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慢性疲勞 從改掉這些壞習慣做起

平日睡不夠、假日狂補眠 想消疲勞卻愈睡愈累?

「你累了嗎?」相信許多人對這句廣告詞並不陌生。面對隱藏在體內那股揮之不去的疲憊感,若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可能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

撰文.楊雅馨


▲當你老是感到疲憊,不妨先到家醫科、內科釐清原因,若檢查不出任何問題,請至身心科就診,與醫師一起找出疲憊解方。達志

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之所以稱為『症候群』,代表著同時混雜生理與心理症狀,且是無論怎麼休息都沒辦法恢復元氣。」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疲勞是結果,但原因可能是過度勞累、營養不夠、休息不足,還有許多疾病都會造成疲勞的現象。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也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在臨床上並不容易診斷,而檢查不出原因的結果,常導致病人身旁的支持者無法理解,也是罹病者感到最無奈的地方。

憂鬱症還是壓力大?

一九九四年,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新的診斷方式,若病人符合附表中的主要症狀,並至少有四項或四項以上的次要症狀,即可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對此,張家銘說明,慢性疲勞真正的定義是「病人長期受疲勞之苦,卻又找不到任何病因的疾病」,通常建議病人先到家醫科、內科就診,確認沒有任何生理問題,再來評估是否與情緒、心理有關。
在心理方面,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等患者,也可能表現出長期疲憊的狀態,但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一定有負面想法,也未必對事物不感興趣。然而,在常見的生理症狀如肌肉疼痛、頭痛等,卻同樣也會出現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張家銘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通常會呈現較多的生理症狀,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面對以疲累為主的憂鬱症患者,會給予特定的抗憂鬱劑(如調節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作用的藥物),常有提振精神的功效。

不開心就靠運動紓壓?

雖說慢性疲勞不會危及生命,但長期疲勞的結果,將造成無法好好上學、工作能力無法正常發揮,這也是一種「非典型失能」的狀態。

面對無法消除的疲勞,該怎麼辦?袁瑋表示,若確定是慢性疲勞,可透過運動改善,但最好採取漸進式運動,而不是每次都去跑個五公里、狂運動,最好能找有合格證照的教練、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正確運動。在運動前要記得暖身,別忘了運動後也要做些緩和運動,讓心跳、呼吸慢慢降下來。
「慢性疲勞與壓力有很大的關係,請試著找出自己的壓力源。」袁瑋進一步提醒,要先釐清這些壓力是自己造成,還是源自外在環境?又該如何調整?

袁瑋以工作為例,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壓力存在,可否在時間上做出更好的安排?如在忙碌生活裡加一點屬於自己的興趣,舉凡唱歌、跳舞、畫畫等,藉由興趣來抗衡壓力。又或者,下班後能提前一站下車,放慢身心步伐,每天為自己增加一點悠閒時光;或是每次用餐時間至少給自己半小時以上,長期下來也會讓緊繃的生活模式產生好的質變。
喝能量飲來提振精神?

雖然適當補充B群確實可達到提神效果,但請不要仰賴能量飲料。

能量飲料常見成分包括咖啡因、維他命B群、牛磺酸等,其中主成分咖啡因,對交感神經有刺激作用,這些物質都只具短暫提神效果,要改善疲勞還是得從「均衡健康飲食」做起。

假日補眠打亂生理時鐘?

「現代人要戰鬥,也要學會休息,不要一直處在戰鬥與工作狀態,要給自己休息與放鬆的時間。」張家銘苦口婆心地說,平日就該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畢竟睡眠才是減輕「身體疲勞」與「精神疲勞」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可別以為利用假日補眠會是個好方法,紊亂的生活作息,反而讓你上班時更加疲憊。假日時,認為身體疲倦因而拚命補眠,不是正確解方,不妨到戶外曬曬太陽,藉此獲取足夠的日曬,也可改善體內維生素D的不足,更能讓情緒轉好,甚至減輕長期疲勞之感。換言之,假日走出去、讓身體動起來,雖是老生常談,卻的確有益身心。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37期

本文摘錄自‎

杜絕慢性疲勞 從改掉這些壞習慣做起

今周刊

2020/第1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