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刺客 舜宇光學揭密【封面故事-今周刊】

大立光與台灣電子業最該尊敬的「敵人」
走進中國大本營 直擊香港股東會

如果說中興、華為、京東方等紅色企業的壯大令人不服氣,那麼,9 名高中生創業、6 萬人民幣起家,起點與台灣眾多中小企業一樣的舜宇光學,不靠政府補貼、逐鹿國際市場,市值超越台灣股王,才是台灣企業最該警覺的狠角色!反家族化經營、名配角戰略、揭自己瘡疤……「舜宇學」在中國正流行!

舜宇光學

創立年:1984 年
董事長:葉遼寧
資本額:42 億元新台幣
主要產品:光學鏡頭與模組
2017 年營收:1049 億元新台幣
2017 年淨利:137 億元新台幣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十點半,香港太古廣場三樓出現了數十位頭髮花白、走路顫巍巍的長者,他們魚貫進入一間小的會議室,門外則塞滿了大批媒體,他們都是要參加中國鏡頭大廠舜宇光學的股東年會。

過去兩年,舜宇股價暴漲數倍,應可讓這些上年紀的散戶股東眉開眼笑,但近來卻也因為大客戶中興通訊一案被美國裁罰、讓舜宇股價在一個月內暴跌兩成,這種大起大落的走勢,讓各方散戶都好奇,舜宇還能不能維持高成長?

門外,大批媒體記者塞滿了走道,同樣希望得知其經營點。本刊記者則獨家進入股東會場,直接面對面詢問舜宇光學董事長葉遼寧、行政總裁孫泱,了解他們對光學元件市場的第一手見解。

能不能吃到蘋果?股東會聚焦 是否將與大立光競爭

前一天,另一家大廠瑞聲科技才在股東會上強調,將大舉進軍鏡頭市場的決心,因此有好幾位基金股東詢問葉遼寧,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飽和後,將如何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公司又何時可以比肩大立光、打進蘋果市場?

「我們還沒有做到『A』公司(指蘋果的訂單),因此這一塊我們跟大立光沒有競爭,也不是我們規畫好了就會發生,」葉遼寧神祕地說:「但很多事情正在改變,以前大立光不只是業界第一,它根本是唯一!現在不同了,第二、第三都追趕得很快!」言下之意,似乎對追逐業界龍頭地位頗具信心。

「ROE只是結果, 我們真的不把這些數字當成工作目標。」當記者問到舜宇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能否維持在目前水準時,舜宇行政總裁孫泱很快回答了這個問題。孫泱強調,舜宇從不把自己定位成生產鏡頭或任何一個特定產品的廠商,反而認為自己是「解決視覺需求的公司」,所以從智慧型手機做到車用自動駕駛系統、安全監控系統,甚至醫療元件,只要客戶有視覺相關的零件需求,就是舜宇的機會所在。

孫泱進一步指出,現階段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確瀕臨飽和,「但雙鏡頭、三鏡頭,甚至3D感測的需求,都還在擴張,我們要做的是深化這些領域,未來的手機可能用不上鏡頭了,但視覺的需求肯定會更大,我們絕不會預設立場,而是要快速改變,因應市場變化!」

正是因為舜宇在手機鏡頭成長飛快,其車用鏡頭出貨量更在業界居冠,過去兩年多,香港掛牌的舜宇,股價被業績帶動、暴漲超過三倍,令公司取代國泰航空、躋身恆生指數成分股。「舜宇會不會飛得太靠近太陽了?」美國《霸榮周刊(Barron’s)》評價舜宇時,便如此打趣的形容。

三月初,中國證監會傳出將招徠具一定分量的海外掛牌公司,回到A股發行CDR(存託憑證),首批入選者包括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網易、攜程、微博和舜宇;顯而易見,前面七家企業都是雄踞電商、互聯網產業的中國巨頭,唯有舜宇是硬體製造廠。這些跡象都顯示,舜宇是中國電子供應鏈裡頭,率先取得世界級地位的領導者。但在今年股東會現場,葉遼寧公開否認有回上海掛牌的計畫。
「很不中國」的舜宇光學沒有政府背後撐腰 不靠國內市場撐盤

