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鬧脾氣、難以安撫?治療師:「不要怕孩子哭!」

大概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哭鬧就會被罵,無形中我們以為哭是不對的,或者有情緒是丟臉的事,因此我們看到小孩鬧脾氣時,就會急著指正。其實情緒沒有對或錯,而是行為有對錯之分。所以只有行為應該被處理,而不是情緒。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 吳怡璇
圖片來源/photoAC、illustAC



學齡前孩子鬧脾氣3因素


小孩會鬧脾氣其實情有可原,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吳怡璇把常見原因歸類為3個主要因素:生理、心理及環境上的不適。

1.生理上的不適

3歲以前的孩子特別明顯,累了、餓了、尿布濕了……就會哭哭、鬧脾氣,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因為生理方面的不適而有情緒反應。

2.心理上的不適

聽到爸媽說:不要、不可以,就會生氣!孩子的肢體動作已經發展到一個程度,想要做的事情變多,但是卻經常被禁止,或是做不好帶來的挫折感,因為心理上的不適而引起情緒,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占比會越來越高。

3.環境上的不適

帶小孩到社區活動、親戚家,遇到陌生的人事物;或是去托嬰中心、幼兒園,需要重新適應環境的狀況下,因為對環境感到不安,孩子也容易有情緒波動。

孩子生氣難安撫5原因


為什麼有些孩子生氣的反應特別大、頻率多?或特別難以安撫?吳怡璇治療師說,他們家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所以特別能理解!每個孩子的情緒反應各有不同,較常見的5大原因,依重要性排列如下:

1.大腦發展未成熟

由於大腦發展尚未完全,孩子容易生氣是正常的現象!孩子的大腦並非一出生就成熟,而是需要時間逐漸發展。吳怡璇治療師指出,孩子的大腦可以簡單分為情緒腦和認知腦,小孩的情緒腦天生較為發達,遇到任何風吹草動,情緒腦便會發生哭鬧、大叫的直接反應,所以小朋友的情緒特別大,其實是生存的本能!

此時的認知腦則處於「施工中」的狀態,必須要經過生活經驗的累積,大腦前額葉才會逐漸成熟。

2.天生氣質使然

孩子一出生就帶著自己天生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影響孩子個性的「九大氣質」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情緒本質、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反應閥。每個孩子的這九個向度都有不一樣的高低,組合後形成不同的性格。

同樣一件事,即使是同年齡的孩子,反應也會不一樣。舉例來說,一般情緒反應比較大的孩子,屬於「反應閥」低,也就是比較敏感,遇到事情容易焦慮跟緊張,如果他的「反應強度」又偏高,就更容易激動;若「堅持度」也高,這種氣質組合的孩子就可能特別難以安撫。

3.人生經驗不足

很多事情大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對小孩來說,可能是第一次的體驗,是從未有過的經歷,因此他們的大腦跟心理會感到恐懼。「是我們忘了用小孩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覺得孩子大驚小怪。」吳怡璇治療師提醒。

4.語言能力不足

臨床上發現,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情緒反應通常較大。因為在情緒的當下表達不出來,孩子會感到更加挫折。以同年齡的孩子來看,男生更為明顯,因為男生的語言發展通常比女生慢,在情緒的表達上也相對較弱,因此常見脾氣也顯得較差。

5.疾病因素

疾病也是導致孩子鬧脾氣的原因之一。例如發展遲緩、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們的認知理解能力較差,情緒控制能力也相對較弱,容易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理解、耐心和專業的醫療介入來幫助他們管理情緒。



▲每種氣質的孩子都有他的亮點
天生氣質其實可以透過後天的經驗讓孩子去慢慢適應及調整,但我們不能期待孩子的氣質完全改變。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例如敏感、緊張型的孩子,通常也比較細心,每種氣質的孩子都有屬於他的亮點。

