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 金融業產值與台GDP同步成長

撰文:蘇偉華

台灣金融業近年來的表現可謂亮眼,營收和獲利屢創新高,金融業在台股市值的比重僅次於半導體業。然而,十幾年來,台灣金融產業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比重始終維持在6%左右。為此,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直球回應,金融業與台灣GDP是同步成長,並非外界解讀的零成長。

彭金隆認為,單一數據往往會誤導我們對事物的真實理解。他指出:「這個數值應拆成分母與分子來觀察,假設分子是金融業GDP,台灣整體產業的GDP在分母,多年來這個比值都沒有太大變化。」換言之,台灣的金融業其實是在隨著整體經濟同步成長,只是因為缺乏超額成長,才會給人占比不動的錯覺﹝如圖1﹞。


金融業占GDP比重的迷思

看似賺大錢的金融業、實質產值比重卻不動,在金融產業的發展上透露出什麼訊息嗎,又或目前金融產業發展遇到了什麼問題。彭金隆進一步以台灣與香港、新加坡的數值差異甚大為例,他分析是因為分母結構不同。新加坡和香港的產業型態較單純,而台灣產業發展多元化,除了金融業,還有半導體、AI人工智慧和資通訊等科技產業,以及士農工商等傳產。

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產業占GDP比重大,數值自然亮眼,究其原因就在於分母構成的不同。換句話說比重若相對下降,並不代表金融業沒有成長。主委認為,目前應該做的是我們自己跟自己比,也就是說,金融業相對於台灣整體產業結構中,能不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銀行家數不是問題 新挑戰迫在眉睫

在探討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時,銀行數量過多和市場競爭激烈常被視為阻礙發展的主要問題。然而,彭金隆強調,單從銀行數量來看無法完全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過度競爭多是因為大家都在追求相同的目標和客戶,但若每家銀行看到的市場機會不同,發展策略與客層更有專擅,銀行數量的多寡就不是重點。」他指出,台灣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為金融機構提供多樣化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對象,每家銀行應該要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彭金隆認為,金融市場當然有其一定的胃納,但整併應由市場自行決定,金管會的角色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而非資源分配者。「整併數量目前並非金管會的KPI,重點是市場機制的建置,當業者因應環境需要進行整併時,可以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整併法制架構。」這一觀點無疑為台灣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要讓台灣的金融市場更加壯大,各國都有不同的策略。有人主張台灣的金融市場應減少銀行數量,但彭金隆認為,目前市場上雖然有多家金融機構,如果它們都能維持一定的績效與獲利,這就證明了其存在價值。並非每家銀行都需要擴展至全國甚至打國際盃,每家銀行有自己的市場定位,比如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機構,專注於服務特定的客戶群,同樣也能長期穩定運營。如此多元化市場生態其實是一種優勢,而不應簡單地以數量來評斷其好壞。

換句話說,不能僅以金融機構的數量多寡來作為金融市場是否壯大的標準。大銀行固然有其優勢,但小的金融機構也有其靈活和專注的特點。彭金隆認為,成功與否不僅在於規模大小,更在於呼應目標市場需求和應變外在經營環境的變化。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是台灣金融市場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大小銀行共存 活化金融市場

彭金隆強調,金融市場的發展應回歸其根本目的: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他指出,大銀行與小銀行各有優勢,前者擁有更多資源,後者則具彈性且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兩者在市場中的共存和競爭,有助於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和活力。

在全球金融環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台灣金融市場需要的是質的提升和靈活的市場調整,而不是單純的數量減少或整併。透過創新和有效的市場機制,每家金融機構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為整體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彭金隆打趣假設:難道世界整併到僅剩一間銀行,才是最好的結果嗎。不難想像這並非對消費者、股東跟員工都是最大利益化的結果。因此,金融市場的整併應該尊重市場機制。金管會提供公平透明的規則,業者只要能充分維護股東、消費者及員工權益的前提下,金融整併金管會一定給予支持。彭金隆再次強調,整併並非是目的,只是一個促成「好結果」的手段。

身為金融監理官,主委對整併首重優質整併,一再強調絕對不能犧牲股東、消費者跟員工的利益;而民間提到的敵意併購(Hostile Takeover),主委認為可能是翻譯的關係,容易讓人誤解,因為對金融機構而言,採「合意併購」與「非合意併購」只是發動收購的法律程序差別,前者通常是指主併方需要取得被併購機構的公司股東會同意程序,而「非合意併購」則並不以此為前提,但最終如果雙方無法取得共識,成功機會就很低。