為什麼我們會特地從台北飛到香港,只為參加一場歷時一小時的股東會?因為,舜宇光學不僅被視為是台灣股王——大立光的勁敵,受到台灣高度關注。放眼整個所謂中國紅色供應鏈企業中,從其發展歷史、股權結構、經營策略,舜宇皆具有旗幟鮮明的獨自特色,而且這些特色還「很不中國」,不禁讓人驚覺,一股新的紅色供應鏈新勢力是否刻正醞釀,它會不會變成對台灣電子產業造成新威脅的紅色刺客!

談到中國紅色供應鏈,大部分人立刻聯想到的是京東方、中興、華為、紫光︙︙這些大企業的名字。的確,這些公司從崛起到茁壯的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也給台灣競爭對手帶來不小壓力。不過,憚於這些「正宗」紅色供應鏈日漸龐大競爭壓力同時,業界內心深處也難免有不平之鳴:「要不是有政府在背後撐腰、靠補貼、靠國內市場撐盤,紅色供應鏈能會有多厲害?!」

近來,中興通訊被美國政府限制採購關鍵零組件,大家才驚覺,如果不是靠著優渥出口退稅,中興哪有在國際通訊設備標案市場無往不利的能耐。日前,中國面板龍頭廠京東方被福州市人民政府一口氣豁免二九四億元新台幣債務,如果台灣面板雙雄友達與群創的負債能比照辦理,早就打遍天下無敵手,笑傲全球面板產業。

相對之下,舜宇光學與上述「正宗」的、政府刻意扶植的紅色供應鏈,彷彿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今周刊》記者來到浙江餘姚拜訪舜宇總部,這家目前市值已高達六千八百億元新台幣,高過股王大立光一個個頭的全球光學新霸主,其指揮總部坐落於一個小型工業區內,老舊低矮的廠房錯落其間,開車接送我們的舜宇員工說:「這個工業區主要以小家電、塑料零件的工廠居多,舜宇的產品在這裡算是相當高端、特殊的。」然而,從舜宇位於餘姚樸實的廠房,也很難連結到它所生產的是高精密度的光學產品。

特色一:落實精英共治公司沒有大股東

舜宇發展的起點,也令許多台灣中小企業心有戚戚焉。一九八四年,原是一家電器開關廠檢驗員的王文鑒,帶著八名高中生,以及六萬人民幣貸款,開辦了「餘姚市第二光學儀器廠」鄉辦型企業,承接一些顯微鏡儀器的代工訂單,成為舜宇的前身。這種創業過程,與鴻海從一介電視機旋鈕發跡,大立光從照相機鏡頭起家,有若干情節符合。

這種赤手空拳打天下,不靠政府補貼,而且以國際市場為主的發展路線,不僅沒有成功捷徑,過程還充滿凶險。舜宇今日締造出六千八百億元市值,超越同是恆指成份股的聲學元件大廠瑞聲科技,也凌駕大立光之上,它的經營手法與策略,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更具啟發性與參考性。但同時也意味著,這個紅色刺客,未來對台灣電子產業的威脅,更不容漠視。

當我們深入研究,拆解舜宇的股權結構,首先發現,這竟是一家『沒有大股東』的公司!一開始就落實精英共治,是舜宇三十多年發展史的最重要特點。

攤開公司年報,舜宇最大股東竟然不是創辦人王文鑒,也不是現任董事長葉遼寧等四位高層,在備註的幾行小字裡,才能看出答案:由舜宇員工信託持有的「舜基」公司透過百分百持股的「舜旭」公司,持有舜宇三五.四七%股權,為單一最大股東,以市值計算,單單這個信託,價值就超過二一○○億新台幣!

