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派時代」來臨,台灣最需要的戰將在哪裡?
文.換日線編輯部
2024年春節後一開工,內湖科學園區一家上市科技公司的人資副總,就忙著處理如雪片般飛來的內部轉調申請書。
他收到的申請書高達200餘份,約佔全公司員工數的15%。「這是過去近10年來從未有過的新高,而且其中超過6成都想去海外駐點,」他對《換日線》編輯部表示,去年因為公司擴大在東南亞的投資、釋出不少外派職缺,原本還擔憂同事們興趣缺缺,沒想到報名人數卻創下紀錄。「不過坦白說,『想(外派)出去』跟『能出去』還是兩回事,公司需要的外派幹部有一定的技能組合(Skill set)、也會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考驗。」曾外派在東協擔任拓點戰將多年的他苦笑著說,接下來恐怕要花上不少時間,「勸退」一些內部同事,請他們先準備好再報名。
這家科技公司的案例,其實只是近年許多跨國臺企的縮影:後疫情時代,面對全球產業如供應鏈重組、企業轉型等變局,許多專業工作者都有了「換」的念頭。無論是為了擺脫現職的閉塞感,或進一步拓展可能性,越來越多人決定換產業、調部門、甚至換個國家發展事業。
近期臺灣兩大人力銀行的調查,也都反映出這個趨勢。yes123求職網於今年一月的調查顯示,在龍年農曆年後「想換工作」者超過九成、創下15年來新高,其中更有高達八成五的人「會考慮到海外工作」、明顯高於疫情時的55%;由104人力銀行發布的2023經理人動向大調查更發現,有轉職或外派意願的不只年輕人、甚至「越資深的人越想跳」──50%的中階以上經理人有意前往海外,其中有76%首選東南亞。
隨著「大外派時代」的來臨,臺灣許多指標企業、甚至新創企業更加積極佈局全球市場,該如何妥善利用這個機會,將「出走」人才留在公司、為臺灣企業打世界盃?
另一方面,嚮往海外工作的臺灣人才,又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才能以亞洲甚至全球為舞臺,創造職涯的新貌?
「傳統臺幹」式微,新跨國工作者崛起
臺灣若要加速留住、培養或招募「世界盃人才」,首先需要告別傳統的「外派臺幹」思維──與其說是到外國「管理」當地人,不如說是重新深入認識、開發一個新市場。
對此,前Google亞太及臺灣區總經理簡立峰有十分精闢的觀察:「臺灣企業早有征戰全球市場的多年歷史、外派戰將也多不勝數,但過去由於產業較偏製造導向,除了企業高層(需爭取國際客戶下單)之外,多數人不需要有『國際觀』;現在情況則大不相同,因為產業、趨勢的變化,未來臺灣更需要的是具備跨文化溝通、理解能力,以及數位應用能力的『跨國工作者』,而不是傳統的『臺幹』。」
多年前即「為前途出走他鄉」,現為跨國公司印尼總經理的許詮深有同感:「以東協市場來說,其實所謂『東南亞』是彼此截然不同的各國,有無窮的機會與挑戰、也有太多事情和大家在臺灣熟悉的模式大不同,因此無論經營事業或外派工作、無論從事的是哪個職務,最重要的是有『BD(商務開發)思維』,意思是要學會面對高度不確定性、隨時解決問題,同時積極嘗試各種新方式、融入當地新市場,不能夠有(臺灣模式就是)標準答案的思維。」
簡立峰表示,隨著全球遠距工作模式興起、數位商務的高速發展,傳統上的「國界」早已越來越模糊,事實上對臺灣的政府和產業來說,不能再用過去的「本土vs.海外」模式看世界,而要更加速與國際接軌;同時對臺灣的人才來說,若要創造事業或職涯更多發展機會,無論人在何方,也都要積極培養自己的「跨國移動力」(global mobility)。
然而所謂的「跨國移動力」這個抽象的名詞,具體來說可以如何做?企業又該如何培養最適合的外派人才?這個問題儘管沒有標準答案,不少臺灣的國際級企業卻已紛紛著手轉型、因應這波「大外派時代」帶來的需求與變化:
跨領域「後勤作業」的完整與否,決定外派成敗
如在臺灣備受矚目的科技業,許多業者已紛紛轉換思維、從招募和訓練制度進行改革,力圖培養出「整批而非少數幾位」的外派戰將。科技大廠緯創資通近年推出的「MPT全球儲備人才計劃」即為代表。
該計劃類似業界的MA(儲備幹部)制度,鎖定新鮮人與3年以下工作經驗者為攬才重點,卻有兩大不同往常的特色:一是「沒有科系限制」;二是「(員工)自己打造職能」。
這項看似具高度實驗性的新制度,其實均是來自科技業戰將「過來人」的經驗。緯創資通個人運算產品事業群處長DannyChang笑說,其實自己當年就是標準的「理工男工程師」,卻在加入公司6年後,在不斷的出差和自己規劃的一場歐洲壯遊中,發現自己真正的志向其實是「產品經理」,因此積極補足所有跨域能力、不斷挑戰自己,最終也如願發展出職涯新貌。
