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力邀,台積電為何只能扎根台灣

文☉何清漣


▲2023 年7 月28 日台積電位於新竹的全球研發中心正式啟用,董事長劉德音於致詞中更表示,台積電決心「根留台灣」。Getty Images

全球晶片大戰中,台積電因其5 奈米的製作技術,雄踞全球晶片製造廠的龍頭,成了美國、日本、歐盟爭搶的「香餑餑」(比喻受人喜愛的人或事物)。他們都開出優惠條件,歡迎台積電去建廠。台積電創始人、前董事長張忠謀曾在2019 年說過,台積電將成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歡迎台積電的國家都納入考慮範圍,並實地考察洽談甚至開始興建工廠。但這個過程不到四年,台積電現任董事長劉德音於今(2023)年8 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卻說,要複製台積電在台灣建立的這一切將極其困難,「我們無法把它移到其他地方」。

這當然不是台積電任意改變想法,而是現實太硬核:作為企業,不管其產品被美國、歐盟與台灣上升到地緣政治、國家安全等任何國際政治層級,都無法罔顧效益來求生存。

台積電曾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美國

美國一直是台積電最大的市場,2021 年台積電來自美國市場的營收突破了1 兆元台幣,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64%,比2020 年增加3 個百分點。2022 年8月9 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 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該法案將使用財政補貼和稅收抵免的方式,對美國晶片廠商和技術研發提供支援,包括撥款527 億美元鼓勵半導體企業在美研製晶片並提供25% 的投資稅抵免,以及提供2,000 多億美元的科研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關於補貼資助物件資格明確寫到,禁止接受法案資助的公司在中國和其他特別關切國家擴建某些關鍵晶片製造,禁止期長達10 年。這意味著該法案將迫使晶片製造商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選擇。

台積電出於對台灣利益的考慮,非常配合美國的要求。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曾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台積電於2020 年切斷了來自華為的訂單,不再為華為提供晶片代工。自此之後,台積電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規模及占比不斷下降,2021 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降低到347 億元人民幣,占比約10%,較2020 年下降了7.5 個百分點,中國大陸下降為台積電的第三大市場。

但台積電出於技術保密的需要,在為其美國晶片廠專案尋求最高達150 億美元的美國政府補貼時,卻不得不反對華盛頓方面為該補貼設置的一些附加條件,這附加條件就是美方可能要求其分享晶片廠利潤和提供詳細運營資訊。

台積電美國碰壁非關政治

2020 年5 月,台積電宣布投資120 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晶圓代工廠,並於2021 年6 月正式開始建設,計畫在2024 年投產。但現在,這個計畫進展並不順利。

首先是人才的匱乏,這是美國製造業早就空心化所致。

美國的IT 行業非常發達, 電腦工程師及相關人才供給過剩,但晶片製造卻是早被外包到亞洲幾十年,美國的院校缺乏相應的培養人才機制。台積電落腳亞利桑那州之後,面臨著人才匱乏。請不要誤認為當地教育落後,須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工程學院是美國最大的工程學院,有近2.7 萬名在校生,但就是沒有設置與晶片製造相關的專業。鳳凰城商業暨勞動力發展委員會(Phoenix Business and WorkforceDevelopment Board)的人力服務部副主任柯偉林‧ 沃勒爾(Kweilin Waller)表示:「當你對潛在的應聘者說出『半導體製造』這個詞時,他們看你的眼神就好像你長出了兩個腦袋一樣。」馬里科帕縣(MaricopaCounty)社區學院區就業主任丹尼爾‧ 巴拉哈斯(Daniel Barajas)也有同感。他表示:「我認為,我們想招的在校生並不知道他們的認知有多麼不足。他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半導體技術員。」

台積電遷美,就算白宮萬般歡迎,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提供相應的製造人才。台積電在全球晶片大戰的戰略重要性被認識到之後,在2020 年得到台灣本土的高度配合,將在台灣6 所大學開設「台積電半導體學程」,並為學生提供進入台積電實習的機會,美國大學恐怕很難提供相應的便利。

