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建商立切結書 央行打炒房高招?

購地、餘屋貸款都降一成


2021年最後一場央行理監事會,祭出第四波炒房管制措施,銀行將要求建商買地要立切結書,餘屋貸款降至四成。但這些規定,真的有辦法制止房價失控嗎?

文—林麗珊、盧沛樺


▲央行2021年第四度出手打房,緊盯購地、餘屋貸款,要建商如期開工交屋。(謝佩穎攝)

一如外界預期,央行二○二一年最後一場理監事會,第四度祭出打炒房手段。

自然人第三戶以上貸款降為四成,且無寬限期,須立刻還款。購地貸款、餘屋貸款都降一成。

「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偏高,」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直言。

楊金龍的依據是,央行過去十一個月已進行了五十一次專案金檢。

央行金檢發現,針對購地貸款,銀行本來就會在貸款契約中要求建商檢附計劃書、承諾限期動工等條件,但沒有落實,建商不斷換約養地。

楊金龍強調,針對購地貸款,央行已要求加上簽切結書,在一定期間內動工的條件,「不只抑制需求,也希望能夠增加供給。」

房仲認為,這次央行再降餘屋貸款成數,是高明的一招,因為這會掐緊建商的資金融通。

六大行庫房貸零成長、負成長

以前建商拿餘屋貸款獵地蓋房,幾千萬資本額就能推出百億元總銷量的建案,等於拿銀行的錢大玩槓桿,但現在餘屋貸款大降到四成,建商帶頭炒作房市的風氣,可望降溫。

央行的關心,已然讓各銀行改變放款政策。二○二一年九月底起,公、民營銀行均調高六都和新竹縣市的第二筆房貸利率,至少一.六%起跳,高於市場行情的一.三一%。

土銀已發布,二二年不動產放款「零成長」;合庫則宣布不借錢給投資客和非首購買房,二二年金額要「負成長」。

兆豐、台銀、一銀、華銀都表示,二二年房貸成長將更趨保守,甚至維持與二一年相當。而資本額較小的銀行,如王道銀行,從二○年開始,就已經幾乎不承作一般民眾的新房貸。

不過,銀行紛紛拴緊了資金水龍頭,就能壓抑房價嗎?

事實上,房市已經有當沖客,他們根本不會出現在政府緊盯的房貸餘額。

股市當沖客轉戰房市

在台中從事房地產仲介超過二十年的蔡銘軒(化名)觀察,很多三、四十歲年輕人,二一年在股市當沖玩得風生水起,賺得盆滿缽滿,就把同一套手法搬來房市,瞄準低總價的預售屋做短線交易。

預售屋在交屋前,訂金、簽約金加上開工費僅佔總價約一○%,民眾自備金不到百萬就能下訂,短期轉手,報酬率可以上看三到四倍,吸引年輕人借信貸或拿舊房增貸進場炒房。

而無論信貸或房貸增貸,都不在央行四波信用管制範圍內。

現在銀行官網上,普遍都寫著信貸額度最高約兩百至三百萬,不過有銀行明定開到五百至八百萬間的高額信貸。

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發言人直言,雖然有明定額度,但許多銀行會依個人信用狀況,給予超出額度,利率也有協調的空間。
雖然,銀行會調查信貸用途,但如果貸款人與使用者不是同一人,銀行也束手無策。

難道真的無法可管嗎?

金管會銀行局表示,如果民眾把信貸的實質用途拿來買房,最後加上房貸貸款額度超過央行規定的房貸成數,其實就是違反央行的規定。

用信貸和人頭避開法規

只是,短期炒作的預售屋投資客,根本不會等到需要借房貸的那一天就先脫手。

另外,投資客依舊透過人頭向銀行借款,而且技巧再進化。

蔡銘軒指出,投資客已轉而找有銀行信用紀錄,且與投資標的有地緣關係的人。

譬如,要買信義區的房子,就會找在附近上班或住附近的人頭,這樣更容易通過銀行核貸。投資客透過人頭,就能避開央行對同一借款人購買第二戶以上的成數限制。

相較於央行打房,一位房屋代銷商直言,內政部十二月九日提出,從紅單(購屋買賣預約單)轉售進一步全面限制預售屋合約轉售,已引發一波預售屋退屋潮,「其實內政部打房確實有打到菜籃族投資客。」

他分析,菜籃族投資客口袋不深,投資預售屋就是為了趕在完工前趕緊轉手賺價差,內政部出手遏止紅單轉讓,的確會降低投資客進場意願,於是全台都傳出投資客的預售屋退屋潮。
過熱的市場,遲早會修正

只是,退屋潮並不等於降價潮。年初,在中和六十萬一坪的預售屋本來完售,最近有人要求退屋,「有些建商連違約金都不用收就給退,反正現在再賣價錢更好。」

「我做這行超過二十年了,真沒看過客戶在排隊買房的,」蔡銘軒預言,過熱的市場遲早得面臨修正。

他回憶起,一九九五年台灣容積率管制上路前夕,全台建商瘋狂搶照,大推預售屋,卻遭逢亞洲金融風暴,供給過剩,大型建商陸續傳出跳票倒閉,房市陷入長達十年的空頭,「很多仲介和投資人沒經歷過本土金融風暴,以為房價只漲不跌,其實不是這樣。」

從央行信貸管制、內政部對預售屋五項管制、財政部與金管會的整體搭配,政府一邊拴緊資金的水龍頭,一邊小心調控整體經濟環境,降低房市修正衝擊的同時,抑制炒房政策已陸續出爐。

美國聯準會已宣布加快QE退場,一旦主要國家進入升息循環,台灣央行也將啟動升息。

二二年的房市會不會逆轉,值得居安思危。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9期

本文摘錄自‎

逼建商立切結書 央行打炒房高招?

天下雜誌

2021/第7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