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回顧2021年 保持堅強

保持堅強


2021年始於一波樂觀情緒,是希望與疫苗的一年。但接下來卻出現了暴力衝突、新一波病毒、還有氣候危機的致命提醒,清楚顯示這一年我們必須……
2021年7月,印尼攝影記者穆罕默德.法德利帶著相機駛進了雅加達郊區的一處墓地,他再次且更深刻地了解到,自己之前錯得有多離譜。在3月和4月的幾週間,法德利容許自己相信生活正在重回正軌:他看見了全國性的疫苗接種運動,市場再度開始繁忙,購物中心也重新營業了。

但不是這樣的。此刻,在這處新的墓地,也是該市主要公有墓地因疫情爆滿而新開發的六處新墓地之一,悼念者還在新的墳墓邊俯身哀悼,挖土機已忙著清理出更多土地。

法德利注意到,在大門入口處,每隔幾分鐘就有靈車運來死者。當駕駛打開後車門時,法德利才明白許多靈車載來的棺木不只一具。「有些載了四具。」9月初時他告訴我,當我們兩人都停下來想像那個畫面時,我們的電話交談也暫時陷入了沉默。

我人在加州的家裡,加州北邊的五個郡都陷入火海,而另外一處延燒面積達8萬9000公頃的火災,還在朝南太浩湖延燒。法德利人在印尼,夏天時,當地的每日COVID-19感染率已經飆升到超越印度。「我小舅子、岳父都感染了COVID,」他說:「我小姨子住院已經快15天了。」

那……?

9月17-19日 大流行死亡人數攀升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攝影:史蒂芬.威爾克斯 STEPHEN WILKES


▲這些小小的白色旗子插在華盛頓紀念碑周圍的綠地上,既是給美國每一位因COVID-19而失去生命的人的獻禮,也是他們的象徵。藝術家蘇珊.布萊南.佛斯騰伯格策畫了這項裝置藝術,以表現全國死亡人數之高――並讓悼念者用摯愛親友的名字與照片裝飾這些旗子,以傳達每位死者帶來的痛楚。在這項裝置藝術約三週的展示期間,美國也跨越了一個無情的里程碑:死於COVID-19的人數超過了70萬。

為了製作這幅組合影像,史蒂芬.威爾克斯在三天、總計約30小時的時間內,在同一個制高點拍攝了幾百張照片,然後將選出來的照片組合成這單幅景象。

1月27日 氣候變遷加劇了災難和極端天氣


阿根廷埃爾博爾松
攝影:亞歷韓德羅.查斯科爾伯格ALEJANDRO CHASKIELBERG


▲最早為了造林而引入阿根廷的非原生種松樹,現在已經生長失控,變成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環境火藥桶,生態系也相當脆弱。在埃爾博爾松鎮附近,閃光燈照亮了一些尚存的原生種樹木,智利酒果、智利雪松、南極山毛櫸,都覆滿了灰燼。在此處和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氣候變遷加劇了會創造完美火災條件的因素。

「除非我們能更完善地管理周遭的自然世界,否則就是在摧毀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基礎。」

—艾略特.哈里斯,聯合國首席經濟學家
「大家都活下來了。」因為他們運氣好,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在病倒之前就設法打了第一劑疫苗。過去這一年,Delta變異病毒在橫掃各大陸之際,重創了印度和印尼,根據雅加達的外電報導,在兩週半之內,就有114名印尼醫師因COVID-19病故。

在記錄這一年的過程中,法德利無可避免地看到了痛苦、絕望和失落的情景。但他也在其他地方拍照,選擇從人類強烈的決心中看到希望。被改造成大型疫苗施打站的市區公車站,擠滿了決心要打到疫苗的印尼人。教室裡戴著口罩的孩子,鄭重地打著領帶或包著頭巾。他們的老師站在木頭課桌椅之間,捧著滿手的作業。她的笑容被口罩遮住,笑意卻從雙眼中流露出來。

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第二次以整本1月號刊登攝影師對剛結束的那一年所捕捉到的印象。2021年1月號的雜誌,刊載了過去12個月間動盪與悲傷的視覺選粹。即將到來的一年則似乎充滿了可能性――史上研發速度最快的新疫苗、史上最有野心的全球接種計畫,還有健康照護工作者與年長者都必須是優先保護名單中第一批施打的國際共識。

