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池上米做「身分證」 解決混米痛點賣進杜拜

區塊鏈賣米 解決混米痛點賣進杜拜


幫池上米做「身分證」,軟銀也投資
■ 區塊鏈技術導入池上農田中,王俊凱(右)、魏瑞廷(左)建立不會被竄改的稻米身分證,讓消費者埋單。
■ 碾米、分選、包裝各階段都被記錄到奧丁丁的區塊鏈平台OwlChain上。

池上米」名氣大,台灣消費者都知道,但這包池上米,卻讓《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記者專程飛到台東採訪。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種稻賣米的案例!

來到台東池上,當地三大碾米廠之一的陳協和碾米廠內,檢測機正測試當期稻作的蛋白質及水分含量,評鑑這批稻米品質,並運用區塊鏈技術,將資料上傳雲端系統,製作二代青農魏瑞廷剛送來這批池上米的「身分證」。

因為有區塊鏈,這張「身分證」不只能證明這批米產地、哪一天送碾脫穀,還可追查到是在池上哪位農夫、哪一個地號田地栽種出來,以及過去一百天生長期間,何時整地、施肥、插秧、除草、收成等田間管理資料。換句話說,這將可確保消費者買到,不只是如假包換的池上米,更可知道這包米在產地是否因遭遇颱風影響口感,是過去產銷履歷做不到的。
「這包米真的是池上來的?」顧客最常問的問題,是米農大難題

這是去年七月,新創公司奧丁丁科技,在台東池上進行的實驗,他們與禾穀坊魏瑞廷合作,在田間架設一套監控雨量、光照度與溫溼度的感應器,每兩小時上傳即時數據。除此之外,魏瑞廷也把插秧、施肥等農事內容,拍照透過手機上傳,這些數位資料都存在加密的區塊鏈上,成為他自產自銷的池上米,最有力的產地證明。

會想這樣做,緣起十年前,魏瑞廷返鄉幫父親種植有機稻,為開拓通路,他每週末驅車北上,到小農市集擺攤,卻常遇到客戶問,「你這包米,真的是池上來的嗎?」他回憶。消費者的疑問不難理解,因為,市售池上米常見混入其他產區的米一起賣,是所有池上稻農心中的痛。

如何打造一張具公信力的稻米身分證?魏瑞廷一直尋找解方,也曾運用臉書記錄產地實況,但成效不彰,直到奧丁丁出現,才真正解決這個痛點。

魏瑞廷說,五年前在小農市集認識了奧丁丁執行長王俊凱,加入他旗下的農產電商平台,一步步認識網路科技。王俊凱也因此觀察到池上米的產銷結構,發現像魏瑞廷這樣自產自銷的小農,很適合導入區塊鏈。於是,利用區塊鏈上資料不可被更改的特性,他設計一套程式,記錄田間所有工作細節,取代過去用手寫、易被竄改的生產履歷作業方式。
然而,一開始,農業背景的魏瑞廷,卻和擁有科技腦袋的王俊凱,花了一番工夫才找到合作模式。「工程師不會種稻米,也沒賣過米,不曉得該蒐集哪些資料,」魏瑞廷笑說,舉例來說,一開始工程師設定每五分鐘上傳溫濕度等環境數據,但農夫其實更在乎雨量、日照度;消費者則在乎買到的是一期還是二期稻作,這些參數都是經過來回討論, 才建立起共識。

他們也是後來發現,光蒐集產地端資料,無法百分之百確認池上米身分,因為出現混米,通常是在碾米廠的加工過程,或進到通路時被魚目混珠,才又與碾米廠合作,加入烘乾、裝袋、及物流端的紀錄資料,這樣一來,不只國內市場,出口到國外也能證明自身來源。

區塊鏈是國際共通語言解決各國認證問題,池上米賣進澳洲

池上農會推廣部主任林美蘭坦言,台灣雖有產銷履歷認證制度,但因各國農產品檢驗項目不一,無法與國際接軌,過去池上米為銷往日本,還特別購買「玻璃檢測機」,等於每多進軍一個國家,就須重新打通認證關卡。但「區塊鏈是國際共通語言,」王俊凱解釋,透過區塊鏈數據,可直接掌握稻米種植到加工過程,是否符合不同認證標準,也可說是一張品管保證書。今年,魏瑞廷就將靠這張保證書,首度把稻米賣至澳洲、杜拜,這個亮麗成績也吸引池上其他兩大碾米廠池上農會、建興米廠,加入區塊鏈計畫。

用數據寫「數位農民曆」算出不同農地微氣候,精準插秧

魏瑞廷說,加入區塊鏈並未增加他的生產成本,因為,對背後有日本軟銀集團投資的奧丁丁來說,透過蒐集田間數據,建立每塊農地「微氣候」大數據,這些數據一來可賣給保險公司,做為發展農業保險的風險試算基礎;二來也可建立每塊地的「數位農民曆」,當作日後看數據種田的依據。以池上為例,靠東邊中央山脈與西側海岸山脈的地塊,降雨天數就完全不同,只靠同一本傳統農民曆決定插秧日期,並不精準。

「導入區塊鏈技術不難,」魏瑞廷的心得是,不只稻米,其他如小米、紅藜等高經濟價值農作物更適合,但台灣稻農平均年齡六十二歲,「難在工作習慣和觀念的改變,」要說服傳統農夫改變工作習慣,接受智慧農業確實不容易,然而,這也正是數位原生世代年輕人,切入新農業商機的優勢。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28期

本文摘錄自‎

區塊鏈賣米 解決混米痛點賣進杜拜

商業周刊

2019/1月第1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