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提問力

動手找答案之前,先重拾你的好奇心

學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就會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還記得,你曾經是一個很愛問問題的人嗎?我們都是。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的研究,小孩在2∼5歲之間,大概會問4萬個問題,從事實(這是什麼?)到解釋(為什麼會下雨?)。平均下來,一天要問將近30個問題。

絕大部分的時候,孩子是真心希望知道解答。坊間的教養書也都告訴父母,要鼓勵孩子發問,不要扼殺他們的求知欲。

然而,跳轉到當下,你今天對你的工作、對周遭發生的事、相處的人提出問題了嗎?還是習以為常,沒有任何疑惑?又或者,儘管內心有疑問,卻告訴自己不該問?

我們是否逐漸失去提問的能力?

《精準提問的力量》指出,我們在學校學習科學與文學,在職場學習實務與規則,然而我們從未學習如何有策略地提問。

《創意提問力》指出,一個可能性是,從教室到職場,你遇過多次叫你不必提問、只要接受訊息就好的訓練,許多學習和精進技能的方式,不包含提問,而是灌輸。
甚至在辦公室裡,提問的人被視為麻煩製造者,或問題被視為武器,會讓被詢問者下不了台,所以寧願少發問,或寧可語焉不詳,避開真正問題。

換句話說,問題原本可以徵詢許可、理解他人、尋求建議,卻在政治角力中變成陷阱。所以,你可能會認為提問是攻擊的行為,因此不希望挑戰他人,也希望下次其他人少問一點問題。導致很多應該多問問題(用來創造知識、釐清模糊地帶、激發新思維)的時刻,大家都閉上了自己的嘴巴。
一個檢視自我的問題,形成風靡全球的哲學

此時,你可能會疑惑,提問的能力很重要嗎?我想用一個故事來回答。一位日本的普通上班族,下班後的興趣是研究收納和整理,因為愈來愈多人問她如何整理,所以她辭職當起全職的整理顧問。她的整理心法著作成書後風靡全球,讓她登上《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人物,影音平台Netflix拍了以她為主角的影集。

這個人是近藤麻理惠,她的著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翻開書你會發現,原來核心原則這麼簡單,也只是一個問題:「這個物品讓你心動嗎?」
不同於過去的整理哲學總強調「丟棄」「割捨」,彷彿「整理」很痛苦,必須學習放手;近藤麻理惠的「提問」讓人轉換視角,整理應該是節慶、是留下令自己怦然心動的東西。

追根究柢的精神,成改變世界的契機

再舉一個例子,特斯拉(Tesla)執行長、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訪談的時候曾說,「很多時候,問題比答案難找。如果你可以適當地說出問題,答案就比較簡單了。」

馬斯克用物理學上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來解釋用新角度打破重大問題的祕訣。第一性原理要檢視所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直到無可爭議的根本事實。

《創意提問力》記述馬斯克曾說的一個故事。當特斯拉要採購一個500美元的鋁輪圈時,馬斯克說,這很奇怪,鋁的價錢一磅不過2美元,輪圈25磅重,表示成本是50美元,就算我們算上加工費,翻倍成100美元,也不應該是500美元。

一般人通常不會這樣想,他們會參考其他人的經驗,不會大力抗拒眼前的情況,因此可能的思維模式會像這樣:「我們比較了其他廠商的輪圈,大家都在300∼600美元之間,500元不算太離譜。」但這也可能代表大家都被剝削了!

第一性原理就是要你問到底,問到領域中的最基本事實,你要問的問題是,「我們能確定什麼事情確實為真?」,再把這些事實套用在理論上。

好問題不僅可以幫助你檢視自我(「這個東西讓你心動嗎?」)、解決問題(「鋁輪圈為什麼要賣500美元?」),還可以在很多地方發揮效用。在晚宴上,一個好問題可以幫助你建立關係、賓主盡歡;在會議上,好問題可以幫助大夥腦力激盪,解決問題;當主管的時候,好問題可以讓你理解部屬、確立目標;銷售時,好問題可以探索顧客需求,提供雙贏的方案。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193期

本文摘錄自‎

精準提問力

經理人月刊

2020/第1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