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抗通膨大作戰 先從做好自家網站開始!

67%受訪公司獲利被侵蝕,解方在哪?

「通膨對企業影響可大了!」蘋果供應鏈、紡織廠力麗副總經理陳漢卿指出,尤其毛利率低的中下游企業,不但原物料漲,連工資、運費都漲,又沒辦法轉嫁成本的話,「毛利率遭到侵蝕,就很難賺錢啦!」

文●馬自明 攝影●楊文財

商周對四百三十七位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六七%企業認為,通膨導致成本增加、獲利縮減,而沒有受到影響的,只有六・六%。

產業經歷超過四十年、新任大同總經理何春盛指出,通膨若猛烈飛升,將對企業帶來兩項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有些企業因競爭環境激烈,不像某些強勢企業,如台積電等,可以順利對下游廠商或消費者漲價,成本上漲的苦,只能自己吞,因此衝擊獲利。

第二個挑戰是,縱使企業成功反映成本,對下游漲價,最終若因價格太高,大家乾脆不買,導致市場縮小,企業的獲利和營收也會雙雙停滯,甚至衰退,這更不是企業樂見的局面。

那麼,企業如何克服通膨帶來的挑戰呢?商周調查顯示,高達八二・一%的企業認為,開發新產品或拓展新市場是對抗通膨的好辦法,其次才是向下游漲價和增加原料庫存等。

企業從無到有,開拓一個新市場或開發出新產品,談何容易?何春盛建議,企業經營者不如從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切入:把網站做好!

「很多傳統企業,連公司網站都沒有,不然就是沒有英文版,或產品資料很久沒有更新,」他表示,對抗通膨不是提高利潤,就是增加營收,無疑得先尋找到新市場或新客戶。

他認為,好的企業網站就是企業的門面,讓全世界的客戶願意找上門,不是只靠傳統的業務一一打電話,或僅靠口碑行銷。

其次,何春盛表示,把網站做好,只是企業數位轉型的第一步,有這一步,才能觸發接下來一連串的變革,啟動正向循環。他指出,企業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經營效率、降低成本,也更有餘裕研發新產品,而新產品的毛利率比舊產品高,也更能抵抗通膨侵蝕獲利。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提醒,傳統中小企業的人力不足,不論新市場或新產品,難度相當高。因此,他表示,企業可以另外成立新部門,或者透過購併方式,運用新的人才去創造商機。

企業抗通膨的關鍵,終究回歸到人才身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張明輝便指出,當通膨時代來臨,企業需要人才,才能長得更壯,對抗通膨,所以人才將是勝敗決勝點。


▲商周調查,超過6成企業不願通膨升高時加薪,但為A咖人才加薪會是抗通膨利器。駱裕隆攝

抗通膨,人才更要M型化
自問兩問題分類員工,該加薪別小氣


但,多數企業擔心通膨壓縮獲利,給薪反而謹慎保守。商周調查顯示,企業在通膨升高下,會加薪的只有三五%,而超過六成以上的企業都選擇薪資維持不變。

「企業在通膨時該把人才分類、分級,該付給人家的工資、該加薪的,就要適度調整,過度壓低薪資,導致人才流失,反而得不償失,」劉彥伯表示。

怎樣分辨誰是該加薪的A咖人才,誰又是加不了薪的C咖員工?劉彥伯建議,可以從兩個角度篩選,首先,該人才對企業營運是否重要。

企業經營者可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題,「該人才是否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如果答案是,就再問第二題,「如果該人才離開,短期內很難找到其他人替補他?」如果答案也是,那該人才就是A咖,應該加薪。

其次,盤點人才的技能,能否用數位或自動化取代。劉彥伯指出,未來企業將採用自動化或數位勞動力,降低成本,「不要說藍領的工人階級,連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畢竟這是趨勢,改變不了的。」

換句話說,企業在通膨來襲時,人才策略應會更趨於「M型化」。越有能力,越不容易被取代的A咖人才,有機會獲得更高的薪資,相反地,通膨也可能會加速淘汰技術能力較低的員工(見下表)。
除了人才以外,企業面對通膨最該注意的關鍵事項,就是堆放在倉庫裡的各種原物料庫存。

太陽能模組大廠茂迪,同樣受到通膨影響,太陽能上游關鍵原料矽晶圓,不到一年內,售價上漲了約六成。「成本墊高了六成,本來一樣產品可以賺五%到一○%,一下子變成賠錢出貨,你說這嚴不嚴重?」茂迪總經理葉正賢表示。

上游原料大漲,葉正賢便做了兩件事因應:一是提升員工的生產力,並適當調薪;二是多買進一些低價的庫存,降低成本升高壓力。


▲傳統產業如紡織、自行車等,在通膨期更要重新調整庫存思維,不能只用價格決定要備哪些存貨。

庫存ABC策略大洗牌
A級不是最貴的,是最難即時取得的


「上游(矽晶圓)會漲價,就代表奇貨可居,我們的DOS(可供應存貨天數)就要放寬一點,去多買一些料,並不斷關注市場的供需變化,做動態調整,」葉正賢表示。茂迪的庫存天數,以往平均約在四十天左右,但矽晶圓大漲後,一度拉高至超過六十天。

不過,何春盛建議,即使看好上游原物料大漲,企業備庫存的量,也不要超過三個月。因為上游原物料漲跌,不易猜測,如果三個月後,行情反轉,這些庫存就從價值連城的寶藏,變成沒人要的垃圾。

「疫情後供給減少,當需求上來,大家搶料,原物料價格就飆漲。但疫情結束,供給恢復正常,需求沒有跟上來,價格又恢復正常,」他提醒,即使長期通膨看升,企業也不能莽撞。

此外,在通膨山雨欲來時,劉彥伯表示,企業要重新調整存貨的策略。

「存貨過去常用A、B、C三類分級,A庫存是最貴的,或者需求、供應量少的,但當原物料上漲,缺的反而不是A級料,而是本來最便宜、產量最大的紙箱、膠帶這樣的物料,」他表示。

劉彥伯認為,過去的庫存分類不再完全適用,企業應該以能否即時出貨和替代品是否容易取得,重新分類庫存,以免接到了訂單,卻因少了最基本的物料,無法出貨。

以自行車為例,A級的關鍵零件,本來應該是最貴的變速器,但這類原料卻不常缺貨。相對的,看似便宜、不起眼的車架,容易因訂單排擠而缺貨,結果自行車業雖訂單滿手,卻因少了車架,而出不了貨。

「台灣的老闆通常買庫存,和計算產品組合結構,靠的是放腦袋裡的經驗,而不是科學的統計和歸納。在通膨的時候,什麼都在漲,錢不好賺,有時一不小心算錯,就會虧錢了,」劉彥伯表示。

張明輝指出,通膨對企業來講,不見得是壞事。雖然原物料上漲,成本墊高,但溫和的通膨帶來景氣復甦,訂單也會增加。如何把通膨化成助力,考驗每位企業經營者的能耐與智慧。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54期

本文摘錄自‎

企業抗通膨大作戰 先從做好自家網站開始!

商業周刊

2021/第17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