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與極端氣候和平共存 還有兩難題待解

雨彈狂炸、淹水致災,人民生命財產誰來顧?

當短時間內的超強降雨已不再是罕見的「極端狀況」,想降低水患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除了傳統的清淤、增建抽水站等治水工程,台灣更需要增加耐受力,與環境和平共處。

撰文‧王海咪


▲暴雨灌進中國河南鄭州京廣隧道,兩百多輛車遭殃,被清出隧道的泡水車堆成一座小山。

強烈西南氣流猶如水管般, 將南海水氣往台灣輸送。七月三十一日起,中央氣象局持續對中南部及東部各縣市發布豪雨特報;八月二日,彰化以南陸續傳出淹水,許多不曾淹水的地帶,也因來不及排出短時間內湧入的巨量降雨,出現罕見的「水鄉澤國」景象。

台灣並非特例,全球各地近期也頻傳極端氣候引發的災情。七月十四日,西歐在一天之內降下一個月的雨量,釀成德國、荷蘭、比利時的世紀洪災,奪走逾兩百條生命;相隔不到一周,中國河南鄭州也在三天之內降下六一七毫米暴雨,惡水淹沒了地鐵站,造成至少六十九人死亡,逾三百萬人受災。

隨著地球環境變化,「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已不像字面上那般罕見。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過去七十年的年度總雨量一直維持穩定水準,降雨日數卻明顯減少,一九五一年全台降雨約一七○天,二○一八年只剩一四○餘天,降雨日數整整少了一個月。

「總雨量沒有差別,可是雨勢集中在某幾天,嚴重淹水致災情發生的機率就會變高,而且降雨不會只落在集水區,人口密集區域也躲不掉。」氣象專家彭啟明預測,暴雨在未來將成為台灣氣候的新常態。

難題一〉加快避難速度預報要精確,示警更即時

政府已意識到水患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逐年增加,在一七年提出預算規模八八○○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其中在防洪治水上,獲分配預算就高達八八四億元。這筆龐大經費由經濟部水利署、內政部營建署、行政院農委會執行,預計用八年的時間設置堤防、改善排水路徑、修繕下水道,增加土地防洪受災力,減少面積約二五○平方公里易淹水區的水患發生頻率。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指出,四年來經濟部已核定一八五件工程計畫,在「施設堤防護岸、排水路改善長度」的項目上達成率為四一%;改善淹水面積的達成率則為二五%。

王藝峰舉例,嘉義沿海地區因地層下陷嚴重,每逢夏季強降雨就深受積水所苦,一八年的八二三水災,就讓布袋、東石淹水超過一.五公尺,但前瞻計畫在周邊建置抽水站與滯洪池之後,已經好幾年沒出現當年的一片汪洋景象。

「水利署是很用心在做,但人不能勝天,當雨量超過(排水系統)設計的上限時,必然帶來淹水。」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提醒,面對極端氣候,水利工程終究有其極限,民眾不能以為政府投入大筆治水預算,就一定不會再發生淹水。
虞國興舉例,台灣的道路排水系統負荷量,約在時雨量七十至七十八毫米之間,也就是說,只要每小時降雨超過這個數字,路面就會產生積水;要拉高瞬間負荷量上限不是不可以,但是工程浩大、曠日費時,「不一味『防堵』,學習適度與極端氣候共存,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作法。」他說。

光是今年八月二日,嘉義新港、雲林北港等地,最大時雨量皆超過一百毫米,遠大於排水系統負荷量上限,造成當地街道都被水淹沒,直到雨勢減緩才逐漸退去。

與極端氣候共存的最簡單方式,就是讓氣象預報更精確、訊息更即時,以加快民眾避難速度。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一八年推出官方LINE帳號,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就是推播淹水、颱風等示警資訊,為民眾爭取疏散時間。

難題二〉適度化守為攻打造「韌性城市」除水患

然而,避難的用意只是保護性命,無法減低住宅、工廠被水泡過的財產損失。因此,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提出更長遠性的解決辦法—韌性城市。

「前瞻計畫大部分是以不淹水為目標,這樣的觀念還不夠『前瞻』。」廖桂賢建議,當抽水站、滯洪池蓋到一定程度後,政府可提供補助,鼓勵低窪地區一樓住戶進行室內改造,例如在冰箱、沙發等不防水家具下加裝油壓升降平台,當洪水來襲,只需抬高平台,家具就能免於遭殃;建築結構則可設置高架步道與兩棲運具等,增加「耐淹力」。

廖桂賢指出,耐淹室內設計在豪大雨漸頻的趨勢下,是個競爭產業。「過去室內設計沒有考量到水進來後,房子怎樣才能不漏電或降低損失,但現在我們要想辦法讓建築物不怕水。」她坦言,若政府還把焦點放在建水溝、蓋護岸,可能讓民眾誤以為做了這些工程就沒有水患,產生安全假象,排擠耐淹室內設計的發展。

「比起強調不淹水,我認為打造一個淹水時也不會產生災害、一樣讓人喜歡的城鎮,更符合未來的氣候趨勢。」廖桂賢說。二○年,她就與工程顧問公司合作,在位處低窪的嘉義東石掌潭村活動中心建了兩棟耐淹示範屋,證明耐淹力的理想可以化為現實。

在降雨強度與暴雨發生頻率,兩者皆更甚以往的極端氣候時代,若想與環境和平共處,除了強化既有的治水工程之外,也應該多一些跳脫傳統框架的想像。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85期

本文摘錄自‎

想與極端氣候和平共存 還有兩難題待解

今周刊

2021/第12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