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年輕世代熱議的「懶女孩工作」到底是什麼?

全球年輕世代熱議的「懶女孩工作」到底是什麼?


別誤會!這可不是想耍費就能辦到的

文.外商媽媽/ Mrs. MAMAA「心」思維


▲「懶女孩工作」並不是表面上的懶惰之意,反而是一種具有創意、顛覆傳統社會期望的職業選擇。圖/insta_photos@Shutterstock

去(2023)年10月初,我結束了在葡萄牙的出差行程,準備搭機回臺灣的半夜,接到航空公司的緊急通知:首都里斯本的所有公營機構爆發大罷工,影響市內交通服務,包括機場運輸。航空公司強烈建議乘客提前3個半小時以上抵達機場,以避免錯過航班。

天光微曦時分趕忙坐上計程車,我好奇地問司機罷工的原因。在里斯本短暫逗留,我是個短期的過客,透過柔焦濾鏡看這座城市,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氣候宜人,天空湛藍,陽光普照,生活機能也便利。最後一天,當我與葡萄牙同事告別時,還開玩笑地說,在里斯本生活,應該不太可能產生心理疾病。

司機大哥苦笑地說:「我們日子過得很辛苦!今(2023)年里斯本通膨率高達11%,我在私營企業工作,薪資調整相對較高,還能維持下去。但公共機構的平均加薪幅度只有3%,根本無法應對生活成本的上漲。公務員們的生活壓力巨大,只好選擇集體罷工施壓。」

說完起因,司機接著感嘆:「然而,抗議只是一種惡性循環,即便政府接受了他們的訴求,又有何改變呢?國庫沒錢,印更多的鈔票,只會使通膨更加嚴重,最終還是影響全體人民。我兒子去年大學畢業,拿到第一份薪水,竟然跟我當年起薪一樣,但房價可是漲了3、4倍呢!他常常向我訴苦,想逃離這種每天在公司勞心勞力,卻換不來多少薪水的生活;若搬到房價較低的鄉下,開創自己的小事業,過著平靜愉快的日子,至少比較幸福快樂。你說,年輕一代是不是挫折忍受度太低了?」

這令我想起一年多前,我剛內部轉調,負責建立一個以20、30歲年輕世代為主的亞太區新部門。當時,中國的年輕同事向我介紹了「內卷」這個詞,它描述在資源有限的社會中,年輕人為了生存而陷入非理性的競爭,在急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所感受到的焦慮和不安;像隻倉鼠,每天毫無目的地在滾輪裡奔跑。

數個月前提離職的20好幾上海工程師娜娜(化名),在最後一次跟我越級一對一對談時說道:「我目前的狀態實在太內耗了。下班後沒辦法全心運動減肥,體重一直飆升,影響到工作表現,給團隊造成困擾,造成惡性循環。」她很豁達地表示,隻身一人,沒有什麼財務上的壓力,辭職讓她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離開高壓的科技外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她想找一份薪資能夠維持基本生活的工作。

Z世代求職新趨勢

上述里斯本男孩、上海女孩所追求的工作型態,似乎與從美國掀起的「懶女孩工作」(Lazy Girl Job)熱潮有相似之處:科羅拉多州一位26歲的女孩GabrielleJudge,發布了一段兩分半鐘的短片,建議年輕女性們選擇一份壓力小、完全遠端、監管少、薪水還不錯的「懶女孩工作」。

Gabrielle表示,由於她自己是女性,只能理解女生的處境,因此將這樣的工作形容為「懶女孩工作」,但其實男性也可能適用。

她將「還不錯的年薪」定義為約6-8萬美元。透過《經濟學人》2023年7月公布的全球大麥克指數,換算新臺幣約為80-107萬的年薪。

Grabrielle還表示,這個「懶女孩工作者」的理念,來自於她之前在顧問公司的過勞經歷,她覺得自己每週在企業裡工作50至60小時,既不正常又難以長久,最終更影響了心理和身體健康。

「懶女孩」其實一點都不懶

與一年多前興起的「安靜離職」和「躺平」的消極態度不同,「懶女孩工作」並不是表面上的懶惰之意,反而是一種具有創意、顛覆傳統社會期望的職業選擇,並且引起了全球主流職場的關注。

這部影片已獲得了數十萬個讚,Gabrielle在TikTok和Instagram上更擁有超過27萬追隨者,並且她已經將這個術語註冊為商標「Home of the lazy girl job™」,受到《紐約時報》、《富比士》、《彭博社》、《BBC》、《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大肆報導。

事實上,Gabrielle在2023年一月創立Anti Work Girlboss公司,成為CEO,宣揚擺脫傳統資本市場企業體制工作的理念,比她5月在TikTok上爆紅的「懶女孩工作」還早了4個月──這絕非只是幸運的意外爆紅,而是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加上勤奮執行的創業過程。

總括以上,這位積極倡導「懶女孩工作」的年輕人,實際上一點都不「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當下生涯所需,並積極行動,將寶貴的精力投入到發展個人品牌的事業中。她選擇將企業工作視為副業,並透過她的自媒體經營事業版圖,除了個人網站,也跨足Instagram、X(前推特)、LinkedIn和YouTube等主流網路媒體。

