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重症致死率近8成!學者曝:去年就有超額死亡

Omicron感染者多為輕症,但絕對不是不死人!根據最新統計,國內感染者雖99%以上為輕症或無症狀,惟一旦進入中重症,致死率仍高達20%,其中重症致死率更逼近80%。或許在新興傳染病大流行之下,「超額死亡」在所難免,但台灣向以醫療可近性與先進自許,當下乃至於接下來可能出現的超額死亡是否已超出預期?又其中是否有不當人為或政策導致的因素在內?都應立即檢討並及時修正,才能搶救更多寶貴生命。

台灣自去年(2021)底開始觀察到Omicron零星病例,直到今年(2022)3月下旬正式進入社區傳播,目前尚未出現明顯的疫情下降趨勢,儘管一般致死率是屬於較晚才會浮現全貌的落後指標,但今年1月1日至5月24日為止,國內這波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死亡人數累計已達625人,其中甚至還包括4名未滿5歲的幼兒,十分令人揪心。


▲多數Omicron感染者都能靠自身免疫力自然痊癒,讓絕大多數國家都將資源集中在中重症患者的預防與治療上。(資料照,陳煜攝)

絕大多數國家都將資源集中在中重症的預防與治療

若以Omicron的確診致死率來看,即以死亡625人除以同期確診人數135萬9424人,致死率約0.05%,台灣的表現並不算太差,甚至領先南韓的0.09%、日本的0.18%,但這也極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疫情尚未走完的緣故。然而正因多數Omicron感染者都能靠自身免疫力自然痊癒,絕大多數國家資源都集中在中重症患者的預防與治療上,國人對於政府如何善用與調配醫療量能,藉以壓低中重症致死率的期待也會更高。

但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的最新統計,在目前累計135萬9424名Omicron本土確診病例中,只有3164名是需要使用到氧氣的中症以上患者,其中卻已有625人死亡,中重症致死率為19.8%;若更集中看重症患者,則800名病程曾進展至呼吸窘迫、嚴重肺炎,且曾插管住進加護病房(ICU)的重症患者中,致死率更高達78.1%,即平均每5人中就有近4人死亡。

不是說台灣不但醫療技術進步,醫療可近性與普及性更少有其他國家可堪比擬嗎?為什麼面對新冠肺炎,尤其是毒性公認已較之前流行的變異病毒株Alpha、Delta大幅減弱的Omicron,醫療體系的無力感卻彷彿更重了呢?


▲2022年1月1日到5月23日本土病例共135萬9424例,其中重症800人,卻已有625人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去年死亡人數比前年多出1萬576人、成長6.1%

「事實上早在這波疫情之前,台灣就有不尋常的『超額死亡』現象。」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博士、國防醫學院公衛系教授祝年豐表示,超額死亡是指國家內部死亡現象的長期趨勢、週期變化或是短期波動。舉例說,台灣人口老化快速,影響所及,近年國內每年死亡人數多呈微幅成長,就可視為預期中的超額死亡長期波動。至於大型新興傳染病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就是典型超額死亡的短期波動。

但為什麼說「不尋常」呢?主要是因為今年(2022)爆發Omicron流行之前,也就是新冠疫情爆發的頭2年(2020與2021年),CECC公布國內死於新冠肺炎的累計人數為853人。但若觀察國內全年死亡人數,則光是去年(2021)死亡人數18萬3732人,就比前年(2020)足足多出了1萬0576人、6.1%,成長人數與成長率皆創近10年新高。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薛承泰也說,不少人口學者都注意到,2021年扣除可預期的人口老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超額死亡,全國至少還多死了7000多人,「究竟這其中是否暗藏著與疫情或接種疫苗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死亡黑數?確實值得探討。」

回到新冠肺炎疫情本身造成的超額死亡議題,祝年豐說,去年5月台北市萬華區爆發Alpha社區傳播,當時的致死率(死亡人數除以確診人數)約3%,就是其他先進國家對抗Alpha的1.5到2倍。沒想到今年以來國內爆發Omicron,其中重症與重症致死率目前又高達20到80%,政府真的有必要好好檢討原因,並給人民一個清楚的交代。

用藥太過保守,恐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機

同時具有內科醫師身分的祝年豐強調,「中重症病人治療情況不理想,多半不脫兩大因素,一是沒有可用的藥,另一是可能用藥太過保守,以致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機。」

以新冠肺炎為例,目前已有效果很好的預防性口服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證明,只要能在患者出現症狀5天以內用藥,就能大幅降低病程發展至中重症的機率。

祝年豐感嘆,可惜政府至今仍以行政手段對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給藥條件設下諸多限制,不但多數人仍須PCR才能確診,65歲以下還必須有癌症、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肝病或是孕婦等才能給藥,「其實能當醫師的人都不笨,更何況診斷與給藥本是醫師的專業,政府真的應該放手」、「10年前政府制訂流感抗病毒藥物克流感給藥規定時就是這樣搞,後來好不容易才取消,不懂為什麼現在輪到新冠肺炎又重回老路,難道永遠學不會教訓嗎?」

針對當下Omicron令人聞之色變的重症致死率,也有專家持不同看法。
隨著感染人數愈來愈多,重症致死率就會降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表示,一般新興傳染病爆發初期的重症致死率都會特別高,理由是第一波被病毒挑上的人,多半都是原本健康條件特別差的人,好比之前市聯醫急診就曾接到一整車的安養院住民集體送醫,這種情況之下的重症治療效果自然不會太理想,「接下來隨著感染人數愈來愈多,體質較好的分母漸漸出現,加上醫療量能配合調整,重症致死率應該就會降低。」

姜冠宇說,目前針對Omicron中重症病人的藥物治療,對於已開始使用氧氣的中症病人最常用的就是瑞德西韋。若患者病情持續惡化,就可能需要用到原用於治療嚴重過敏、哮喘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若情況還是難以控制,就可能會需要再加上原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anti-IL6,也就是Tocilizumab。除此之外,對於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會合併使用抗凝血劑,有肺炎者則會再用抗生素。

結論是,所幸目前政府對於列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現已更新到第18版)的中重症患者用藥,並不像預防輕症患者進入中重症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行政上並沒有什麼特殊限制,即尊重醫師專業,原則上想要用什麼藥都可以。


▲對於可預防輕症發展至中重症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疫情指揮中心給藥政策雖漸漸放寛,但仍不免諸多限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2/6月 第1839期

本文摘錄自‎

Omicron重症致死率近8成!學者曝:去年就有超額死亡

新新聞

2022/6月 第18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