讓情緒流動,教育才有機會


許多華人父母對孩子哭泣感到焦慮,這可能源自於我們小時候哭泣就會被責罵,讓我們潛意識認為哭泣是不對的,或者有情緒是丟臉的。因此,看到孩子哭泣時,我們也會感到不安。吳怡璇治療師提醒,父母要先做好心理建設,不要害怕孩子哭泣,尤其在有長輩或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更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要因為怕孩子哭而失去了教育的機會。孩子在遇到狀況時會有情緒反應,會哭泣、會難過,這都是正常的,是他們人生中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情緒處理123,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時,許多家長習慣先講道理,這是錯誤的!所以會很難應對孩子接下來的情緒問題。先感性再理性,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重點。

1.先同理

首先,我們要同理孩子的情緒。透過撫摸和擁抱,貼近孩子的內心,使他們感受到關愛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容易被平撫。通常在這一步奏效之後,後續的處理會變得相對容易。

2.說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較弱,他們可能感受到自己激動或不舒服,但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當前的情緒狀態,例如:「別人搶你的玩具,讓你覺得很生氣」。如果孩子會說,就讓他們自己表達。

情緒之所以讓人感到害怕,是因為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們將情緒具體化後,孩子就不會感到不知所措。透過語言將情緒具體化,其實是在強化認知腦,使大腦回到理智的狀態,就不會一直困在情緒腦中。

3.講道理

最後一步是講道理。我們要向孩子解釋剛剛那樣做不對的原因,並教他方法來處理這些困境。例如,如果孩子因為沒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生氣,我們可以引導他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需求,或是如何與他人合作或分享。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能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類似情況時更冷靜地應對。

第1步就行不通?孩子不讓你靠近!


孩子有情緒時,根本無法靠近,更不用說拍拍、抱抱?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幫他安排一個冷靜的角落。在家裡找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告訴他:

「你可以在這裡冷靜一下,等你覺得比較舒服的時候,媽媽再來找你,或是你來找我。」給他一個緩和的時間,讓他不覺得是被處罰,而是學習如何冷靜下來。這樣做的目的是教會他自我調節情緒,而不是讓他的情緒更加激動。

吳怡璇治療師分享,他們家的冷靜角落是在更衣間,因為小朋友覺得那裡很舒服,既安全又隱密。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媽媽就可以抱抱他,然後一起聊一聊剛剛發生的事情。這樣不僅孩子能冷靜,大人也能冷靜,因為有時候大人也會需要時間來平復自己的情緒。你也可以告訴他:「媽媽也要去那裡冷靜一下。」先給彼此適度的空間,然後再繼續接下來的步驟。

透過這種方法,孩子能夠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大人也能更好地支持和引導他們。

冷靜之後忘記講道理了,這樣可以嗎?


基本上,越小的孩子,後續溝通的時間盡量不要隔太久,因為孩子的記性不夠好,無法將現在溝通的內容與之前的經驗連結起來。講道理的步驟不能被忽略,但不一定要在當下立刻溝通,因為當時孩子的情緒可能還很強烈。

你可以選擇在當天的另一個時段,比如說睡覺前,再回去討論早上發生的事情。不過,不要拖到隔天才討論,因為孩子可能已經不太能理解那件事了。建議還是要在當天完成喔。

如果你覺得現在情況已經平靜了,就不再去多做解釋和說明,當下次發生同樣的狀況時,孩子可能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會被禁止,或者為什麼自己會感到不開心。因此,即使當時事情已經平息,也應該抽出時間來和孩子解釋清楚,幫助他們理解和學習。

大人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


3歲以前的小孩,大部分的情緒都需要大人來幫助消化。因此,大人的情緒管理更重要,因為很多時候,失控的往往是大人而不是小孩。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保持理智,基本上就很難處理小孩的不理智行為。

1.覺察情緒

當情緒來襲時,應該覺察並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

有時候,生氣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的行為本身,有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繁忙、個性急躁或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例如習慣用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在這些情況下,孩子的小事只是引發情緒的導火線。