從她的LinkedIn也可以看出,除了在眾多自媒體上的廣告分潤收入,她在「懶女孩工作者」裡賺取的那份「還不錯的薪水」,應該只是她眾多收入來源之一。

必須留意的潛在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Gabrielle提出的非技術型「懶女孩工作」職位建議,並不適用於所有公司。

舉例來說,她提到的客戶成功經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CSM),是基於她在美國本土一家規模約1,000至5,000人的網路公司,擔任客戶成功經理1年9個月的經歷。同樣的職稱在更大型的科技外商,並不符合「懶女孩工作」所定義的壓力小或完全遠距等條件,然而薪資可能較高。

除此之外,「懶女孩工作」潛在的「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使人容易過度關注其表面的美好,忽視了提倡者未提及的陰暗面,又或者忽略了其他職涯選項的成功案例,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和生涯選擇的誤判。

「懶女孩工作」的模式,細思之下與職場上每個世代都存在的「工作不僅是上班」的選擇相似,但由於現代社群媒體的訊息高速流通,這個選項在2023年開始成為一個引爆全球勞動市場話題的名字。

儘管如此,「懶女孩工作」這個選擇,就像其他眾多職場選項一樣──例如「社畜」、「派遣女王」、「僱傭」、「接案」、「斜槓青年」等等,並非一個能夠複製貼上,適用於所有人的範本。由於家庭、環境和身心靈狀況的變化,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發展出不同的選擇。


▲職涯是生涯的一部分,每一個選擇,都是個人在決定如何布局和經營自己的人生。圖/Shutterstock

職涯選擇的多元性

職涯是生涯的一部分,每一個選擇,都是個人在決定如何布局和經營自己的人生。在生涯的眾多選項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

「懶女孩工作」不等於「廢女孩人生」,在選擇「懶女孩工作」之前,你知道自己想把珍貴的勤奮能量放在人生的哪個部分嗎?反向思考,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企業框架中的人,減少的可能是在自媒體品牌經營、休閒娛樂或運動的時間,畢竟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公平定量的。套用一句總是被唸得超快的廣告結語:「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任何生涯的選項,展現出美好燦爛的那一面,都是用能量與時間交換而來的。而「懶女孩工作」也不例外。我建議那些渴望嘗試「懶女孩工作」的讀者們,從更高的視角看Gabrielle布局的「懶女孩工作風潮」:她在了解自己的優劣勢、機會與風險之後,做出取捨,離開傳統白領的道路,勇敢冒險創立個人品牌,自律不間斷地幾乎每天在各大社群平臺上創作,轉換風險為生涯機會。她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並且有規劃地勤奮執行。

人生當然不一定要照社會的期待去過,我們可以定義自己的價值、成功與幸福,用自己的方式突破自由的枷鎖。而絕對的自由,來自於絕對的自律。任何一種職涯選項,都有能夠發展出自己想要追求自由的方式。

每一次職業轉換,都值得我們切斷網路、關掉手機,不看社群媒體PO文,而是靜心反覆問自己:

一、我自己定義的幸福是什麼?

二、我所期望的改變,是否能連結到我所定義的幸福?

三、那個改變帶來的美好與陰暗,我是否都欣然接受?

深思熟慮後,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選擇釋懷,堅定地繼續原有的道路,專注於自己的航道,不受其他航道的影響;或者,選擇大膽採取行動,勇敢地改變現狀;又或者,發展其他選項。

在不斷選擇、試錯、取捨的過程中,我們會持續調整,體會得到與失去。不變的是,朝「自己定義」的成功與幸福前進,從「得到」的部分獲取自信,永續發展;坦然甘願放下「失去」的部分。

如此一來,不管是在企業裡做「懶女孩工作」、「勤奮女孩工作」,抑或成為自由工作者、其他眾多職業選項,都能成為一名身心靈越來越強大、成熟、豐足的「寶藏女孩/男孩」。

結語

懶女孩工作,一個看似懶散卻勤奮的「新瓶舊酒」職業形式,在資訊爆炸的Z世代迅速竄紅。背後反映了工作者對於傳統營利組織聘僱模式的質疑,和渴望更多元化的呼聲。

這項思維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然而,當我們在為這個過往內斂的職涯選項嶄露頭角而喝采的同時,也要理性看待其實際意義和可行性,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能力、興趣與生涯階段,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涯模式。

外商媽媽/Mrs. MAMAA「心」思維

現為美商 MAMAA 之一的亞洲區部門副總經理,從北美到亞洲的多元職涯,穿梭「分公司」、「區域總部」與「全球總部」,跨界人資、財務、行銷營運、業務規劃、策略幕僚、顧問諮詢、產能布局、技術支援等領域。

在多年的管理職中,帶領全球百名 20 到 60幾歲員工,融合戰略目標、商業價值與以人為本的領導風格,獲得總部最高榮譽獎項金牌俱樂部,以及全球領導人獎的肯定。

同時是高敏 INFJ 的雙寶媽,斜槓 6 年多的大學講師,分享專案管理與生涯思維;外掛《換日線》專欄,盼文字帶給世界更多的智信仁勇義,讓跨國職場工作者身心靈都美麗。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春季號/2024

本文摘錄自‎

全球年輕世代熱議的「懶女孩工作」到底是什麼? 別誤會!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春季號/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