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31項惠台政策,究竟是糖衣砲彈或大餅?

中共對台新策略


中國國台辦公布惠台31項措施,提供台灣人準國民待遇。這個意在改變台灣民意的新策略,是充滿商機的機會?還是被統戰的威脅?

在台灣二二八國定假日當天,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公布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洋洋灑灑共三十一項,將大幅放寬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的限制,提供台商和台灣人「準國民待遇」。

國台辦這個措施,是落實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十月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中,「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宣示,意在改變台灣民意,也是未來兩岸關係中,比軍事威脅更有效、台灣更應該思考如何因應的中共對台策略。根據國台辦發布的新聞稿,這三十一項惠台措施,其中十二項是提供在中國經營的台資企業享有與中國企業同等待遇。

包括參與「中國製造二○二五」計劃、基礎建設、政府採購和開放投資參股中國國企等,以及支持兩岸業者在小額支付、徵信服務、銀行聯貸等方面深化合作,提供更多廠商用地和賦稅的國民待遇。

另外十九項是提供台灣人在中國學習、創業、就業的國民待遇,包括開放報考一百三十四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提供醫生與金融從業人員等台灣專業人士取得中國從業資格更多便利,以及放寬台灣影視、圖書等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

這次中共惠台措施,看似「獨惠台灣」,但其實也對全世界擴大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之後,要透過更多開放,引進有利經濟轉型升級的商品、服務、技術與人才的其中一個佈局。尤其是先進製造、高端服務業,以及和製造業配套的生產服務業。

在三月初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具體地表示將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開放。外資投資中國金融企業的持股比例限制,也將逐漸取消。

不過,進入中國市場後,是不是可以真正受惠,又是另外一件事。

軟策略主攻 拉攏台灣民心

當然,對台灣開放特別大,尤其是提供台灣專業人士個人國民待遇的背後,就是中共意圖運用中國的經濟發展與龐大的市場舞台,爭取台灣的民意轉向有利中共的方向演變,是中共對台策略的新做法。

「新的說法叫做『融合發展』,」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解釋,經過馬英九執政八年後,中共體認到,把人、錢送到台灣、讓利台灣或向台灣採購商品的交流方式,效果不如預期,還出現利益被兩岸少數人把持的現象,「所以要將交流主戰場,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大陸。」

除了國台辦這次宣布的三十一項措施之外,也傳出中國政府已計劃將卡式台胞證編碼和中國公民統一,屆時台灣人在網路上購買中國高鐵車票,可以直接持台胞證刷卡進站,和大陸人享有同樣便利。甚至傳出準備擴大開放台灣人出任大陸公職。

楊開煌認為,這個做法反映了習近平與中共對本身環境與吸引力的自信,認為愈多台灣人進到中國社會中,兩岸心理的距離就會愈近。

「這是要爭取台灣民心,改變台灣民意,」長期觀察中共對台策略的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強調,中共對台工作的軟硬兼施兩手策略,未來會以軟策略作為主攻。

林中斌提醒,與軍機、軍艦繞台的軍事威脅,以及挖台灣邦交國比起來,台灣更應該多思考如何因應來自北京的這種「超軍事手段」。

台灣影視業能分到市場大餅?

其實,中國市場的蓬勃發展,早就吸引許多台灣專業人士轉戰中國。這次中共大開台灣人在中國工作的方便之門,或許對尋找更大舞台的個人有利,但不少人擔心,會有更多台灣專業人士被吸引到中國,讓台灣相關行業前景,更雪上加霜。影視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惠台措施有關影視的部份,是放寬台灣影視人員到大陸參與影視製作的相關限制,無論是在作品數量上,或是合拍電影、合拍劇的主創人員比例、投資比例,都不再做數量限制。


這個消息一出,引起台灣演藝圈的討論,一位資深電視製作人就表示,圈內有不少朋友都有些心動,考慮是否該轉戰薪資報酬明顯較高的中國市場。

過去中國規定,一部陸劇中,港澳台人員擔任導演、編劇、主要演員、攝影師等主要創作人員,不能超過五人,而且劇中男女主角也不可同時由港澳台演員擔任;台灣演員及工作人員,每人受邀參加大陸電視劇拍攝的次數,一年內不能超過兩部。

這些規定過去限制不少台灣影視人員在大陸的發展,甚至許多台灣幕後工作人員只能悄悄工作,沒有在作品掛名。

這位製作人表示,大陸是一個充滿潛台詞的地方,政策上明確了放寬數量和不再設限,會讓大陸電視台、影音串流平台、電影製片商比較放心購買台灣作品,而不必擔心審批被卡或拖延。

有沒有競爭力才是重點

當然,有違「主旋律」的影視作品,依然不可能通過審批,但還會有很多其他能夠發揮的領域,「只是現在的關鍵,應該問台劇是否還有那個吸引力?」

的確,如果台灣的影視業能有更多優秀人才與資源投入,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有競爭力的作品,中共的國民待遇帶來的機會,就會大於威脅。

與中國各級政府官員打交道長達二十幾年的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在他的《與中國打交道》一書中提到,中美兩國要避免敵對,在更多共同利益上合作,只有在美國處於強勢而非弱勢時,才能最有效地和中國打交道。

「所以美國當務之急,是要恢復經濟競爭力,」鮑爾森強調,「美國自己造成的虛弱,是比中國崛起還大的一個問題。」

這番話,用在台灣與兩岸關係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惠台措施反映了習近平與中共對本身環境與吸引力的自信,認為愈多台灣人進到中國社會中,兩岸心理的距離就會愈近。

中共惠台31項措施,會不會吸引大量台灣醫學、金融、科研等各行業專業人士西進大陸工作,是大家101 最關心的影響所在…閱讀完整內容

(GettyImages提供)

 

天下雜誌第643期

本文摘錄自‎

中共31項惠台政策糖衣砲彈或大餅?

天下雜誌

2018/3月號第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