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 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新冠肺炎大流行為人類社會帶來劇烈變化,也衍生出許多新詞彙, 有些已融入生活如「social distancing 」 ( 社交疏離),有些是當務之急如「flatten the curve 」( 壓平曲線), 有些好氣又好笑如「covidiot 」(新冠白癡),當然還有近來在台灣膾炙人口的「 校正回歸」(backfill )。「vaccine nationalism 」( 疫苗民族主義)這個新字則是新冠病毒揭露的人類「 劣根性」,也是台灣至今無法獲得足夠疫苗關鍵之一。


▲疫苗接種,人類對抗瘟疫大流行最重要的武器。( 美聯社)

病毒經常會出現「 變種」,民族主義也是如此。2020 年,「 疫苗民族主義」 隨著疫情延燒而猖獗。富裕的工業先進國家面對疫情,挾其雄厚的國力( 財力)與大藥廠談判,大肆搜刮其未來生產的疫苗,完全不顧其他國家( 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防疫需求;這就是所謂的「 疫苗民族主義」。

只有頭等艙乘客才能拿到氧氣面罩?

固然,「 國不為己,天誅地滅」,然而奉行疫苗民族主義的國家吃乾抹淨不留餘地,自掃門前雪之外還把掃帚全部買走;這不僅是為富不仁,在公衛與經濟層面也是不智之舉:鄰人的門前雪、瓦上霜日積月累,往往會引發威脅整個社區的危機。

疫苗民族主義歪風的「 首惡」自然是任內高唱「 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他的聯邦食藥署(FDA )高級官員馬克斯(Peter Marks )如此辯白:當客機的機艙失壓,氧氣面罩落下, 你當然是先戴上面罩再去幫助別人。問題在於:如果只有頭等艙的乘客才能拿到面罩,這樣對嗎?

當然不對。根據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的最新估計,目前全球採購疫苗89 億劑,高收入國家拿走47 億劑(53% )訂單,有些國家的訂購數量是其人口的好幾倍;世界衛生組織(WHO )領銜推動、旨在照顧中低收入國家的COVAX 機制只分到11.2 億劑。截至5 月下旬,全球至少接種1 劑疫苗的民眾有55% 身在富裕國家,絕大部分是北美洲與歐洲國家。

COVAX「 今年底之前至少20億劑」目標落空

儘管去年8 月時任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高調訪問台灣,儘管台灣輿論界不少人跟著川普撻伐世衛,但台灣至今拿到的72 萬6000 劑疫苗全部來自COVAX。各方原本寄望COVAX 能對治疫苗民族主義,照顧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競標疫苗的小國,但川普政府拒絕參與,美國直到拜登(Joe Biden )總統上任才加入。結果就是,COVAX 目前只為參與國提供了6900 萬劑疫苗,「 今年底之前至少20 億劑」的支票確定跳票。
世衛日前指出,目前供應給低收入國家的疫苗只佔全球總量的0.3%,許多貧困國家連第一線醫護人員也未能接種, 完全得不到保護。世衛呼籲疫苗不虞匱乏的富國,與其為低染疫風險的兒童和青少年接種,不如提供給COVAX 幫助窮國,功德無量。

疫苗民族主義的經濟苦果

疫苗民族主義不但是道德的缺憾,在經濟上也會造成嚴重後果。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今年初的一份報告顯示,疫苗民族主義如果大行其道,將造成全球1 兆200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疫情擴散、市場萎縮、供應鏈中斷。高收入國家如果協助貧窮國家獲取疫苗,每投資1 美元可回收4.8 美元。國際商會(ICC )今年初的一份報告更估計,如果富國繼續不顧窮國死活「 掃貨」,全球GDP 恐將付出9 兆2000 億美元的代價。

在公衛方面,疫苗民族主義更是人類的噩夢。面對新冠病毒如此猙獰的對手,全球防疫陣線的整體強度決定於其最脆弱的一環,也就是公衛基礎設施最差、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地區。公衛學者估計,以目前的全球疫苗接種速率( 每天約670 萬劑),要達到全球群體免疫(70% ─ 80% 人口接種兩劑),恐怕需要4 年7 個月。

病毒肆虐越久,基因突變機率越高

全球防疫工作真的是要與時間賽跑, 病毒在一個地區肆虐越久,產生基因突變的機率也就越高,甚至有可能出現傳染力、致病力、致死力、抗藥性、疫苗迴避性(vaccine escape )更上層樓的變種病毒;印度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 以14 億人口充當變種病毒的培養皿,還由近而遠禍延一個又一個國家。


▲印度,14 億人口的病毒培養皿。( 美聯社)

其實疫苗民族主義並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 併發症」。2009 年1 月H1N1 豬流感(swine flu )大流行從墨西哥爆發, 疫苗在當年夏天問世,同樣被幾個富國搜括一空,經WHO 再三呼籲,才拿出10% 援助窮國。這場瘟疫進行到2010 年8 月,造成全球約7 億人感染、28 萬4000 人病歿。

民族主義介入的對象也不限於疫苗採購。根據「 全球貿易警示」(GTA )統計,去年4 月全球疫情進入第一波高峰時,70 多個國家與地區針對個人防護裝備(PPE )等醫療物資祭出137 項出口管制。但疫苗製程遠比PPE 之類的醫療物資複雜,也更集中在少數國家,有時甚至會看到富國「 自相殘殺」。今年3 月4 日,義大利與歐盟聯手攔截25 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疫苗出口,苦主是澳洲。

讓科學專業指導政治運作、以高瞻遠矚壓制民粹操弄

病毒無國界,疫情無國界,只知畫界自守的疫苗民族主義既自私又愚昧。疫苗是市場商品也是公共財;分配原則除了要看一個國家的購買力,也須考量其公衛能力與疫情風險。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拜登政府已承諾捐出8000 萬劑疫苗,歐盟則開出1 億劑的支票,世人或許也逐漸在疫情中領會何謂「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One for all, all for one )。

問題是,當下一場瘟疫大流行爆發,我們會不會重蹈覆轍?我們有世衛,有COVAX、CEPI、GAVI 等國際公衛機制,有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這樣的高效能慈善機構,但我們還需要更多讓科學專業指導政治運作、以高瞻遠矚壓制民粹操弄的國家領導人,我們需要更多的「 非川普」。

另一個標、本兼治之道是推動世界各國締結「 全球疾病大流行條約」 (Global Pandemic Treaty ),要項之一即是確保關鍵醫療資源與解方( 包括疫苗)能夠更普及、更公平地分配。條約倡議者正在串聯,歐盟尤其興致勃勃, 但過程勢必艱難,美國已表明興趣缺缺。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雖然讓許多台灣人咬牙切齒,但不以人廢言,他今年2 月投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的一句話,值得你我銘記在心: 「對病􅬚而言,我們都是同一類生物;為了􅷆病􅬚,我們必須群􇞬群力。」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88期

本文摘錄自‎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

新新聞

2021/第17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