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身為分享嘉賓應邀出席一個峰會論壇,主持人忽然問我:「你覺得跨界難嗎?」
我想了想,說:「跨界很難,但也不難,難的在於當你不懂跨界、沒有資源、沒有跨界思維、沒有與你一樣具備跨界力的合作夥伴時,孤掌難鳴;說它不難,又在於當你具備了跨界力,你就可以創意迭出、事半功倍,突破很多盲點,擁有很多選擇權,活得自由自在。」
「聽起來好神奇。那究竟什麼是跨界力?」主持人好奇地問道。
要解釋跨界力,就要先弄清楚什麼是跨界。
1.1 跨界是什麼
說實話,雖然大量的案例和事實都證明了跨界的存在和其非凡的價值,但每當有人問我到底什麼是跨界時,在對跨界研究的初期,我居然無法簡單地用一句話來描述它。
這是真的。
於是,我不斷地探索和找尋能將跨界解釋清楚的一句話。我將收集來的各個線索進行了整理和研究,下面兩個定義是我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的。
• 版本1:跨界是指以共享資源為前提,以消費關聯為紐帶,以提升效益或市場發展為目標而展開的系統性合作。
• 版本2:跨界是指突破原有行業的慣例或者常規,透過融合其他行業的理念和技術,實現創新和突破。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又覺得這兩個概念比較片面,無法展現真正的跨界內涵。嚴格來講,第一個版本屬於「跨界合作」的定義,第二個版本偏向於創新和整合。然而,人生就像是一個球形體,不僅有事業,還有生活、關係、情感、興趣……因此,這些版本無法代表跨界在人生中全部領域的含義和價值。
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其實,「跨界」這兩個字,本就是它最好的解釋,何必捨本求末?所有韻味都蘊含在這兩個字裡面,也就是—什麼「界」?怎麼「跨」?
在事業中,「界」有可能是行業之間的邊界、企業之間的邊界、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邊界、地域的邊界、時間的邊界、品牌之間的邊界、品類之間的邊界、創意的邊界、經驗/慣例的邊界、人群的邊界……
而在人生其他領域,「界」有可能是思維的邊界、眼界的邊界、能力的邊界、認知的邊界、角色的邊界、習慣的邊界、關係的邊界、心靈的邊界、規則的邊界……
因此,所謂「跨界」,就是有選擇地突破固有邊界的局限,重塑可能,獲得自在。而後八個字正是跨界的非凡價值所在。
但是,我必須在此鄭重強調的是,看不見的「界」有很多,每個人在不同領域都有可能存在著邊界的概念,但並不是所有的「界」都可以跨,也不是所有的「界」都有必要跨。
有些「界」是種保護,有些「界」是座監獄,正如有些規則(法律、組織規章等)人人必須遵守,它保護著整體運作的協調統一;有些規則(企業文化、不合理的制度等)則需要不斷更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
我們提倡的是,跨越那些禁錮我們的視野、封鎖我們的創意、阻礙我們成長的「監獄型」界限。
1.2 跨界力能帶來什麼價值
講清楚了什麼是「跨界」,「跨界力」也就容易理解了。
跨界力,就是突破原有邊界的內在力量,是當下最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和成長方式。
「這怎麼變成了一種生活和成長方式呢?」
其實,不止你一個人會這麼以為,我想告訴你的是,跨界的價值遠遠不止是我們看到的那樣。有可能我們以為只是在做一個創意,在做一個品牌聯合,卻一不小心為我們個人的未來,為整個公司,乃至為整個社會做出無法估量的貢獻。
01.你有可能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 學術上的創新和發展:《生命是什麼》被稱為「喚起生物學革命的小冊子」,是由物理學家薛丁格在1943年出版的。我們熟知的犯罪心理學、超市擺設設計、領導力課程等,就是心理學和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結合。
• 技術上的創新和發展:觸控螢幕的技術,最早是應用在軍方和工業技術領域的,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了手機、電視、醫院、KTV點歌臺等領域。還有AI人工智慧,被廣泛應用在了汽車、智慧家居、兒童教育、酒店服務等領域。
• 生活的便利:有了外送平臺、叫車平臺、旅行平臺、行動支付平臺等各大平臺,我們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都更加便捷。還有,日常可見的品牌活動、節慶活動,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
• 社會的安全和諧:擁有跨界力,能夠讓我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減少憂鬱、焦慮或極端事件的發生。例如,失業的人有更多能力重新開始。
02.你有可能為公司創造了價值
• 節約成本:基於跨界合作,你有很大的可能為公司節約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成本,例如,基於你在跨界圈的人脈,你獲得了行業的精準訊息,減少了花冤枉錢的機率;或者基於你的價值和口碑,你拿到了很特別的價格,節省了大量成本。
• 創造增量:很多品牌透過跨界合作帶來了品牌曝光、品牌創新、人格化塑造、市場占有率、用戶喜好度、用戶黏著性、銷售量、傳播度……例如,杜蕾斯、可口可樂、宜家等(本書後面章節中有具體案例介紹)。
03.你有可能重塑了個人生命形象
• 事業成長:基於優秀的跨界案例,身為職業經理人,你的職業履歷會相當亮眼;身為創業者,你的事業會事半功倍地前進。你會獲得成就感、尊重、行業口碑、更多機會、個人魅力和吸引力、金錢回報等。而這些,不正是我們一路在追尋的價值嗎?
