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馬斯克酸「笨到可以」氫能車陣營反攻

被馬斯克酸「笨到可以」 燃料電池陣營反攻

性能不輸電動車 氫能車大師上路代言


蘋果近期宣布要進軍電動車市場,引起全球股民爭相追捧。然而,有人主張汽車產業的未來不是只有電動車,氫能車也將占一席之地。

譯者‧連育德
羅伊.佛高特(Roy Furchgott)
自由記者,報導議題廣泛,從政治到汽車產業均有涉獵,《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特約撰稿。


▲史崔奇(右)是美東唯一的氫能車駕駛,退休之後仍開著他的豐田未來氫能車,大力宣傳其優點。Kat Slootsky © 2021 The New York Times

根據美國加州燃料電池合作計畫(California Fuel Cell Partnership)二○二○年十二月數據,加州總計有近九千輛氫能車與四十八輛氫能公車,四十二座加氫站,燃料電池充一次電只要幾分鐘。

場景換到美東,開氫能車的人少了一些,其實只有一位,那就是史崔奇(Mike Strizki)。他對氫燃料電池情有獨鍾,就算必須在自家院子提煉氫燃料,還是堅持要開「豐田未來」(Mirai)氫能車。

「 這輛氫能車馬力充足、沒有變速箱,而且電池也不重。」 他直接駁斥主張氫能無用論的特斯拉電動車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

史崔奇偏好氫能車的理由,和大多數支持者一樣,以太陽能電解水可以製成氫燃料,副產物是氧氣;燃燒氫氣的副產物是水。氫是地球最豐富的元素之一,不必從敵對國家進口或破壞環境採挖就能取得。氫能車開起來安靜、維修需求低,也不必載著一千兩百磅重的電池,所以性能具備優勢。

前景》環保性能獲氫能圈大師加持

史崔奇對氫能的喜好不只局限在汽車,○六年更打造美國第一棟完全氫能發電的房屋,以太陽能製氫,九年後又蓋了第二棟。

他退休之餘,仍大力宣傳氫能電池的環保優點,過程面臨來自電動車、石油、電池等產業的阻力,甚至連站在支持立場的美國能源部有時也會唱反調。

此外,一九三七年的「興登堡號飛船爆炸」空難讓人對氫氣至今心有餘悸,而美國氫能卡車廠尼可拉(Nikola)爆發財務問題,也形同幫倒忙。但史崔奇說:「我才不在乎別人怎麼想!」

史崔奇挾其豐富的專業知識,成為氫能圈的大師級人物,過去二十年輔導過相關知名計畫。除了美國中學科學計畫之外,他也參與美國氫能車廠海波龍(Hyperion)的產品研發,車款稱為「XP-1」,要價約十五萬美元(約新台幣四二一萬元),且聲稱時速從零到九十七公里只要二.二秒,最高時速三三九公里,一個儲氫桶可跑約一六一○公里。

六十四歲的史崔奇,以前不走環保路線,曾有十年的時間從事直線競速賽車,直到服務於紐澤西州交通部研究科學辦公室時,才發現有氫能這回事。他有一次接下任務,負責解決電子公布欄在寒冬容易流失電池電力的問題,最後向美國太空總署(NASA)取經,採用了氫燃料電池。

一九九九年,美國紐澤西州一所高中決定參加「替代燃料汽車大賽」(Tour deSol),請史崔奇擔任顧問。「這件事改變了我的一生。身為賽車手,我一直追求增加更多馬力、燃燒更多燃料。他們教了我事半功倍的道理。」
史崔奇後來向公司提議打造一輛氫能車做宣傳,因為「乾淨空氣是當時的公關重點」,於是幾所高中、大學和科技公司聯手,打造出一款鋁製氫能原型車出賽,「沒有這個比賽,我不會走上燃料電池車這條路。」最後一年比賽,已經是○六年的事了。

史崔奇後來轉職到民間企業,曾設計標緻的氫能概念車、迷你消防車與克萊斯勒的氫能休旅車。曾是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燃料電池汽車與技術團隊主管、現為替代能源顧問的川安(Doanh Tran)表示,儘管史崔奇沒有常春藤名校的學歷,但很多博士級專家都會向他請益,「設計都是紙上談兵,實踐又是截然不同的挑戰,需要耐心與創意。」

陰影》 氫氣易爆炸長年觀念待消除

不過,即使有史崔奇的研發才華,想在東岸推廣氫能車也沒轍。在美西,前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在○四年已鬆綁氫能車法規,反觀美東還受限於官僚制度,例如,氫能車無法行駛於橋樑與隧道。礙於氫氣容易爆炸的長年觀念,氫能車發展頻頻受阻。

股市寵兒尼可拉車廠先前還遭作空券商指稱誇大成就,未來將面臨美國司法部與美國證管會的調查,又是對氫能車的一計重擊。

「氫氣某種程度上,比汽油安全。」屬於志工團體的紐澤西燃料電池聯盟(Fuel Cell Coalition)負責人米莉肯(JoAnn Milliken)表示。根據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一九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氫能車的失火風險不會比傳統汽車高。

自從燃料電池技術被馬斯克笑說「笨到可以」,鋰電池陣營與氫能陣營便吵得不可開交,但平心而論,兩者各有市場。電動車適合駕駛里程有限、家中有車庫可隔夜充電的人,然而,對長途駕駛的卡車而言,儲氫桶不會像電池一樣增加重量或壓縮貨物空間;此外,加氫過程只要幾分鐘。

一般人肯定分辨不出氫能車,在液化空氣公司(Air Liquide)興建的加氫站附近,豐田、現代與本田據點都有展示車,但史崔奇的車一定引人側目,因為車身側面是馬達與電池系統的貼紙,內部結構一目瞭然。

「大家還以為是廣告,這樣很好,我可以順便教育大家。」史崔奇說,在車展尤其如此,「大家看得很著迷,不相信有這種車,都說也想買一輛!」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55期

本文摘錄自‎

被馬斯克酸「笨到可以」氫能車陣營反攻

今周刊

2021/第12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