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課100%關稅也不怕? 四大台商談美選後新局

口述整理/侯良儒 攝影/楊文財

面對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未來的變與不變是什麼?日漸升溫的國際地緣政治,台商又該用什麼樣的思維因應變局?為解讀這個關鍵時刻,商周邀請電子五哥之一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與特斯拉元老級供應商貿聯執行長鄧劍華,及出身汽車產業的東元總經理范炘紙上對談,以下為四位企業家的第一線見解:

和碩董事長》iPhone第三大、全球第二大系統組裝商

童子賢:世界觀不同了,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回顧歷史上的美國總統,強勢如甘迺迪、尼克森,弱勢如卡特、福特,其實,這些總統無論有多強勢還是多弱勢,都只能順著時勢與潮流走。現在這個時代的時勢與潮流,就是美中對抗。

這個格局,是從六年前開始,面對中國這個新崛起的勢力,美國發動中美貿易戰,直到今天,美國對於中國,已經不是單純的貿易戰,而是全面性的防堵,從半導體、供應鏈、到學生就學。

美中對抗是必發生的「修昔底德陷阱」
六年來,台商已有三成非中國海外廠


有人將這些紛擾,用「修昔底德陷阱」解釋。這個理論,其實是修昔底德這位歷史學家親身經歷,他是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人,當時雅典是新崛起大國,讓原本強國斯巴達備感威脅,於是引發雙方矛盾,最後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

八十年前,日本放棄軍國主義、德國放棄納粹,德日變成美國對抗蘇聯的盟友,到了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結束前一個時代的潮流,當時有人提出歷史將「終結」,譬如學者福山,認為西方國家民主制度, 將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

後來全球的經濟,也確實有二十多年好光景,中國也從世界工廠的角度崛起,當時美國一度困惑,到底中國是朋友還是敵人?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小布希都沒有把中國當成對手,直到二○ 一二年習近平接任總書記,開始出現轉折。

二○○○年中國的人均所得是九百五十多美元,現在是近一萬三千美元,這個十三倍的爆發力,就是一種表態:它要搶當世界二哥,或至少未來要跟一哥美國並肩。然而,修昔底德陷阱告訴我們的是,只要新的王想稱王,舊的王就會想壓制。

檯面上叫地震,檯面下其實是地殼變動,是兩個板塊在擠壓,那塊舊的板塊叫美國,新的板塊叫中國,站在地表上人們可能會說「怎麼晃來晃去!」事實上,是整個世界觀不同了,今天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另外一個美國總統必須順應的時勢,就是美國對於製造業的復興,但我不是非常看好,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經對這個議題,向當時的總統歐巴馬說,「總統先生,那些工作不會再回來了。」其實,不只美國,有一些工作也不會回到中國,這裡面有政治跟商業因素,但最大原因是,成本效應。


▲童子賢從美蘇的舊冷戰一路談到中美對抗的新冷戰,藉此表述面對時代巨輪的推動力,不是誰勝選總統就可以憑一己之力撼動。

無論如何,中美貿易戰、美國製造業政策,都讓供應鏈被打散了,如今六年有成,台商因此被迫到越南、印度、泰國、印尼蓋工廠,以前,和碩九五%的工廠都在中國,現在已經有二○%到三○%在其他國家,這三成很關鍵,代表供應鏈慢慢完整,管理也建立起來了。

像和碩在印尼的廠區,這幾年也逐漸站穩腳步,現在我們在印尼有三萬多個員工,雖然那邊的成本比其他國家貴,但是還是比中國便宜。

其他的台商也是,現在大家大約三成的工廠都在海外,未來,一定會往更大的比重移動,其實,這就是台商血液裡流的DNA,我們很擅長從無到有、打造一個工業聚落,在這個世界上,台商是少數在這方面很厲害的人群。 /br>
這些年的經驗,也是幫助台灣跟台商,拓展自己世界觀,否則,台灣過去並不了解東南亞。理解東南亞是很困難的,那裡有五到六億人口,宗教有佛教、回教、印度教、天主教,政府有民主、共產、軍政府,文化跟政治通通不一樣。

