。因心中不舒服的情緒張力想釋放,可能出現易怒、暴怒的現象。

3.心智變得不成熟:出現過度反應,比平常更優柔寡斷,或過度延伸枝微末節,例如犯小錯誤便擔心自己會被開除、開始流鼻水以為自己中了肺炎、聽到什麼偏方都想嘗試等。本來並非無法判斷,只是過度焦慮,導致決策能力不成熟。

4.情緒轉變:例如本來是活潑的人,變得安靜不多話。

5.減少人際互動:懶得出門、懶得動,或者極度害怕自己和家人需要出門。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92期

本文摘錄自‎

12個居家療癒指南教你減壓放鬆

天下雜誌

2020/第6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