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簡化的道德或利益口號 誤導核電政策
文☉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第一個口號:
為了減碳必須用核電?
首先來看李遠哲先生的主張。他說:「現在就是不能繼續排放溫室氣體,因為人類真的面臨滅絕問題⋯⋯雖然核電有其危險的地方,但比起人類從地球上滅絕,還是一個好選項。」「核能帶來的災害,跟人類滅絕是絕對不能相比的」。報導說,他支持童子賢先生的主張,要繼續用核電他是同意的,即使目前核能延役也不夠。
我相信李遠哲先生心裡有像佛陀割肉餵鷹的情操,但他的話已大致被簡化為「為了避免人類滅絕,全球必須減碳」,「為了減碳必須用核能」,以及「所以台灣的核電應該延役並增建」三段擁核的主張。而這三段推論的科學和邏輯基礎是有問題的,李遠哲先生應該不會想得這麼簡單。

▲有人認為, 為了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碳」的目標,因此必須採用核電。Adobe Stock
全球若要增加核電,應該增加在成本較低,有地廣人稀之土地,且地震和戰爭等天災人禍少的地方。只要全球低碳或不排碳的電力不足而使其價格上升,有些核電成本較低的地方,就會認為值得冒一點風險,甚至遷移一些居民來發展核電。這就是市場或價格機制可以引導資源做更適當安排的一個例子。忽略全球效率及市場機制而憑道德感,不惜讓台灣人民冒風險而要把核電廠搶建在台灣,其實是低效率而不符合全球利益,也就不算有道德的做法。要餵鷹,市場有社會成本較低的肉可買,不必割自己的大腿。
三段論述中的「為了減碳,必須用核能」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減碳的方法其實很多,也多與核能一樣值得研究其可行性和代價,再看各種方法分別要用多少,以及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核電絕非唯一方法。譬如大家都在談2050 年要「淨零」,而淨零的意思是排碳量要能被碳儲存或其他方法抵銷掉,所以並非完全不能排碳。因此碳儲存等方法也是達成淨零的方法之一,全球也已有很多這方面的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
即使只就直接減少碳排放來看,很多生產技術、產品、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降低經濟和人口成長率,也都有減碳的效果。但有些高喊永續發展的人都不太敢主張降低經濟或人口成長率(李遠哲先生曾正確指出,台灣人口降低一點,不見得不好)。
第二個口號:
擴大核電才能發展AI?
提高經濟成長率反而是某些擁核者的重要理由。台灣最近常見的第二種簡化口號或主張就是「AI 是未來大趨勢,得AI 者得天下」,但「AI 是吃電怪獸」,「所以我們要擴大核電才能發展AI 而繼續經濟發展」。這和前一個口號一樣缺乏充分的邏輯和科學證據。這口號的第一段並非定論,但有點複雜,所以本文先不去討論它,因為第一段即使正確,後兩段口號仍然不對。
AI 確實耗電,但會耗多少仍沒有嚴謹的研究,有人說會用到全球用電的2%,有人說30%,也投入資金研發核電的微軟創辦人比爾‧ 蓋茨(Bill Gates)說只有6% 或更少。而這些說法似乎都是講AI 本身的用電,但AI 的主要價值和重要性是提高現有各種生產及活動的效率,因此很可能降低現有其他活動的用電。就像張忠謀先生所說,不要以為台積電很耗電,它的晶片為世界省下更多電。AI 也有這種作用,因此到底AI 會造成多大的用電增加,仍需更嚴謹的研究。
而用電增加是因為各種相關設備增加而來,相關設備只能逐漸生產和購置,因此其電力需求也是逐漸增加,我們會有時間去考慮其他供電方式,不必因一些對未來的用電猜測就急著要重啟有重大安全爭議的核電廠(請參閱:陳博志,〈AI 會造成缺電危機嗎?〉,《台經月刊》,47 卷5 期,2024年5 月)。
AI 研發訓練的初期也許相當耗電,但經濟部長郭智輝已表示,以目前要來台設研發據點的幾家,我們的供電是沒問題的。但有人可能以為全世界大部分的AI 研發都要來台灣,所以電會嚴重不足。但AI 既然很重要,重要國家一定要有自主性,黃仁勳先生都說台灣為了安全要發展自己的AI,其他國家會放任全球大部分AI 都集中在台灣嗎?我們獨霸高階晶圓代工,美、日、德都要花鉅資威脅利誘台積電去生產,我們不要像股市投機或童話裡,提牛奶的女孩那樣夢想只要有電,大部分的AI 都會來台灣,我們就可以得天下。
其實除了外國政府的態度,經濟產業發展及外國要不要來台投資,要考慮的因素和條件還很多,不是只有電力供應。例如:我國半導體的發展已使不少相關人才不足,而使相關產業發生困難,如果大量AI 研發來台,我們最缺的可能不是電而是相關人才。我們該仔細盤點及改善我們人才和其他限制或競爭力因素,像施振榮先生建議的那樣,較精確估計可能的電力需求及其出現的時程,再討論何時、用何種供電方式去配合需求較有效率。

▲有人認為AI 是吃電怪獸,所以應擴大核電才能發展AI 而繼續經濟發展。Adobe Stock
核電單位成本較低有利出口?
這種以為電力多而便宜就可發展的想法倒是以前就有。39 年前(1985 年)某位現在大概已被神化的部長為了支持建核四,而說:「出口是我們的命脈,核能發電的單位成本較低,有利出口,所以要建核四廠。」我當時即為文指出,依經濟學理,各國乃是出口其具有「國際比較利益」的產品,「若以人為方式壓低不具比較利益之產品的成本,這些產品的出口可以增加」,但出超、滙率及物價等經濟調整力量,會使「一些原具比較利益的產品出口減少」,對國家不一定有利(請參閱:陳博志,〈不惜一切為出口〉,《自立晚報》,1985 年4 月18 日)。
過了近40 年,核四蓋了又停,花了幾千億卻終究未能替我們發過一度便宜的電。但我們的出口卻和該位部長說的不同,不只仍繼續快速成長,不少耗電產品也因為它們本身的其他競爭力或比較利益而成為世界的領先者。現在卻仍有人用類似的低成本主張來支持核電,而不顧安全問題和其他限制因素,顯然很多人都該好好看看歷史,並修讀一下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或者也可以說,像我這種教國際經濟學的人該好好自我檢討一下,為什麼那麼多重要人物還不懂國際比較利益的原理?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