• 關係成長:身為跨界者,你懂得角色切換,懂得覺察,懂得溝通,擁有彈性,你會獲得更舒適和更真摯的社交關係、更良性且更和諧的家庭關係、更滋潤和更溫暖的親密關係,而這些,不正是我們人生終極追求的快樂嗎?
• 內在成長:擁有跨界能力的你能在很多場景下坦然自若,遊刃有餘地處理問題,看到事情的更多面,探索到更多可能性,對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擁有更多的掌控力、選擇權,而這些,不正是我們一直渴望的自在嗎?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擁有跨界力的人生和不具備跨界力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會A路不通找B路,B路不通找C路;而有的人則會把「不可能」、「你自己看著辦」、「沒辦法」掛在嘴邊。有的人和孩子在一起,會願意放下所有的身分,玩耍得像個孩子;而有的人,則習慣了用事業中的面孔面對父母、伴侶、孩子,他們永遠遵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這些領域竟然都藏著跨界的祕密
社會、公司、個人,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社會創造著價值。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在具體的一些領域,我們可以運用跨界思維和方式創造出怎樣的出乎意料和與眾不同。
2.1 行業進程:出版業為什麼沒有發現薛兆豐
知名經濟學家薛兆豐在「得到App」的課程銷售突破6,000萬時,有人提出了疑問:「為什麼出版業沒有發現薛兆豐?」
事實上,恰恰相反,薛兆豐老師自2002年起就陸續出版了幾本經濟學書籍,只不過,直到透過線上課程的形式,薛老師才被更多的人知道。知名暢銷書作家張德芬老師在其第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臺灣地區熱賣之後,曾拿著書到大陸尋找出版社,結果四處碰壁,直到這本書在大陸熱賣之後,一些頗有規模的出版社才紛紛找上門尋求合作。
這樣看來,好的內容要如何傳播給讀者,是讓讀者認識更多「薛兆豐」的關鍵,也是出版社緩解成本和業績壓力的關鍵。如果把圖書視為產品,那麼大多數出版社承擔的是產品設計和生產的環節,銷售則基本上都是由書店(包含線上圖書商城)來負責。
如果今天我們跳出來看,可以將出版社視為一個大的品牌,只不過在它之下又孵化出了一個個子品牌和產品。就像我們熟知的可口可樂公司,旗下擁有可口可樂、雪碧、美粒果、芬達……而作者的圖書作品就像是這些產品,傳統的出版社就像是這些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商。而現在,擁有非凡跨界力的出版社需要兼顧研發、生產、營運、市場、品牌整條流水線的工作,來讓產品被消費者喜歡和購買。因此,必須關注前端,才能帶動後端。
一家出版社的社長說,他們一年賣出3,000萬冊書,卻從不知道都賣給了誰。如果按獲客成本來算,這些消費者的價值至少值好幾億。薛兆豐老師的故事也說明,有一件事是值得傳統出版業突破的,那就是「與用戶連結」,即走近消費者,走進消費者。
薛兆豐老師的新書發表會辦在了某個菜市場,這一舉動一下子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還有的出版社與文創品牌推出系列文創產品、與建設公司合作移動圖書館、與汽車和餐飲品牌合作知識體驗、與影視及音樂平臺合作創作……出版社是內容服務商,內容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但內容的呈現形式、傳播方式卻有更多的玩法。
我想再提一個距離讀者最近的環節—書店。
目前,大量的書店處於負盈利狀態,有的書店老闆跟我聊天的時候,心裡十分苦惱。
我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把書店的粉絲經營起來?」
答:「沒有。」
「那人們來買書打折嗎?」
答:「一般不打折,本來利潤就少。」
「平常企劃做得怎樣?」
答:「沒人擅長啊,你幫我招點人吧。」
所以,你覺得人們為什麼來這裡?這正是書店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出版社要解決的則是:讀者為什麼買你出版的這本書?書店/其他管道為什麼要銷售/推廣你發行的這本書?也就是說,你的價值和你所給予對方的支持是什麼?
