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輪到我了嗎?

下半年7成台灣人打到一劑的關鍵


美國啟動疫苗外交,送來250 萬劑莫德納,但台灣自己採購,只到貨百萬劑。新冠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花不到一年,產量卻跟不上全球需求,還遇到供應鏈斷鏈,我們何時能施打?群體免疫還有多遠?

製作人—陳良榕 文—鄧凱元、鍾張涵 攝影—謝佩穎
編輯—王儷華 設計—陳則緯


▲台灣疫苗到貨量寥寥可數,背後除了政府訂購太少,也面臨了上半年全球產能瓶頸,導致疫苗荒蔓延各國。(王建棟攝)

過去一個月間,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心情動盪起伏,環繞在兩個數字。

一個是,新冠肺炎每日死亡人數。

截至六月二十七日,全台該月已有五○八人死於新冠肺炎,平均每日十九人,高於台灣第六大死因事故傷害。第二,新冠疫苗到貨數。

歡呼聲中,美日捐贈的三七四萬劑疫苗陸續開打,終於讓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之外的中老年人,也能進入施打行列。但仍僧多粥少。

「疫苗事實上是不足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承。

許多人,因此緊盯著政府不定期調整的施打順序。

50到64歲族群嘆「一直被插隊」

例如,一家科技大廠的高階主管,向《天下》抱怨,他所屬的「五十到六十四歲」類別「一直被插隊,」擔心打不到疫苗。

「如果疫苗沒有一直進來,我想五十到六十四歲族群的聲音會變大。台積跟鴻海如果買得到(疫苗),他們員工一定又可以先打,到時候不曉得政府要如何擺平(我們),」他憤憤不平地說。

也因此,剛到衛福部遞件申請購買五百萬劑輝瑞–BNT疫苗(美國輝瑞與德國醫藥公司合作),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告訴《天下》,慈濟的目的,也期待在不佔據成年人公費施打名額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分攤,讓國中生、高中生(施打)。」

選擇輝瑞–BNT,是因為全球目前只有該疫苗通過臨床驗證,可以從十二歲打到成人。

他表示,現在台灣流行的Delta(印度變種)病毒對年輕人傳染力強,暑假過後,「學生一返校開學,很容易群聚感染。」

人們之所以恐懼、憤怒,甚至轉而自力救濟,源頭來自一個無奈的現實。

政府向阿斯特捷利康(AZ)、莫德納、COVAX訂購了約兩千萬劑疫苗,至今到貨僅約一百萬劑。若能到貨一半,就能讓台灣多數中老年人施打一劑,產生初步保護力,五、六月便不會如此災情慘重。

為何疫苗到貨如此遲緩?

政府當初因為國內疫情輕微,對於外購疫苗態度不夠積極,下單時間太晚、手筆太小,固然難辭其咎。然而,過去幾個月,世界多數國家,也面臨與台灣類似,望穿秋水、遲遲等不到疫苗的困境。

瓶頸一:疫苗菜鳥搶先開發,擴產卻卡關

從一個數字的起伏,可明顯看出。根據國際藥品製造商和聯合會(IFPMA)與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今年三月間所發布的「疫苗供應現況報告」推估,如果順利,今年全球可產出逾一百四十億劑疫苗。

然而,IFPMA告訴《天下》,該組織已在五月時將全年產量下修,剩一一○億劑。(見表2)
兩個月間,出現這三十億劑始料未及的缺口,有諸多原因,包括供應鏈原物料缺乏、生產設備不足、生產良率過差等。

但追根究柢,種種問題的源頭,其實來自一個偉大的科學成就。

AZ、輝瑞–BNT、莫德納,這三家都只用了十一個月的時間,就讓各自的新冠疫苗上市,拯救數以億計的人命。

「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這麼快做出新疫苗的紀錄,流感疫苗的開發,整整花了十八年,」西班牙公衛專家、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理事會成員拉婓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

