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財富健康體質10 準則

財富健康指南

強化財富健康體質10準則


維持個人財富健康如同照顧身體健康一樣,需要持續與長遠規劃,並沒有捷徑可言,加上近期由於整體局勢動盪,不少人至此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財務健康其實搖搖欲墜,正好也是個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態度與規劃的時機點,在生涯各階段做好基礎打理,保持餘裕。

文/楊文菁

6 個Dos

1 投資產品之前先投資自己

年輕階段為財富奠基的起始點,應深知外在環境變化快並非自己能掌控,提升自己「增加收入的能力」是財富正循環的起點,即便薪水不高,加薪速度緩慢,仍然建議先考慮投資自己,學習職場技能、深化專業、強化語言能力等,用以創造未來更多收入。

在我們後續的採訪篇章中,不只一位專家提醒投資自我的重要,「重點是能力,不是複利。」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廖一聰拿自身經驗為例,他在年輕時立下決心考取各項理財證照,使得他得以擁有不怕被取代的專長。儘早提升能力,也能夠儘早獲得第一筆投資用資金,相較他人將更不擔心職涯收入斷炊。

2 記帳與專款專用是財富健康起手式

理財小白也許不清楚知道該怎麼開始財務規劃,其實最基本的可以從記帳開始養成習慣,藉此了解固定支出,分析無謂支出,以及提醒超額支出。日本人氣理財顧問市居愛也提到,有技巧的記帳本不只是支出日記,更是「金錢的預言書」,把預定花費也事先寫上是個小技巧,能在金錢運上更有警覺性。

在收入還無法在短期內快速增加的狀況下,控制支出是增加金錢累積的務實作法,安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許家豪也建議「專款專用」的方法,將收入用途分類,日常生活開銷、投資、學習、彈性預備金等,將會對金錢的掌握度更有感。

3 定期檢視個人/家庭資產負債表

要判斷自己是否走在財富健康的路途上,必須定期檢視整體資產負債表,以了解整體資產因為景氣循環或者是投資收益是否產生變化。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整理收支損益,一塊是綜觀資產。

收支損益通常透過記帳就可以大致掌握,但資產通常會隨著投資項目或是借貸狀況而改變,例如要注意房產可能會增值或縮水,投資的風險狀況與借貸部分是否超出能負擔的負債比等。

一般建議至少每半年檢視自己或是整個家庭目前總資產狀況與負債狀況,並非資產能因應負債就是健康,必須保有突發狀況時的彈性,例如總資產負債比例最高不超過六到七成,留下兩到三成是為了緊急之用。


▲建議每半年檢視一次個人或家庭資產負債表,準確掌握自身財務狀況。(Shutterstock.com)


4 降低意外帶來的財務風險

此次《遠見》在《2022 國人財富健康分暨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的結果中,有一項是緊急預備金的準備程度,平均25.4% 民眾緊急預備金不足一年,40 ∼ 49 歲的族群中更高達半數以上未預留一年緊急預備金。為因應意外狀況,每個人都應在手邊備足一年左右的生活開銷費用,若無事先準備,就只能動用之前的投資,打亂長遠的財務規劃。

另外,也建議檢視保險項目是否涵蓋因應意外事故保障,為意外發生的疾病意外等先做好預防措施。步入50 歲後,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處長謝宗權也提醒身體尚健康者,考慮持續性給付的長期照顧險或是失能扶助險等,都是較為周全的財富健康管理步驟。

5 了解人生階段與風險承受度

同階段對應不同的投資建議,廖一聰提供一個簡單的算式可以粗估自己適合的投資配置:假設年紀為40 歲,那麼手上較低風險的投資工具比例就為40%,若為60 歲,則低風險投資工具比例就提高到60%。隨著年紀漸漸調整配置分散風險,再加上個人個性因素而稍有不同。