相較於員工信託,舜宇高層的個人持股反而十分有限,例如王文鑒,名下的舜光公司雖持有舜宇三.○七%股權,但也已交付信託,葉遼寧個人持股僅萬分之一,現任總裁孫泱的個人持股,更是連萬分之一都不到。

對照之下,與舜宇創立時間相近的大立光,則是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創辦人林耀英,及現任董事長林恩舟、執行長林恩平父子三人,合計持有約十二%大立光股權,另一位創辦人陳世卿、蔣翠英家族,除了第二代已進入大立光任職,兩人名下的大立光合計也占約一成,加上董事謝銘原(創業時公司副總謝文琛之子),董事梁博仁兄弟,大立光董、監事合計擁有約二五%公司股權,而且董、監事清一色是自然人,各個幾乎都是百億富豪。

「上市公司最大股東是信託,經營團隊只有極少股權,這種結構在兩岸三地都很少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高資產家族企業主持會計師郭宗銘,如此評論舜宇的股權結構。郭宗銘指出,此舉有效解決股權過度分散的問題,「誰說的算數?早在信託訂定時就確立了。」換句話說,即便舜宇經營團隊內內訌,由於個人持股都很少,最終決策權仍舊按照信託的規範執行,公司也不會上演經營權之爭,預先解決可能的衝突,對舜宇的長遠經營相當重要。

相較之下,大立光由四大家族股東共治的局面,確實打造了難以匹敵的數十年高速成長,但郭宗銘也提醒,對家族企業而言,下一個世代如何有效傳承企業價值、培養符合資格的接班人,都是必須盡早著手安排的重要課題。畢竟曾有調查指出,兩岸三地的上市家族企業接班後,「平均會失去六○%的市值,」顯見接班安排相當不容易,「萬一有爭端,往往就是比拳頭大小,比戰功,比持股多少」,因此他建議,像大立光這樣的上市櫃家族企業,大股東們應該好好坐下來商議,避免因為接班問題引發紛爭、平白喪失前人辛苦奠定的公司價值。

訂下2024年營收突破1000億人民幣的目標

舜宇透過各個事業體高度自主機制,擴大產品線,本刊記者參訪舜宇,見識到光學百貨公司的實力。
攝影•吳東岳
特色二:杜絕企業家族化創辦人為此籌畫三十年

至於上市只有十年時間的舜宇,市值已擠進兩岸三地前列,為何沒有走向家族企業,反而選擇了信託?答案,和舜宇的經營沿革有關。一九八四年,王文鑒在浙江餘姚成立「第二光學儀器廠」,九三年,工廠改制為眾利達光電,這就是舜宇的前身;由於眾利達股權屬於鄉鎮集體所有,經過多次股權改制,截至上市前,公司仍有四百多位鄉民、員工等身分不同的個人股東,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股權架構太過分散,為遵循香港法令,才在王文鑒主導下,成立雙層股權信託、控制上市公司。
一手創立舜宇的王文鑒,明明可以藉由經營公司、成為一方富豪,他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原因在於王文鑒獨特的價值觀。「財散人聚」,是王文鑒的座右銘(見P.78),他認為,企業唯有透過激勵機制,盡可能讓員工共享利潤,才能真正讓員工與公司的利益相結合,發揮最大的經營成果。

為此,王文鑒自己在舜宇改制為企業時,就放棄理應到手的大筆股權,只持有約七%,不僅如此,自一○年開始,舜宇還多次實施大規模的員工分紅配股,只要績效通過檢定,就有資格拿到公司配發的限制性股票。光是一○年,舜宇便一口氣拿出一億股配給員工,最終有三百多人受惠。

特別的是,舜宇的獎勵計畫,對象不限於內部員工,只要是與舜宇有往來的外部顧問、代理商,都有資格獲得舜宇配發的限制性股票,手筆之大,堪稱改寫以往對「分紅配股」的定義。如此大方的態度,更凸顯王文鑒實踐「財散人聚」的態度,的確不只是當成貼在牆上的口號而已。