對讀者而言,出版社不只是企劃選題、印刷文字的地方,書店也不只是一個買書的地方,出版社還可以是一個有定位的品牌,書店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具有獨特意義的空間),它們的內核便是我們賦予它們的定義。
我始終覺得,出版社既是作者的伯樂,也很像是經紀人公司。我相信再新穎的知識付費形態都無法取代紙質書,而現在正是出版業跨界的最好時機。
延伸思考:
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社長,或者是書店的經營者,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社長,或者是書店的經營者,你會怎麼做呢?
2.2 學術領域:《生命是什麼》竟然出自一位物理學家
「跨界」,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產物,尤其是這幾年,被提及率越來越高。但事實上,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跨界的大作。
自達爾文於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之後,很多學者繼續深入研究物理學、生物學、化學,並開始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和合作,人類對生命學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中有一本重要的著作《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很多人知道薛丁格,是因為他那隻非常著名的「薛丁格的貓」。他在1935年提出了有關貓生死疊加的思想實驗,渴望能從物理學角度去理解生命究竟是什麼。
1932年,量子力學創始人丹麥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N.Bohr)提出,要把生物學研究深入到比細胞更深的層次中去,試圖建立基因量子力學圖像。1933年,玻爾的學生德布呂克(M·Delbrück)與生物學家雷索夫斯基(Ressovsky)、物理學家齊默(Zimmer)合作,在1935年發表了論文〈突變和基因結構〉(On the Nature of Gene Mutation and Gene Structure),發展了靶學說(Target Theory),即基因包含於微觀體積(邊長為10個原子距離的立方體)。
在此之後,物理學家薛丁格在1943年出版了《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這本書被稱為「喚起生物學革命的小冊子」。薛丁格用熱力學和量子力學來解釋生命的本質,說明了有機體的物質結構、生命活動的維持和延續、生命的遺傳和變異等問題。
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史丹福大學心理系主任馬克·萊博(Mark R. Lepper)和他的研究生們在學校附近的超市做了一個果醬的擺設實驗:當攤位上擺放了24種果醬時,大約有60%的人駐足,而當只陳列6種果醬時,僅有40%的人會停留。顯然,商品種類越多,駐足的人也越多。但是,根據最終購買的數據來看,擺放24種果醬時,只有3%的人付費,而當陳列6種果醬時,則有30%的人付費。
常聽人說,當選擇恐懼症發作時,乾脆就放棄選擇。看來,並不是說隨著選擇的增多,就一定能帶來消費的增長,這就是「選擇悖論」。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反之,經濟形勢和經濟狀態也會影響人們的內心動態。這就是心理學與經濟學中的跨界研究。
這一系列的研究來源於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樣地,我們常聽說的犯罪心理學、證人心理學就是心理學與法學的結合。而我們聽到的性格領導力、管理心理學,就是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結合。如我們所見,學術之間的跨界融合創造出了非凡的應用價值。
延伸思考:
假如你是一位知識領域的從業者,不妨嘗試一下將你的理論知識和其他學術專業或者應用場景結合,也許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課題,引領一個新的領域…
閱讀完整內容
假如你是一位知識領域的從業者,不妨嘗試一下將你的理論知識和其他學術專業或者應用場景結合,也許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課題,引領一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