投資之前也要先了解什麼自己的個性與投資風格,「建議先問問自己,如果這筆錢都沒有了你會睡不著嗎?」許家豪認為風險承受度不容易衡量,通常建議朋友用這個簡單的問題反問自己。有些人對於風險承受度高,即使投資起伏大也依然高枕無憂但也有人夜不成眠,適合別人的投資產品不一定適合自己。


▲運用記帳本或記帳軟體,更有策略性的控制支出。(陳鴻文攝)


6 正確理財態度與增進知識

《致富心態》一書中提到「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是兩種不同心態,有錢是指當下收入豐厚或買得起一台跑車,但保有財富則更指那些隱而不顯的事情,能持續提供你更多選項、彈性、自由與餘裕。

假設心中設定的是要達成不需汲汲營營賺取收入就能自在生活的退休目標,現在的投資就是『未來』所需資金的養成計畫,用時間去換取更長遠的獲利。另外,選對投資商品的了解也很重要,理財不嫌晚,最怕的就是不願了解而隨意將收入投進似懂非懂的項目。
投資之前也要先了解什麼自己的個性與投資風格,「建議先問問自己,如果這筆錢都沒有了你會睡不著嗎?」

4 個Don’ts

1 過度舉債與過度消費

「理財」是帶有理性與規劃意味的字眼,是依照人生的階段有目標與策略的累積財富,但多數人在財務管理上較容易陷入感性與一時衝動,像是過度舉債投資就非常危險。廖一聰提醒,若真的要做較冒險的投資也要控制在不影響情緒,且全部認賠都不影響生活的範圍內。

而避免過度消費則是避免累積債務問題,如同許家豪建議,當收入受到環境因素短期內無法大幅增長時,請務必「用收入去衡量支出」,妥善安排金錢流向。

2 道聽塗說

現今資訊氾濫,不論是網路上或親朋好友間,都充斥許多投資理財訊息,甚至有人誤入詐騙投資群組,導致資產有去無回。

隨著理財工具越來越多,各種專有名詞等不時浮現,投資者應多加深正確的理財知識,對於外來訊息也要更加謹慎。廖一聰特別提醒,「即使是來自金融機構的推薦,也該注意該投資產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與屬性,尤其在大筆投資前,最好先做足功課。」

3 夢想靠短打一夕獲利

華倫・巴菲特七歲的時候,看了一本書《一千種賺一千美元的方法》,巴菲特曾說過他幾乎把裡面的內容都記了起來,影響至深,其中一個歷久不衰的方法就是:「讓複利做你的好朋友」。

正確投資加上時間能讓你的資產翻倍,了解且能執行的人其實不多,當投資心態是冀望短期致富,獲取最高報酬出現的機率極低,通常事與願違。若是利用時間重複獲利,即使不是單次最高獲利,卻會因為累積再累積而出現效果。

4 全然抗拒投資

對於太過保守只敢把錢存放在銀行的用戶,「繼續保守理財只能獲得安定感,得到的利息或報酬恐怕很少,甚至可能被通膨吃掉生活品質。」謝宗權提到可以透過標的的分散、時間的分散來降低風險,提高整體資產的理財效益。觀察到最近市場波動,投資縮手以及因擔心而中斷定期計畫的人顯著增加,許家豪建議,「不是所有投資商品都高風險,其實若是做好規劃,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傳統型的投資工具還是應該持續利用。」

想達成「財富健康體質」追求的並非大富大貴,但無庸置疑考驗著一般人難以抗拒的直覺反應,例如因擔心而縮手,因等不及而急著退場,因為不懂自己要什麼而無方向感。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試著撇除外在環境變動干擾,描繪出理想人生的模樣與目標,再從平時可以從自身能掌握的步步做起,鍛鍊財富健康體質是伴隨一輩子的課題。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特刊愈貧窮或愈富有?你的「財富健康」拿幾分?

本文摘錄自‎

強化財富健康體質10 準則

遠見特刊

愈貧窮或愈富有?你的「財富健康」拿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