其次是台積電的工薪標準沒有優勢。

根據台灣人力資源機構的資料,畢業於當地頂尖學校的新工程師有望獲得約200萬新台幣(約合45 萬元人民幣,6.7 萬美元)的起薪。但在美國,6.7 萬美元對於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低得難以置信。根據線上招聘平台Hired 的一份報告,2021 年美國軟體工程師的平均年薪為15.6 萬美元。

台積電當然也懂這點,大大提高了起薪點,據招聘平台Glassdoor 提供的資料,台積電在美國已經招聘的工程師平均年薪約為11.8 萬美元。與台積電同在亞利桑那州的英特爾公司,工程師平均收入超過12.8 萬美元。

另一家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在亞利桑那州開展業務已經40 多年,並為自身的業務在亞利桑那的大學開設了半導體設計課程和研究。當地大學生口耳相傳的就業首選是英特爾,並非台積電。雖然說台積電可以分享當地的半導體資源,但在最初決定企業是否存活的關鍵性幾年內,台積電無法與之競爭。

第三,台積電面臨的另一個障礙則來自於自身的企業文化。

根據《日經新聞》對供應商、現任和前員工的採訪,以及對招聘平台上的評論分析,該公司因工時長、管理嚴格、強調紀律和等級制度而聞名。對求職者來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美國人簡直無法理解正常人怎麼能在台積電這種異常嚴格的企業文化中生存。這一點,在美國IT 人員的群內,幾乎是共識,很多人認為「怎可能這樣為企業奉獻」?

從台灣本地大量引進技術人員,也是台積電曾經考慮的選項,但由於台美之間缺乏正式的貿易租稅條約,台灣企業在美國的收入面臨雙重課稅的困境。


▲台積電先後投資超過400 億美元。圖為位於美國加州矽谷的台積電總部。Adobe Stock

綜合成本過高成為台積電落戶美國的主要障礙

半導體廠建廠過去只看市場供需、生產競爭力、政策補貼等因素,如今,在美國聯合盟友對中國開展晶片大戰的全球競爭時,政治考量已成為西方及盟國企業布局的主要策略思考。

台積電先後投資超過400 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了5 奈米/3 奈米晶片工廠之後,再投入120 億美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增建3奈米二廠。對這些高昂的投入,台積電其實也曾做好投入成本不對等甚至打水漂的預期打算,但還是低估了美國建廠的難度以及投資的不樂觀程度。無情的是,對企業來說,除了能夠得到政府無限補貼的極少數軍事戰略性產品之外,一般企業都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成本/ 效益這些基本生存要素,台積電也得考慮。

台積電希望得到美國政府的補貼是因為在美國建廠的費用很高。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表示,與台灣相比,在亞利桑那州製造晶片的成本可能至少高出50%。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Wendell Huang)今年1 月表示,在美國的某些建設成本是台灣的數倍。

台積電還希望美國國會盡快通過台美互免稅收協議,讓從台灣去的技術人員不需要雙重納稅。台積電重要供應商之一,台灣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Bowei Lee)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2023 年4 月27 日)指出,他們目前在德州設有一個生產基地。他不僅要上繳美國聯邦稅、州稅、市政稅,稅後盈餘匯回台灣還需要再負擔30% 的美國股息扣繳,錢回到台灣,還可能面對企業稅和個人股息稅,整體實質稅率接近50%。台灣技術人員再熱愛台灣與美國,也沒法在這種情況下不考慮個人切身利益。

上述原因,讓台積電在美國經營陷入困難。除了美國國防部定向採購且讓台積電有一定盈利空間,台積電沒法在美國生存。不管在美中晶片大戰中,台積電的地位有多重要,它畢竟只是外邦企業,美國能夠給予的優惠條件有限。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 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 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 本書」。 閱讀完整內容
看雜誌2023/9月 第248期

本文摘錄自‎

多國力邀,台積電為何只能扎根台灣

看雜誌

2023/9月 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