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會討厭AI嗎?

如果愛因斯坦還在世,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肖像、聲音被「深假」?我們無從得知;唯一確定的是,人工智慧將持續挑戰人類既成的倫理規範,並要求我們快速回應。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自由撰稿人
四月間,紐西蘭一家軟體公司推出「愛因斯坦聊天機器人」,大量運用愛因斯坦的歷史照片、影像、語音資料庫,讓這位天才科學家「復活」,在網路上即時視訊問答,被認為具有「對話式社群商務」的市場潛力。

五月初,台灣《鏡傳媒》專題報導,民代黃捷、高嘉瑜及多名女性網紅遭人挪用肖像,橋接在色情影片女星身上,再透過網路群組收費流傳。被用於低劣手段牟利,這些受害者不堪其擾,要求警方追查源頭。

這兩起新聞,背後動機不同,商業手法不同;相同的是,它們都利用俗稱「深假」的人工智慧技術,製作假影片,也都隱藏科技倫理的道德爭議。

衝擊面擴大 「深假」影片愈來愈難辨識

「深假」一詞出現於二○一七年,美國社群網站Reddit 的人工智慧群組裡,暱稱Deepfake 的用戶利用機器學習軟體,將知名女星頭像拼貼在色情影片演員身體上,猛一看,彷彿是她們的性愛影片外流,史卡蕾.喬韓森等人都是受害者。

後來,這名用戶免費釋出名為FakeApp 的程式,讓其他網友都能輕易套用。一開始,「深假」只是無聊網友的惡作劇;後來,不斷有人改寫、精進程式,讓深假影片愈來愈少破綻,愈來愈難以辨識,甚至擴大到政治人物的假影片,帶來各種社會衝擊。

「深假」凸顯近年一項重要科技議題:人工智慧倫理。四月底,歐盟宣布,將研擬實施人工智慧的限制性法規,例如臉部辨識的技術應用須經事前審查、違反個人隱私等規定者,將重罰三千萬歐元或企業全球營業額的六%。

此外,歐盟公布的草案中,將禁止人工智慧用於大規模監控,像是公共場所的生物辨識(臉部、指紋、虹膜、步態等等),同時明確禁止人工智慧用於社會信用記錄或操控人類行為的系統中。

歐盟的法規,明顯針對中國與美國的AI發展方向。中國政府將人工智慧作為社會監控工具,以社會信用體系控制人民;美國科技業則積極應用人工智慧牟利,像是臉書運用臉部辨識、蘋果近年大舉併購AI技術公司,人工智慧被視為下一世代的金礦。

問題是,當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往往超出法規與監管體系的腳步,超出社會倫理與企業責任的邊際。像是文章開頭的例子,我們是否有權未經同意,直接挪用公眾人物的肖像或聲音,創造出虛擬影像?開發愛因斯坦聊天機器人的公司表示,愛因斯坦本人口音較重,因此他們另外找演員模仿配音,製成語音資料庫,這類變造是否侵犯當事人的人格權?
科技創造人類全新想像,也創造科幻電影般的道德難題。

另一近例是,南韓YouTuber「Rui」常在頻道中翻唱口水歌,除了聲音動聽,也因長相清麗甜美,人氣暴漲。三月間,Rui 接受南韓媒體專訪,承認影片中人不是她,而是經紀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南韓民眾偏愛的女性容貌,再以人工智慧合成五官,透過「深假」技術取代她的真實相貌。換言之,影片中的Rui,只有頭髮與身體是真人,臉部是虛擬合成。

她的坦誠告白,引發不同討論,與文章開頭的例子不同,表面上Rui 一事似乎沒有受害者,但是這類移花接木的變造,挑戰社會信任的邊界,虛擬女星是否有欺騙粉絲、造假牟利的嫌疑?或者,只是一種不須醫美動刀的「科技整容」?

未來幾年,「人工智慧倫理」將是攸關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議程,「深假」只是衝突第一線,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愈來愈廣,交通、醫療、金融、製造、物流、農業、能源……都將大量借助人工智慧與雲端演算,哪些領域可能出現類似「深假」的誤用?如何避免侵害無辜者的權益?政府與法規應該採取哪些預防措施及補救步驟?

道德新難題 挑戰社會信任的邊界

這些是艱難巨大的社會議題,例如歐盟最新法規,就明文列出「學校、就業、申請貸款等風險領域」,運用人工智慧須遵守一定規範,避免歧視弱勢族群。

相對而言,法令限制的界線應該如何拿捏,才能保障個人自由與權利,又不會過度阻礙創新?這也是台灣金融創新經常爭辯的焦點。

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如果愛因斯坦還在世,他會如何看待自己的肖像、聲音被「深假」?他會因此討厭人工智慧嗎?我們無從得知,這位「二十世紀最聰明腦袋」的真實想法,唯一確定的是,人工智慧將持續挑戰人類既成的倫理規範,並要求我們快速回應。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635期

本文摘錄自‎

愛因斯坦會討厭AI嗎?

《財訊》

2021/第6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