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生貨總估值超過100億元
藝品獵人們
讀八卦追百億「生貨商機」
「你有聽說張先生秋天有一批(貨)要出來嗎?」 五月十一日,在大直萬豪酒店,全球最大藝術拍賣行佳士得,帶來超過四百件、總估值逾四十億元的藝術品,吸引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等人到場。在預展現場,蒐藏家們最熱門的耳語就是:台灣骨董蒐藏家、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將在秋季時,拿出四十件骨董蒐藏給佳士得公開競拍。
藏家老來賣藝品 台灣貨源多,還可賣二十年 未來三年,張偉華都有骨董要分批釋出,此事在蒐藏圈的討論度之高,可比兩年前樂從堂主人曹興誠賣骨董。當時曹興誠釋出的骨董中,光是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就拍出新台幣近十二億元天價。 這些骨董,在張偉華手上超過二十年,從未公開亮相,藝術市場行話,叫「生貨」,是指很久沒有公開拍賣的藝術品,得符合珍、稀、絕三個條件。
▲台灣有許多知名藝術蒐藏家,像雲中居主人張偉華(圖),以玉器蒐藏聞名華人圈。 寒舍古董董事長王定乾推估,台灣民間的生貨,總價值「少說也有破百億!」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翁曉惠估計,「台灣的生貨還可以再賣二十年。」生貨,正讓各大拍賣行蜂擁來台灣。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分析,台灣蒐藏家起步早,蒐藏品量多質精;同樣掌握眾多生貨的日本蒐藏家,近二十年持續出脫,都賣得差不多了,所以這五年來,拍賣行開始很認真來台找貨,也因台灣蒐藏家年齡漸大,賣出意願較高。 一九九○年代,佳士得與蘇富比在亞洲的重心原本都在台灣。二○○○年後,因稅制僵固,兩大拍賣行都退出台灣,近來,生貨讓大家再看到台灣,例如翁曉惠原是佳士得台灣區總經理,最近才升職;蘇富比台灣區總經理林宛嫻,近期也升任亞洲區副主席。 在香港掛牌上市的日本東京中央拍賣,六月入股台灣本地的沐春堂,創國外拍賣行投資台灣本土拍賣行的首例。 台灣有貨源,而台商資金回流,也讓買方更熱絡。翁曉惠說,去年台灣買家在佳士得的總成交額成長八五%,成長率居全球第一;買方產業別多元,又以金融業、科技業等為主。
離婚、破產、過世 生貨獵人3D原則找蒐藏品 大家都買什麼?多納藝術創辦人陳如鈊透露,從骨董、書畫到現代與當代油畫都有,特別是趙無極、常玉等東方大師作品,「大家買這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有種投資的意味,畢竟這類藝術品已經算是『硬通貨』了,」比較有趣的,是現年四十五歲的美國街頭藝術家Kaws,作品價格狂飆,也有些台灣蒐藏家追捧。 拍賣活絡,也造就一群「生貨獵人」,他們專門尋找生貨給拍賣行。生貨獵人有拍賣行員工、藝術仲介個體戶、畫廊及骨董店老闆。幫拍賣行找貨的外部合作夥伴,通常抽取成交金額一%到三%不等的佣金,即一件億元的藝術品,他們就能賺百萬到三百萬元不等。 曾任蘇富比歐洲區主席的西蒙(Simon de Pury)在《蘇富比超級拍賣師》一書中揭露,為了尋找好的藝術品上拍賣場,他得在訃聞中尋找商機、從八卦中掌握客戶。 這不誇張,在台灣找生貨,獵人們通常有幾個管道,「我們說是『3D』, 就是divorce、debt、death,」一位生貨獵人解釋,蒐藏家若是離婚、破產、過世,通常就是最有可能釋出藏品的時機。而台灣目前最常見的狀況是,蒐藏家年紀大了,「年輕人對書畫、骨董,興趣不大,老的也會怕年輕人不懂亂賣,所以有些人就自己先處理掉……,」王定乾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生貨獵人說,要搶到生貨,第一步,就是跟蒐藏家、甚至蒐藏家的親友,建立良好關係,「死了才去找,就來不及了!」