彭金隆再三強調,監理官對市場敏銳度恐不如業者,因此金管會對此的立場就是提供透明且公平合理的機制。整併僅是一種策略,並不保證一定會帶來預期的效果。放眼全球金融產業,衡量金融機構成功的標準不會僅僅是其規模論斷,而是其能否在市場中創造持久的價值。金管會提供的就是一個法制架構,讓有意願者在合法中取得商機。

壯大金融市場的解方─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金融業的成長本質上與經濟成長是同步的,銀保證的蓬勃發展,均與國民財富及經濟發展高度相關。然而,要讓金融產業實現更大突破,關鍵在於能否配合經濟發展,同步開拓新興市場和新種業務。

為了提升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彭金隆上任後積極推動「行動創新」,其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將台灣打造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台灣擁有競爭力的產業、投資機會和優質金融機構,這些都是實現未來6年計畫的基礎。「透過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台灣可以建立一個具『台灣味』的資產管理中心,吸引國際資金和各方人才。」

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需要跨部會的協作和全盤考量。從金融監管、制度改革到人才引進,無一不需要全方位的策略和協同努力。台灣擁有優質的金融人才和豐富的產業基礎,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並結合政府的支持政策,未來有望在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突破門檻 才能產生質變

彭金隆坦言,過去,台灣的各個產業多半是單打獨鬥,缺乏協同效應。而現在,若能在建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這一共同目標下統一方向,將有助於突破現有的法規限制,創造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服務項目。顯見資產管理不僅僅是單一個金融業務的概念,它涉及到各行各業,並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過去提出多次都沒有成功!彭金隆用過去30年前手機市場舉例,當年大家也不看好手機會發展起來,因為當時只有做生意的人才會需要手機,但一旦時機到了,你不拿還不行,這就是所謂量變導致質變。因此他深信,「唯有突破門檻,才能產生質變。」目前急需一個明確的方向來指引,整合各個層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推動資產管理中心將創造各金融行業新的業務範疇,進而帶動整體產值的增加,並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源投入。彭金隆認為,整個金融市場動起來,有望使金融業實現超額成長,達到占GDP比重從6%突破到更高的目標。

吸引高素質國際人才
轉為金融業競爭優勢


台灣金融業長期在薪資報酬方面,相較於一般產業處於較高水準,這使得我們能夠吸引到高素質的人才。但金融業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台灣在這方面雖有著良好的基礎,但相較於國際人才的競逐還有一段距離。但彭金隆認為,儘管台灣的市場不算大,但我們的人才在全球市場上仍具競爭力。然而,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條件,優秀的人才流散到世界各地。

回顧過去的經驗,22年前我們開始推動金控公司制度,隨著金控規模的擴大,我們成功吸引了許多在海外工作的優秀人才回到台灣。只要創造出適當的機會和環境,我們就有能力吸引並留住高素質的人才。

金融市場契機:政策引導與人才回流台灣在吸引高階金融人才方面面臨著薪酬競爭的挑戰。彭金隆指出,台灣金融業提供的薪酬仍然難以滿足高階人才的期望和需求,這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地方。然而,薪酬並非唯一的吸引因素。許多在海外的台灣金融人才,雖然在國外的薪酬可能是台灣的2至3倍,但只要有發展的願景,他們依然有回台的意願。

這種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和對家鄉的認同感,使得台灣仍然有吸引力。彭金隆強調,只要我們多多努力,提升薪酬和其他福利,並放大台灣的優勢,就能增加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假設完全不努力的話,這種流失的情況更嚴重,但是我們只要稍作努力,能夠增加吸引力,就有可能更多的人才願意回來。這股力量也就是彭金隆強調的突破門檻,進一步造成質變。

從金融業占台灣GDP誤解的直球對決,到堅持銀行優質整併,再到提出以資產管理中心作為解方,彭金隆的施政理念清晰,金融市場的發展應回歸其根本目的,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是台灣金融市場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這一政策的成功需要跨部會的協作和全盤考量。透過創新和有效的市場機制,台灣有望打造出一個更加繁榮、競爭力更強的金融市場,成為亞洲金融版圖中的重要一員。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2024/8月 第176期

本文摘錄自‎

專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 金融業產值與台GDP同步成長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4/8月 第1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