「在這個跨領域、跨國界,瞬息萬變的時代,其實你的畢業科系、甚至文理組之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到哪裡做什麼』,以及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它。」Danny說,而組織或公司的責任,就是盡可能提供完整和多元的訓練工具,同時不對人才發展設限,才能夠有效培養出具備高度自主性、能因應不同國家和工作任務需求的新世代人才。「我們現在有化工系畢業的研發工程師、政治系畢業的PM⋯⋯,未來這樣的跨界人才,在科技業只會越來越多。」
在金融服務業,早自2017年即積極拓展亞洲市場的玉山金控,也善用公司海外拓點先鋒的經驗傳承優勢,打造出完整多元的「訓練後臺」和外派制度。
例如,從徵選開始,玉山金控每年都會針對全行所有同事舉辦「海外徵才說明會」,並針對各職系開闢專場,除分享玉山海外發展藍圖,說明相關業務與制度,也包括「前輩們」講述外派人員日常生活。
同時間,玉山更在內部線上學習平臺上設計一系列針對當地市場需求的「外派必修課程」,包括法遵、語言、文化、專業等等,並額外針對如緬甸、柬埔寨等市場提供外語課程,甚至還會依照外派職缺的屬性,安排駐外實習歷練、跨單位實習、參與跨國線上會議、與海外學長姐交流⋯⋯。
「外派人才是玉山打亞洲盃的關鍵、也是企業文化的延伸,」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說,因此對企業而言,打造出更加完備的招募、學習與後勤支持系統,不僅能大幅縮短人才的學習曲線、降低鎩羽而歸的失敗率,更是決定海外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現在就要的外派競爭力,過來人重點分享
最後,對於嚮往外派和跨國工作的求職/轉職者來說,除了不同產業所需的專業能力外,到底應該具備哪些共通的軟實力呢?
綜合《換日線》多位分別來自不同產業,任職於外商跨國企業、臺資企業、公益組織或選擇在海外創業者的多元經驗,這個答案高度地具一致性。在此簡要整理三大重點:
一、外語能力,與更重要的「跨文化理解力」:說到外派,「國際語言」如英文和「當地語言」,往往被視為最基本的條件。然而綜觀外派實務工作者的分享,其實外語的流利程度,卻未必與在當地發展的成就成正比──易言之,在學習外語背後更重要的,是「透過新的語言認識並理解新的文化和價值觀」,並能熟稔在不同價值體系下溝通的技巧、始終保持對不同文化和工作模式的開放性,才是決定海外職涯發展順利與否的關鍵。
二、善用新科技、與時俱進的「數位能動力」:隨著疫後時代全球工作型態的改變、產業佈局的洗牌,無論是否「在當地」,善用科技工具掌握職涯發展所需的關鍵資訊與應用,已是今日跨國企業工作者的必備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不斷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必要性。臺灣微軟人資長王有蘋舉近年最熱門的AI變革為例,「在過去AI相關的職缺在科技業十分有限且專門,現在它卻改變了許多產業、也改變了跨國公司的招募對象和方式,因此對我們(微軟和許多科技巨頭)來說,如果你能(在職)培養出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應用經驗,就會是一大加分。」
三、不畏挫折與變化的「強健心理素質」:多位長年旅居海外的工作者都表示,這經常被忽略的一點,其實反而常決定了海外或跨國職涯發展的長遠與否。對許多人來說,人在異鄉,無論職場和生活看似多麼精彩,也難以取代人性中必定存在的陌生感和思鄉情緒,尤其要適應不同文化和制度時,壓力、變化與挫折必隨之而來,是否有適當的抒發管道、排遣方式,也考驗著每一位海外遊子的心理素質。
近年在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所謂「人才外流危機」的報導,深究背後原因,不外求職者追求更多挑戰與發展空間、更具薪資競爭力的職缺以及嚮往更與國際接軌的職場環境等。其實,除了薪資條件之外,由政府和企業協助,打造出更加友善和具競爭力的「外派」制度,或許正是能夠緩解這個危機的方案之一。不僅能把人才資本「留在」臺灣的產業中,更重要的是幫助臺灣人才實現自身的職涯夢想、成長為國際級人才。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