因此,大人需要經常自我覺察,檢視情緒的根源,避免將自己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透過情緒的自我覺察,也可以更有效地減少情緒爆發的頻率,促進更加平和的家庭氛圍。

2.與自己對話

不要壓抑情緒,就像我們不應壓抑孩子的情緒一樣。壓抑情緒只會導致更強烈的反彈。因此,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找個冷靜的角落,與自己對話。

對自己說「我現在很生氣,對什麼事情很生氣。」「生氣會長皺紋、會變老喔!不要生氣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負面情緒卸掉。

有些人會選擇聽音樂、做家務、洗澡、深呼吸或做伸展運動來放鬆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有助於快速恢復平靜,進而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孩子在學校跟在家裡是不一樣的人?


孩子在學校和家裡可能會表現得完全不同,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特別是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在學校往往會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為他們可能感到害怕或者不確定該如何表達。這種壓抑的情緒往往會在回到家的時候釋放出來,因為孩子相信家人能夠接住他們的情緒。

爸媽應該理解並接受這種情況,不必過於擔心,這是孩子情緒發展的自然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在家發洩情緒的機會,教導他們更好的情緒調節方式,幫助他們找到緩解情緒的方法。

這種情緒調節的練習,不僅能幫助孩子在家中更好地處理情緒,也能讓他們在學校遇到類似情況時,更容易表達出來。當孩子在學校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的整體學習和生活體驗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健康。

處理孩子情緒,常見錯誤觀念

在現代育兒中,家長常常面臨孩子的情緒問題,但許多人選擇以隔離或忽略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情緒的處理應該被視為一門重要的課題,而不是草率地壓制或忽略。

1. 隔離與忽略:許多爸媽會選擇讓孩子面壁思過或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因為家長不敢罵、不敢打,最後選擇忽略。但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情緒是一種罪惡,從而導致他們壓抑自己的情緒。

2.打罵孩子: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做出負面行為時,為了展現自己的管教權威,會直接打罵孩子。這種處理方式是最差的示範,被打罵的孩子只會更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壓抑的情緒可能以其他負面行為發洩出來。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行為才有對錯。因此,允許孩子表達情緒是必要的,但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例如可以生氣,但不能丟東西或傷害他人。


正確引導孩子情緒,理解與引導是關鍵


處理孩子的情緒需要理解和接納,而不是忽略或壓制。通過引導行為和避免過度吼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健康地表達和管理情緒。

1.理解和接納:情緒本身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處理。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教育他們如何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和管理情緒,而不是直接壓制或忽略。

2.避免吼罵:當家長吼罵孩子時,孩子的大腦會陷入更加嚴重的情緒反應,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學會管理情緒,反而可能讓情況更糟。

3.行為的引導:只處理不當行為,而不是情緒本身。家長應該教導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同時讓孩子明白,情緒的表達是正常且被允許的。


什麼時候應尋求專業協助?


孩子的情緒問題常常讓家長感到焦慮不安,但不必過度緊張。吳怡璇治療師表示,「目前看到的情緒狀況,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問題,而是發展會面臨的過程。」

情緒管理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練習和指導。學齡前是情緒教育的開端,而小學階段更為關鍵。因為此時孩子的社交環境變得更複雜,需要更成熟的情緒處理能力。

孩子的情緒問題多數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與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和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幫助孩子更快學會情緒控管。家長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表達情緒,可以避免孩子被困在負面情緒中。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更有效地處理情緒問題。

雖然大部分情緒問題是正常發展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專業的心理輔導或治療仍然必要。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伴隨發展遲緩、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建議家長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的評估與治療,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
【嬰兒與母親2024/8月 第574期

本文摘錄自‎

小孩愛鬧脾氣、難以安撫?治療師:「不要怕孩子哭!」

【嬰兒與母親

2024/8月 第5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