在自由世界,台灣是不可或缺的好夥伴,歐美國家的企業,沒有台灣的半導體、電子七哥,西方人只能光有構想、無法製造,而且台灣也不會產生一個品牌跟美國競爭,跟中國很不一樣。

不過,潮流有高有低,台灣還是要小心,台灣並不是第一線跟中國商業對抗的國家,假設中國電動車真的打敗全世界,台灣就沒有生意做了,因為比亞迪不會來台灣買零件。

英業達總經理》全球伺服器主機板龍頭、全球第四大筆電製造商

蔡枝安:只要是追求供應鏈的韌性,就是打破規模經濟


有人擔心川普如果當選,會不會影響我們這些電子五哥在墨西哥的布局?我的看法是,美國的政治,不管哪一個黨派當選總統,政策其實都非常一致的,不會說川普換了拜登之後,政策就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客戶叫我們從墨西哥撤出,基本上,多數人還是認為美墨關係會維持,因為美國需要墨西哥,只是看未來雙方怎麼談判。

如果,情勢緊張到美國對墨西哥課稅,也很多變通的方法,譬如產品改從我們的泰國廠出貨,或在台灣廠做,現在的我們在台灣、墨西哥、泰國、中國都有工廠,短期來看,有很多據點可以規避關稅。

過去,電子五哥很重視規模經濟,但,現在這種多元布局的代價是,規模經濟早就被打壞掉了。基本上,只要是追求供應鏈的韌性,就是打破規模經濟。

在這個時代,你要在規模變小的限制下,想辦法把生產效率拉高,也就是說,假設本來我們在中國的廠,一個月是生產一千萬台的產品,當現在變成只能做五百萬台,你怎麼在相對小的規模,做出跟過去一樣的成本跟效率。

過去,大家在中國製造,是做大做廣;現在,你在多國生產,是做小做精。


▲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向我們點出一個重要趨勢,現在不只美國,許多大國都希望在該國境內打造自主的供應鏈。

「你不可能在一個據點生產所有產品
未來全球地緣政治只會越來越糟糕」


大家現在都認清事實了,那就是,你已經不可能在一個據點生產所有的產品,即使未來沒有中美(角力)問題,也還是有供應鏈韌性的議題,你一定要有備援的工廠,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在要求,同一個產品必須在兩個國家生產。

未來全球地緣政治,只會越來越糟糕,因為現在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想要把產業搬到它的國家去,就像印度,最近打算對PC(個人電腦)課關稅,就是希望業者到他們國家去生產PC,就環境面,我認為地緣政治是未來最大挑戰。

面對風險,企業要主動想辦法,你不能等客戶叫你搬廠,才開始去做調研,這樣會來不及。像我們內部,就有一組任務編制、人數約四到五人的團隊,過去幾年就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繞過好幾趟,所以在被客戶要求去泰國建廠前,我們已經準備一、兩年,早就決定要在泰國建廠,也鎖定好幾塊地。

貿聯執行長》元老級特斯拉供應商、艾司摩爾新夥伴

鄧劍華:就算川普對墨西哥汽車課100%關稅,我們也不擔心


因應地緣政治,現在貿聯的生產分成四大區域:東南亞、東亞、北美、歐洲,我們希望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生產製造,然後就近做服務與銷售。

加上過去幾年,我們的業務延伸到系統整合(SI),客戶普遍需要很快的交期,譬如三到四週就要交貨,加上這種生意的本質,就是必須靠近客戶,你用亞洲團隊支援北美市場,客戶會認為太遠。


▲手握4大區域製造基地,貿聯執行長鄧劍華指出,這個基礎讓公司面對不同地緣政治風險,能夠靈活調動產品的生產線。陳宗怡攝

全球購併工廠,已不怕關稅威脅
最大問題在哪些零件不准出口


因為購併的關係,我們現在在歐洲、墨西哥、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都有工廠,為了要讓各國同事覺得「公平」,我們的全球例會,每四個月會換一次開會時間,因為譬如台灣早上六點,是歐洲晚上十一點、美國西岸下午兩點,不能老是叫人家這麼晚開會,固定換時間,才不會讓人覺得「台灣才是老大」。