勤跑展覽,先跟夫人變熟 他們用交情、專業拿下提案 蒐藏家都是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富人,平日重隱私、戒心重,接近不易,「最入門的招數,是勤跑展覽,要挑展覽開幕前的VIP時段,才有機會遇到蒐藏家。」 最好是一起出國看展覽,例如日本國寶、宋朝的「曜變天目」茶碗,日前公開展出,就有很多台灣蒐藏家去看;「出國看展,不會看完就走,會多排幾個美術館,等於你有好幾天的時間都跟蒐藏家在一起。去過一趟,就變朋友了。」生貨獵人說。 看展覽,常夫妻同行,「女的dealer(指生貨獵人),會先從太太下手,因為只有太太對妳沒戒心,才可能跟這對夫妻變熟,而且通常太太對買賣還是有決策權的。」生貨獵人說, 這也是有些獵人會去大老闆夫人愛去的畫室或書法教室,學畫或學書法的主因。 搭起線後,就要密切保持關係,甚至進展到「互惠」,例如有蒐藏家是建商,生貨獵人就跟蒐藏家買房子,有畫廊老闆陸續就買了三間。 在這神秘小圈子裡,大家對風吹草動得高度敏感。 「比方說,前陣子有位燈泡大王身體微恙,他有蒐骨董,也有蒐畫,就先把畫拿一些出來,送到拍賣場;又如,前幾年有位皮膚科名醫過世後,家人就把數百件骨董,都拿出來拍,」生貨獵人說。 這次,張偉華大幅釋出生貨,「 好幾個人都跟佳士得說,他們接下來就躺著賺了!」張偉華笑說,他要賣東西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都在打聽他是不是生重病、快死了,但他只是因為七十一歲了,想要雲遊四海。至於為何給佳士得賣?他回答,就是「是朋友、夠專業。」 是朋友,因佳士得三十多年前就跟張偉華建立起交情;夠專業,是因佳士得從兩、三年前,就與他進行無數次的討論。 「在對方決定要賣前,你就跟他當朋友,常常關心他,當一旦他決定要賣時,你就立刻變理專(指理財專員),發揮專業, 提出好的proposal(提案),訴求利益最大化,才容易成。」生貨獵人說。 翁曉惠以洛克菲勒家族去年委託佳士得拍賣家族珍藏為例,「我們紐約的同事,當時動員了好幾個部門的專家,包括歐洲家具、印象派畫作、戰後當代畫作、瓷器、佛器,甚至地毯部門的專家,都去現場估價,在現場就待了超過一個禮拜,後續的研究、評估,也花了兩、三個月,就是要做很專業的提案。」最後這批生貨,佳士得拍出八億三千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三億元)。 每批生貨,取得不易,且久未面市,辨別真假的難度特別高,若「看走眼」,生貨獵人的信譽將大受影響,甚至可能得退出江湖。沐春堂董事長邱欣俊說,收的時候,除了靠個人的眼光之外,也得看蒐藏與
展覽紀錄,是否周延,行話叫作「流傳有序」。
▲佳士得5月來台展出香港拍賣的重點藝品,秀出藝術家趙無極的作品。
年拍賣額達一千五百億元 兩岸三地偏好異,宣傳得準 收到後,生貨還得被細膩梳理, 看賣到何處才能獲益最大。例如,台灣蒐藏家喜歡常玉、趙無極等東方近現代大師畫作,若收到這類作品,拍賣行會加強對台灣蒐藏家宣傳;中國與澳門蒐藏家則喜歡皇帝御用的骨董,包括瓷器、玉器、甚至龍椅等。 單兩岸三地的拍賣市場,每拍賣金額就估計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這麼龐大又封閉的圈子,現正因賣方願意賣,買方又有大量台商資金回流的情境,顯得活絡熱鬧,成為中美貿易戰的僵持氣氛下,格外特殊的風景。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藝品獵人們讀八卦追百億「生貨商機」
商業周刊
2019/第164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