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在老宅 共築夢想之家
破落的老窗與磚牆、荒廢的庭園、日久失修的日式老房子,這樣的畫面,從來都不是一個理想家的模樣。然而沒有理想樣貌,反而成就無限的想像與創造力,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創辦人Johnny與Nora兩年前機緣遇上溫洲街這座破落老宅,在繁華鬧市中央,他們擺脫世俗對美宅的定義,憑著對建築與室內設計的專業、老屋的珍惜,建構了一座與小孩一同探索實驗的夢想之家。 跟許多人一樣,邱柏文Johnny與王菱檥Nora本來與三個孩子居住在公寓大樓裡,兩年多前一次尋找新家的契機,他們發現台北原來有很多大隱於市的失修老房子出租,「我們找到這座位於溫州街台大日式宿舍群的老屋後,開始想像在這裡為孩子創造理想的家的可能性。」 身為建築設計師的Johnny與室內設計師的Nora,最後決定以十年租期,藉著自己的專業,花上金錢、時間為老房子翻新,這在台灣主流價值觀裡,聽起來實在不可思議,但Johnny就是個不相信人生只有買房子一種選擇的人:「十年是一個階段,也是孩子的黃金歲月,我們投資的是一段與孩子成長,貼近自然讓他們自由奔走的時光。把這裡命名為JCA生活實驗所,就是想把這個家,定義成實現各種跳出框架的生活樣貌的地方。」 為了實踐讓小孩能自由探索的想法,他們重新規劃了分別蓋於1930年與1940年的房舍格局--穿過前院走進紅色大門,一道以純白現代磨石子牆點綴的長廊,點亮了本來有點暗沉的木屋,並區隔了私密休息與社交吃飯的區域。沿著光而走,便會走到家的核心、他們一家人最常待的餐廳廚房。 餐廳眼前是整片香草植物庭園,廚房木屋延伸出來增建,他們換上玻璃屋頂,屋頂上是能讓小孩從庭園爬上去的小天地,屋頂下灑進來的冉冉陽光,滋養著長得茂盛的小葉黃槿,成為每天美好的室內風景。在這裡,每個空間都用上大量玻璃隔間、落地窗,互相流動連結--透明主浴連動著後院、餐廳、廚房、主屋;主卧室、浴室、餐廳走出來就是戶外庭園,如果不是Johnny提醒,很難想像房子實際只有40多坪。 一路聽他們道來老屋的種種,都沒在談什麼設計語彙、空間風格,談的都是新與舊的拿捏,各種生活的想像。像因著房子不同年代的歷史,Johnny與Nora用心地將舊的痕跡以新樣貌呈現--屋內原始檜木窗戶請來工匠以工法修復;1950年代增建的廁所保留著馬賽克瓷磚浴缸,同時配上將戶外綠樹陽光引入的天窗;前身被規劃成廚房的客廳,放著摩登的家具也留著班駁的紅磚牆,地板巧妙地用了花蓮大地震損毁的大理石廢材,以傳統工法拼成舊式磨石子地的樣貌。 愛舊物的Nora說她嚮往歐洲人生活在百年房子,卻過著當代家庭生活的狀態,加上Johnny本身熱愛新事物,因此這個家也融合了許多智慧生活裝置與摩登的廚房設備,「生活在百年建物裡,我不覺得生活樣貌就要像舊時代,穿上茶服唐裝或是過著很古樸的生活。」 在他們心目中,房子本來就不用太完美,「在工作經驗裡我們常發現台灣豪宅都執著於枝微末節,追求一絲不苟的完美狀態。」Nora形容即使家裡地板或許是斜的,窗戶不是氣密隔音,牆壁不像嬰兒肌膚般細膩,但它卻能讓人脫離冷氣生活體會老建築的冬暖夏涼,感受綠意庭院就在醒來的窗外的美好,甚至隨時就與小孩爬上屋頂玩桌遊享受日光浴,對他們來說,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才是生活裡最難得的奢華,在疫情時代也顯得份外珍貴。 憑著這場生活實驗,JCA Living Lab在2019年獲得了INSIDE世界室內設計大獎中的住宅空間設計類大獎,熱愛宴客的他們更經常邀請朋友前來聚會派對,與不同團體舉辦活動交流傳遞老屋價值。問他們會想在這裡一直居住下去嗎?Johnny說十年就是一個階段,沒有想得太長遠:「這裡是我們為陪伴孩子成長、貼近當下狀態而打造的生活。下一個十年,我想把設計留給歷史,當故事層層累積,未來自會有別人帶來新的定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