針對購併進來的工廠,我們會盡量讓原本的團隊管理,不過,在財務、碳排量、行政簽核、保險通報等系統,會要求與母公司統一,尤其保險通報系統,我們要求的是,只要你在當地發現任何風險,都要透過系統回報總部,這樣可以避免大家隱而不宣,也覺得自己在集團裡。

經過這幾年擴張,我們墨西哥廠的員工人數,已經到一千多人,未來,就算川普真的對墨西哥汽車課一○○%關稅,我們也不擔心,頂多就把那個廠的汽車線束,轉移到美國底特律廠生產,讓那個廠單純做資通訊、家電產品的線束。

我的看法是,美國一直在推供應鏈脫鉤,這個政策不會因為換人就算了,但,現在確實有些客戶,是在等待選舉結果,再決定加碼投資哪裡。

不過,地緣政治對我們最大的問題,不是關稅,而是哪些零件不准出口,譬如我們某些線束裡的傳輸晶片,是不是在美國的出口禁令裡,為了確認這些事情,我們會詢問外部法律顧問,而且問很多家。

東元總經理》全球第三大中大型馬達製造商

范炘:美國不管換哪一個黨執政,我們德州廠都有生意做


我們東元在美國德州,有一座一九九五年從西屋購併的中高壓馬達廠,目前這座廠除了生產油氣(Oil & Gas)產業用的工業用馬達,還有跟飛宏合作的充電樁。

充電樁這個產品,主要攻的是電動校車市場, 這是IRA( 降低通膨法案)補助項目,必須符合美國政府購買美國國貨(BABA,BuildAmerica, Buy America)的要求,所以我們建立組裝充電樁的在地化產線,應該明年第一季就會開始出貨。

至於我們的中高壓馬達, 雖然沒有政府直接補助, 但這幾年, 因為BABA議題,客戶會告訴我們,他傾向不要用中國大陸製的產品。加上這幾年的美國油氣公司,都在推天然氣傳輸站的「電氣化」,淘汰燃氣壓縮機,改用馬達式的壓縮機。

這個需求,再加上油氣公司也在政府補助下,進行碳捕捉的投資,這需要很多風扇、壓縮機的驅動馬達,讓我們德州廠的營收,從最低只有一億八千萬美元、在去年來到三億美元,員工人數也從一百八十人,到明年預估會到三百人。

對於我們德州廠來講,美國不管換哪一個黨執政,都有生意做。硬要說什麼風險,可能就是共和黨上台,充電樁的成長速度會比預期放緩,但同時間,油氣產業的需求可能會增加,而這塊,才是我們最大宗的生意來源。


▲川普勝選不利美國電動車普及?曾在汽車業打滾二十多年的范炘表示,電動車已是潮流,美國需求頂多晚爆發,不會不爆發。駱裕隆攝

汽車電動化是大勢所趨
電動車需求只可能延遲,不會消失


其實,美國的電動車需求,只可能會delay(延遲),而不會消失,這跟哪一黨政府執政,並沒有絕對關係,因為汽車電動化,是大勢所趨。

從車廠角度,美國的車廠,都是全球布局的企業,當這些車廠面對中國、歐洲的需求,必須不斷開發電動車的時候,未來它們在美國賣的車,也會慢慢只剩下電動車能賣,因為它不可能長期投資兩種不同的產品。

有一些產業,一開始確實需要政府帶頭,用政策驅動需求;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是市場機制接棒,現在的電動車市場,從早期只有特斯拉,到現在包括現代集團的電動車,也賣得非常好,其他車廠不跟不行,這就是市場的驅動力。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11月 第1929期

本文摘錄自‎

川普課100%關稅也不怕? 四大台商談美選後新局

商業周刊

2024/11月 第19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