但問題來了,雖然疫苗研發出來,這三家公司,其實是疫苗業的菜鳥。

BNT、莫德納是新創公司,AZ雖是大藥廠,但疫苗技術來自牛津大學技轉,自己過去從未做過疫苗。

「它們都是生技公司,」國際疫苗研究所(IVI)所長、同時也是WHO疫苗開發諮詢委會成員的金傑羅(Jerome Kim,音譯),接受《天下》電話專訪時說。

他指出,這次率先開發出新冠疫苗的,不是賽諾菲、默克等傳統疫苗廠,反而是擁有創新技術的研發型公司,也因此,在量產面臨巨大挑戰。(見46頁)

AZ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便在四月的一個採訪表示,過去幾個月,「全公司八百位同仁,每週工作七天,跟所有代工伙伴努力改良製程,已經改良了六代。但這很難,技術移轉也需要時間。」
原物料更是難題。過去,全球年產量最多的疫苗是流感疫苗,一年大約可以生產三十億到五十億劑,但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卻是這數字的三到四倍。

可想而知,一開始整個供應鏈根本跟不上,關鍵原物料,幾乎無一不缺,包括裝疫苗的特殊玻璃瓶、製程用的特殊塑膠袋、生物原料等。

而且,還有全新挑戰。輝瑞–BNT與莫德納疫苗,採用的是全新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但mRNA非常脆弱,因此需要以一種類似膠囊的奈米級脂體(lipidnanoparticles),包裹在mRNA外層,再注入人體。
一年前,這種極難生產的脂體,年產量是以克來計算,但現在光是輝瑞–BNT疫苗所需要的脂體,就要以公噸計算,相當於百萬倍的產能擴充。

因此,新技術雖然很快研發出來,產量很難一步到位。

瓶頸二:全球最大印度代工廠,產量不到兩成

細究台灣這次的疫苗荒,罪魁禍首,其實是一開始指揮中心期待最深、最後也最令人失望的AZ疫苗。

外購的兩千萬劑,AZ佔了一半,比例最高,但最後卻僅到貨十二萬劑,僅一.二%。(見表4)
千夫所指的頭號戰犯,便是AZ最大代工廠、全球最大疫苗製造廠「印度血清研究所」(The Serum Institute)。根據彭博報導,血清研究所雖然承諾AZ,去年底就要供應四億劑疫苗,但狀況百出,結果今年初僅交了七千萬劑。

接下來,因為印度疫情嚴重,政府直接禁止疫苗出口。一般預期,這禁令可能維持到年底。

不過,血清研究所也大喊冤枉,執行長普納瓦拉(AdarPoonawalla)日前表示,是美國疫情嚴重時,以「國防生產法」禁止疫苗關鍵原物料出口,才讓生產遠不如預期。


▲僧多粥少,疫苗施打對象從醫護、高齡者優先,估7月開始針對必要工作41 者,一般民眾只能繼續等待。(王建棟攝)

美國從疫苗黑洞變捐贈大國,台灣受惠

美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疫苗製造國,卻因國內疫情嚴重,成了「疫苗黑洞」。

截至五月為止,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美國製造了三.三億劑疫苗,但幾乎都留下自用。(見表5)這讓中國搶得了疫苗外交的先機。中國上半年,共出口了二.五億劑。

不過,隨著美國成年人疫苗施打率逼近七成,逐步走出疫情,情況開始扭轉。

最具指標性的,便是六月初震撼國人的一幕。印有美國星條旗的美軍C-17軍用運輸機,從韓國起飛,抵達台北松山機場,三位美國參議員,從機艙緩緩走出。

他們象徵台灣至今最大的一筆疫苗到貨:由美國政府贈送的二五○萬劑莫德納疫苗。

從台灣開始,美國已對中國反擊,展開全球戰略層級的疫苗外交。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26期

本文摘錄自‎

疫苗輪到我了嗎?

天下雜誌

2021/第7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