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自傳,我們不僅了解人物起伏的一生,更能洞見他們的人生智慧。
Hami書城簡單為大家摘錄《張忠謀自傳全集》的幾個要點,製作成圖卡。
希望作為開端,邀請你一窺這個半導體巨人,他的故事與感想。
更希望你實際打開書本,親自體會他真切的智慧結晶。
《張忠謀自傳》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寫他的成長過程、志向,如何踏入半導體業;
下冊從德儀二十五年、創立台積電,再到現在。是一趟情感之旅,也是一場智慧盛宴。
為什麼要寫自傳?在新書發表會上,張忠謀透露他年少時曾經擁有作家夢,「我的作家夢其實從17歲就被我的父親一句話打消了。他說:要餓肚子的。這句話徹底熄滅了我的作家夢。」從此下定決心攻讀理工。
他自稱是「海明威的信徒」,喜歡簡潔明快的文字。某天晚上,他讀海明威一篇〈基里孟加羅山之雪峰〉短篇小說,寫道主角在山腳下得了壞疽,望著白雪皚皚的山峰等待死去,這啟發了張忠謀寫自傳的初衷。
小說中一句「也許永遠不能寫得更好,這才是一直拖延不寫的原因。」這句話點醒了張忠謀,讓他決心退休後完成自傳。他說:「再等下去,或許可以寫得更好,但卻可能再也沒機會了。」
1998年推出的《張忠謀自傳》上冊,分享了他童年到步入社會的經過。從幼時在中國經歷戰火,再到赴美就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最後進入德州儀器擔任工程主管。
下冊則寫他在德州儀器升任公司集團副總裁,後來離開創辦台積電的故事。撰寫這套自傳的過程中,彷彿重新活過一遍,他自陳常常寫到掉眼淚。
上個世紀中期,美國人常會說「我與命運有一個約會!」(I have a rendezvous with destiny!)意謂著生命的轉折點。
張忠謀認為他人生中與命運有兩次約會,一次是1958年,他離開波士頓到達拉斯德州儀器報到,這件事改變了他的前半生;第二次是1985年,他離開美國來到台灣,原以為會落腳於工研院,最後卻一手創立了台積電。事後想想這兩次約會都做對了!
即便如張忠謀,人生也會遭遇挫折。他當年信心滿滿要攻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沒想到兩次都失利,無疑是人生一大挫折。為此他一周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卻也養成了他面對日後人生的抗壓性。
他於1972年做到德州儀器集團副總裁之位,然後因為與高層理念不同,始終被排除在最高職位外,甚至被調職、降職。於1983年離開德州儀器。
隔年,張忠謀進入通用器材攤任總經理,他與通用高層缺乏共識,被要求離職。他稱這一年時光為「誤任」,因為通用器材需要的其實是能將公司美化再推銷出去的人,與他的期望不符。
1985年張忠謀來到台灣接下工研院院長一職,他大刀闊斧推行許多改革,卻與官僚體系牴觸,遂於1988年辭去院長一職。
52歲人生第一次失業,5年內三度離職,無論對誰而言,都是很大的打擊。這意謂著沒有退路。
但德州儀器給了他世界級的訓練、通用器材使他了解科技業的金融體制、工研院讓他了解台灣人的思考方式,這些經歷都是日後創辦一家世界級公司的養分。
張忠謀為台積電訂下「注意長期策略、追求永續經營」的經營理念,他認為企業經營是馬拉松,而不是衝刺。
無論是人生或經營事業,他都抱持著這樣的初衷。在他剛進德州儀器的初期,主管提供他到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但這也意謂他放棄接下來的升遷機會。而他選擇到史丹佛深造,後來下屬與同事紛紛都升遷到比他更高的職位。
然而這段經歷使他更了解半導體技術,使他回去的兩個月即立下大功,升遷為部門總經理。唯有長線思維才能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部回憶人生的巨著,是一趟情感之旅,也是一場智慧的盛宴,像是他留給世人,再創下一輪科技盛世的備忘錄。邀請您一起閱讀這部精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