就許多美國人來說,對2021年可以讓大家在情緒上喘口氣的期望,只延續了……你知道的……一週。嚴格來說,其實是六天。在本期以「衝突的樣貌」為題的章節中,你會看到梅爾.D.科爾拍攝的混亂推擠照片――一群暴徒因為2020大選結果讓唐納.川普總統下臺而抗議,以暴力衝入了美國國會大廈。編輯從2021年在《國家地理》雜誌中說故事的數千張照片中進行篩選後,確認了他們的主題:有一個章節以COVID為主題,此外還有氣候和保育。無可否認,這些照片並不給人多少情緒上的喘息,但它們有的是美好、決心和希望。照穆罕默德.法德利喜歡說的,那是「普通人在努力幫助其他人。」

幾乎所有對於保育的努力――對物種的、對經濟的、還有對地球上某些地點的――都以威脅生命存續的氣候變遷為背景。

戴著口罩、穿著長袍、站在樹木繁茂的綠色山谷之巔的孤身男子,是納吉爾.阿邁德,他是印度查謨-喀什米爾邦的健康照護工作者,正在尋找與世隔絕的牧羊人,要幫他們打COVID-19疫苗。

把戴著手套的手輕輕放在獵豹身側的肯亞人,是獸醫麥可.恩喬羅格,他和兩位野生動物專家參與一項為期五天的工作,動員了卡車運送、吊點滴和外科醫生,只為讓一隻受傷的野生動物活下來。如果你曾在8月的國家地理數位平臺上看到這個由奈洛比攝影師妮可.索貝奇拍攝的故事,那你就會知道,這是個動人心弦的故事。這麼用心、這麼好心。

當時索貝奇跟本刊動物主題編輯瑞秋.貝爾已經合作了數個月,她們在9月號有一篇報導,是關於以生存受到威脅的非洲獵豹族群為目標的國際動物走私網絡。索貝奇和一位肯亞嚮導在國家保留區的樹叢裡發現一隻受傷的成年獵豹。他們兩人守護這隻獵豹48小時,等待當地公園巡邏員通知的肯亞野生生物服務署獸醫小組抵達。

「世界某個角落的一隻獵豹。」索貝奇說,嘆了口氣。在我們分處奈洛比和加州奧克蘭的通話中,她和我都試圖要搞清楚,對於努力救回這隻巡邏員決定命名為「妮可」的受傷雌豹,我們到底有什麼感受。振奮人心和徒勞無功都是。獵豹妮可沒能活下來,她的傷勢看起來像是另一隻動物造成的,不是獵人或走私販。但是攝影師妮可一直在記錄消失的動物棲地和氣候危機讓非洲付出的代價,而她很難將這兩者帶來的哀傷區分開來。「我們有一股意志想要拯救這隻獵豹,」索貝奇說:「為此所做出的努力既有企圖心又有全面性,我不希望低估了這一點。」

不過,如果事情的發生有那麼一點不同……如果他們發現受傷獵豹的那天,野生生物服務署的獸醫有值勤、或者代班團隊能更快抵達……要是人類的行為沒有讓獵豹損失了90%以上的歷史分布範圍……是的,你可以說,這隻獵豹或許就是註定要獨自死亡,死在一叢灌木之下,不受人類干擾。但有時候,我們會緊抓著小故事,因為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理解腦海中更大的故事。

「每個人都聽過獵豹,」索貝奇說:「那麼,其他面對了相同問題的無數物種呢?如果就連知名度最高的動物之一,我們都容許牠們落入野外僅剩不到7000隻成年個體的處境,那其他所有的物種又怎麼辦?」

「大流行哪裡也不會去,」一位生意一落千丈的餐廳老闆說:「不過我們也是哪裡都不會去。我們比它更強悍。」

閱讀完整內容
國家地理雜誌1月號/2022年第242期

本文摘錄自‎

影像回顧2021年 保持堅強

國家地理雜誌

2022/1月號第2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