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阿伯「中二精神」編織太空夢

火箭凌空飄浮25秒神技 獨步全球


吳宗信愛做夢,身材極瘦弱的他,小時候想當棒球國手;長大了,夢也跟著變大,他要送火箭上太空。八月即將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的他,用實力證明,白日夢也會有成真的一天。

撰文‧王海咪


▲攝影·蕭芃凱

Profile 吳宗信
出生:1964年
現職:交大機械工程系特聘教授、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創辦人
經歷:晉陞太空創辦人、國家太空中心副研究員
學歷:密西根大學航太空工程博士、台大機械工程碩士、台大機械工程學士

吳宗信個子小,衣服套在他身上,鬆垮垮的,連細細一條領帶,襯上他纖瘦的身形,也顯得有些沉重,領帶沉甸甸地拉緊領口,卻拘不住吳宗信的太空夢。

他更廣為人知的暱稱是「 火箭阿伯」,不少人認識他,是因為五月天《頑固》一曲的MV,就是以他作為故事原型。已經五十七歲的他,笑說自己還有「中二病」,像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有夢就要衝,而他的夢想,是把台灣製的火箭送上太空。

愛火箭成癡 領台灣登上國際舞台

「如果你聽過火箭引擎的聲音、看過那個火光,面對這麼大的刺激,人類心理會產生變化。」吳宗信個子小歸小,聲音仍亮得很,談起他對火箭的癡迷,更是激動得拉開嗓門,「火箭飛到太空去,是一種科技的極致展現。」

吳宗信研發火箭,已經十餘年。二○一○年,他試射全台第一枚大型混合式探空火箭。兩年後,他在交大成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又陸續帶領團隊完成了二十八次火箭試射。

最新的一項突破,是去年八月成功的「繫留懸浮飛行測試」,吳宗信興奮地點開測試影片——在十秒鐘倒數之後,長約八.五公尺的火箭噴出火柱,緩緩離開地表,像是被施了時間暫停的魔法一樣,在空中近乎同個位置,飄浮了二十五秒。

「我們是全球混合式火箭的團隊裡,第一個能做到這項演示的。」吳宗信語帶驕傲,火箭能懸浮在空中,代表引擎效能的可控性極高,「引擎要做到這樣,非常不簡單。」ARRC的研究經費只有其他國際團隊的十分之一,技術卻絲毫不輸人,早就領先全球,研發進程名列前茅。

個子小打校隊、爸媽不識字他攻讀博士

回首吳宗信的經歷,稱得上標準人生勝利組,高中讀南一中,大學、碩士都念台大機械,畢業後拿獎學金,繼續去密西根大學攻讀航太空工程博士。漂亮過了頭的學歷,讓人聽到他其實出身台南農村,爸媽根本不識字時,更是跌破眼鏡。

「小時候哪知道什麼火箭科學家!」吳宗信一陣爽朗大笑,「以前資訊沒有現在流通,我家也沒有念書的環境。要說夢想?我想當棒球國手啦!」外界時常臆測他從小就對火箭抱有憧憬,但對他而言,進入太空產業更像是誤打誤撞。

吳宗信家裡有六個小孩,父母都幹勞力活,隨時有斷炊危機,太空本來就夠遠了,對只顧得著下一餐在哪的吳宗信來說,更是遙不可及。反倒當時正紅的棒球選手鄭百勝離他近,正巧與他姊姊同班,「鄭百勝是我偶像,那個年代,打棒球是每個小孩的夢想。」
吳宗信確實對打球情有獨鍾,小時候瘋棒球,進了大學,他改打橄欖球,甚至打進台大校隊。他個子矮,在重視體格的橄欖球比賽中特別吃虧,卻依然有恃無恐。「站前面搶球的人才要粗壯,我慣性小,啟動得快,很適合在後面跑。」行動力強的吳宗信,一點也不受現實條件約束,很快在團隊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戰鬥位置,「橄欖球就是要不怕困難、要會運用集體的力量,我從小就愛跟一大群人一起做事。」他起身,靈活示範撿球的技巧,身上看不到一點老態,果然還是個有中二病的少年。

吳宗信自幼聰明,打球靠頭腦,讀書也輕鬆,一路念完美國博士。曾經夢想當棒球員的他,手中的棒子一揮,反倒直接把球打進了外太空,從打橄欖球裡磨練出「不怕困難、運用集體力量」的精神,也正巧是他日後研發火箭最需要的特質。