王文鑒為了避免「用人唯親」,除了在人才聘僱有嚴謹的規定化,他以身作則,也沒為兄弟姊妹安插公司職位,即使舜宇已成為營收數十億級企業,貴為董事長的王文鑒的兄弟們仍在家鄉開拖拉機。據中國媒體報導,王的獨子王錟炯曾在舜宇集團子公司擔任中低階業務人員,但也離職。他自己則曾說:「我為了防範舜宇家族化經營籌畫了三十年之久。」
特色三:看公司章程辦事藉此降低人治的影響

王文鑒勤於把經營心得寫成文章,投稿各大報刊與雜誌之餘,對舜宇「典章制度」的建立,更是不遺餘力。舉凡員工聘用、培訓、工作守則,到公司每年度、或遇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皆透過白紙黑字寫成,形成一道道指令,下達集團各個組織。

比如說,舜宇就白紙黑字訂定章程,每年必須提撥員工薪資總額的二.五%作為員工培訓費用。每年修訂薪資規章,要求舜宇員工實際收入要達到浙江餘姚地區較高的水準,導致每年加薪成為常態。為了選拔優秀人才,還特別訂定「舜宇集團人才評價辦法」,規定要透過至少六百人次問卷、個別訪談、業績考評等繁複程序選出優秀人才,而被選出來的人才,該發多少獎金,獎金從哪裡提撥,也都巨細靡遺地清楚規定。

就連公司組織運作都有詳細規定,例如,舜宇組織運作章程就規定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團隊必須分別獨立運作,分公司管理、監督、執行三權,因此,三者組織成員不可重疊。

「因為規定寫的很清楚,一旦決定要做,就徹底執行下去了!」「比如說,我們數年前決定要定期辦未婚員工聯誼,即使這種小事,一旦形成決策,寫成白紙黑字,就一直辦下去了!」舜宇的內部員工指出。

特色四:對研發保持開放彈性寧願浪費資源也要創新

儘管對管理有多如牛毛的章程規定,但這些規定並沒有限制住舜宇的創新能量,關鍵在於,舜宇各自擁有高自主性的事業群運作機制。

舜宇目前有三大事業群:光學事業群、光電事業群與光學儀器事業群,各自平行運作。瑞銀證券高科技分析師謝宗文觀察:「同樣一個新技術,比如說3D好了,你會發現舜宇每個事業群均有3D研發團隊,乍看好像研發資源重疊浪費,但是,有別於大多數的零組件廠,舜宇總是站在系統廠角度思考,企圖為新技術找出不同的應用領域,而不把自己當成零組件公司。」「這也是舜宇光學產品線遠較對手眾多而且廣泛的關鍵所在。」謝宗文的觀察也呼應了舜宇行政總裁孫泱在股東會所言:「我們不把自己定位在某種產品或零件公司,我們是視覺解決方案的公司!」

在企業文化上,舜宇也相對光學對手更顯得國際化與更具包容性。「因為它曾經購併韓國力量光學廠、日本光學廠Konita Minolta的上海廠,在國際化管理上更能得心應手。」謝宗文指出。

舜宇進取、大立光謀定後動的思惟差異,也表現在兩者籌資、用錢的態度上。去年底,舜宇帳上只有約五十九億新台幣的現金,占總資產約十一%,相較之下,大立光帳上有多達六七九億新台幣的現金,占總資產高達五九%;舜宇的營運規模快速擴張,顯示公司確有資金需求,今年元月,舜宇果然便發行公司債、成功募集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八○億)資金,顯示舜宇更傾向運用高本益比、高知名度的優勢,讓整體資金維持較高的彈性。

舜宇的經營,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各大商學院爭相研究的案例,甚至還成為中國政府希望企業能予以效法的典範。在「舜宇學」在中國開始流行之際,這家後來居上的紅色刺客,也是讓台灣家族企業值得省思的對象。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119期

本文摘錄自‎

紅色刺客 舜宇光學揭密

今周刊

2018/6月號第1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