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東協十國僅次於印尼之第二大經濟體,在總理帕拉育推行「泰國4.0」政策下,陸續祭出多項優惠措施,期能帶動投資、協助產業轉型。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17年泰國GDP可達6兆2,653億美元,在東協十國中,是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泰國經濟成長率為3.0%,略低於2016年的3.2%;2015年人均GNI(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達5,720美元,屬於世界銀行所定義的高中等收入經濟體(uppermiddle-income economies)。 兩波經濟成長 脫離貧困 泰國第一波的經濟成長在20世紀的80年代和90年代,這10年間泰國經濟成長率平均達到8.1%,GDP在這10年間成長超過一倍。從1980年的7,188億美元,到1990年達到1兆5,713億美元。當時創造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也使數百萬計的民眾脫離貧苦。 第二波經濟成長在2000年到2010年,隨著全球化及新興市場和大陸的崛起,泰國經濟在這10年間,再度大幅高速成長超過一倍。GDP從2000年的2兆美元,到2010年已達5兆4,824億美元。 即便如此,泰國仍存在嚴重的貧富不均問題,尤其是近年持續乾旱造成農產品收穫不佳,所得較低的農民更陷入貧窮的困境。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算,2014年泰國在國家貧窮線的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0.9%,雖然此數據已逐年下降,但己是泰國經濟成長的隱憂。
▲泰國總理帕拉育,要帶領泰國走向下個十年。 經商環境改善 獎勵投資 世界銀行於2016年10月發布「2017 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 2017),在189個經濟體中,泰國排名第四十六名,在東協十國中僅次於排名第二名的新加坡及排名第二十三名的馬來西亞。相較於2016年,泰國在整體經商環境上的排名進步三個名次,該報告認為泰國在新創企業及企業信貸方面有明顯的進步。 美國《富比士》(Forbes)網站於2016年12月公布2016年最適宜經商國家名單(The Best Countries For Business),在全球144個評比國家中,泰國排名第六十七名,較前一年進步八名,在東協僅次於排名第十二名的新加坡及排名第四十四名的馬來西亞。 泰國主管投資的單位為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ard ofInvestment, BOI),負責提供獎勵投資措施並審核所有的外商及泰商投資申請案,並負責赴國內外之招商工作。BOI並設立單一服務窗口(One Start One Stop Investment Center, OSOS),以及包括台灣辦事處(Taipei Office)等14個海外辦事處。其服務事項包括協尋設廠土地、水電通訊線路申請、公司設立登記申請、工作簽證申請、提供投資機會、代尋合作投資夥伴等。 為吸引外人到泰國投資,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在2015年推出新的投資推廣策略,希望帶領泰國由勞力密集走向知識密集,並針對高附加價值產業給予獎勵。此外,為平衡區域發展,BOI有計劃地將全國劃分成三個獎勵投資區域,提供不同的優惠辦法,例如:投資項目若設在第一區(如曼谷、北纜等)或第二區(如夜功、北碧等),可減免一半的機器進口稅,企業免稅可較原本的8年延長至13年,或是延長5年減稅50%。重點的目標產業,或是高科技及技術,最高將有共計15年的企業稅優惠期。若設在其他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則可享機器進口稅全免,並豁免公司所得稅八年的優惠。目前企業所得稅(corporate income tax, CIT)已由原本的30%降為15%至20%不等。 除此之外,泰國政府為了促進產業聚落發展,核撥100億泰銖成立「促進產業聚落發展基金」,分為「超級產業聚落」(super clusters),如汽車及零配件、電子電器與通訊設備、環保石油與化工、數位內容及服務、食品創新和醫療服務等;以及「其他目標產業聚落」(other targeted clusters),如農產品加工、服裝紡織成衣等。只要符合相關規定,政府提供的投資獎勵包括豁免八年企業所得稅,外加五年的所得稅減半,減免機器進口稅,並開放外國人持有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