哈比特計畫失敗 卻凝聚火箭研發人才

學成歸國,吳宗信先去國家太空中心研究衛星,待了兩年,再去交大當機械系教授。一直到○五年國家太空中心的「哈比特計畫」,才連起吳宗信與火箭的緣。

哈比特計畫旨在執行火箭的模擬分析,雖然最後無疾而終,卻點燃吳宗信心中對火箭的嚮往。隨後,他在交大開設一門Sugar Rocket的課程,三十幾個人修,創下台灣學生動手實作火箭的首例。不過,與其說是火箭,Sugar Rocket更像沖天炮,燃料是類糖混上硝酸鉀、氧化鐵做的,執行上安全,但效率也差。當年試射兩次,都以失敗收場,火箭一飛上天,就炸得仙女散花。


▲火箭阿伯吳宗信穿著ARRC團服,與成員們一起試射火箭。美商國家儀器提供

「火箭毀掉了,學生痛哭流涕。」吳宗信見學生哭,眼淚跟著掉。雖說當時是玩票性質,但三十幾個人同時望向藍天,期待發射成功的氛圍觸動吳宗信追夢的中二魂。

從Sugar Rocket課程就一路跟著吳宗信做火箭、即將接替他ARRC職位的魏世昕說:「國、高中沒有環境,就算知道自己喜歡航太,也沒機會實作。但要動手從頭摸索,才能學到最多東西。」是這門課啟發了當時才大三的他,之後跟著老師的腳步一股腦兒投入火箭研發。

吳宗信創立的ARRC在一次又一次的試射後,證明台灣的火箭研發技術可以面向國際。瑞領科技在過去十年間,持續無償提供吳宗信團隊技術上和零組件的援助,總經理李芳壽遙想當年在交大遇到正帶著學生做火箭的吳宗信:「他是真的在做事的老師。」

吳宗信有種非把火箭做出來不可的鬥志,李芳壽看著這股拚勁,也被說服,「我開了一張支票。只要他想要的東西,我統統免費做給他。」窮團隊憑著同樣的一腔熱血,感動各方企業和民眾,得到不少援助,去年更在募資平台上募得約兩千八百萬元。


▲吳宗信個子小,卻是橄欖球好手。1987年,他穿著校隊隊服,參加台大對上陸軍官校的大專杯橄欖球冠軍賽。吳宗信提供

業界走一回渾身傷 眼裡卻更透自信

吳宗信一路研發火箭,最大的挫敗不是火箭不會飛,而是他再聰明,面對人情世故,卻青澀如少年。一四年,他不捨ARRC的學生畢業後,就算對火箭有熱忱,業界也沒有發揮空間,而創立了「晉陞太空」。

不過,進入產業界,就必須面對商品化的現實,這對凡事追根究柢、踏實做研究的吳宗信來說,終究不習慣, 最後選擇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你建了一家公司,因為種種原因,放棄又離開,切斷裡面所有關係,是很大的打擊,我幾乎趴在地上。」吳宗信坦承挫敗,低著頭,像個做錯事的孩子。

不過,三年的業界闖蕩也打開他的眼界,「我發現台灣產業非常豐富,什麼死人骨頭都有,而且技術層次高。他們長期幫國外或中科院做代工,工藝很厲害。」在業界滾了一圈,吳宗信對台灣產業更具信心。

「目前全球有能力把火箭送上去的,只有十二個國家。要做火箭,台灣的產業水準絕對夠,缺的是整合角色。」對未來發展,吳宗信很樂觀。今年二月行政院通過「太空發展法」草案,蘇貞昌在院會上提草案時,更俏皮引用五月天《頑固》中的歌詞,政府的支持像是臨門一腳,加速幫火箭阿伯完成夢想。

今年八月吳宗信將接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一職,「台灣的產業鏈豐富,技術水準、工藝技巧都很高,要發展火箭,國內什麼都找得到,不用受出口管制。」吳宗信相信,台灣發展火箭的時間已經來臨,有政策的支持,只要再兩、三年,把火箭送上天,不再只是夢。

倒數十秒,全台兩千三百萬民眾,仰望藍天,等著吳宗信打造的台灣製火箭,轟隆隆載著所有人的太空夢,發射!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66期

本文摘錄自‎

火箭阿伯「中二精神」編織太空夢

今周刊

2021/第1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