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臉書的創意怪才

葛羅塞認為,對於數量的癡迷與貪欲,正是當前臉書的問題根源。「減號」的創意實驗,試圖證明:人類值得更好,而非更大的社群空間。

本專欄由黃哲斌、林坤正輪流執筆
十月下旬傳出,臉書有意變更網站名稱,凸顯進軍元宇宙的野心。美國知名科技記者伊娜.佛里德在推特發了一則諷刺短文──「親愛的臉書:我們已收到您更改姓名的請求,但是基於我們的實名政策,您必須先將您的法院證明、新駕照副本傳真給我們……。」

這則推文造成轟動,迅速攀上谷歌熱門推薦,充分反映臉書顧人怨的程度。由於臉書爭議不斷,讓人愛恨交加,不得不尋求反制之道。除了伊娜.佛里德的惡搞,也有不少創意鬼才,以實際行動加入反擊。

例如一名英國程式工程師,開發瀏覽器擴充程式Unfollow Everything,讓用戶一鍵取消所有臉書追蹤的臉友、社團及粉絲專頁,此舉並未解除好友,不會讓親友感到突兀,只是讓動態消息(News Feed)一片空白,不必再受訊息轟炸;用戶也可重新追蹤真正想瀏覽的帳號,藉此擺脫耽溺成癮、訊息焦慮。


▲取自chrome 線上應用程式商店

程式上線後,吸引數千名臉書用戶下載,更成為瑞士一所大學的研究項目,藉由對照組及下載程式的實驗組,分析臉書如何影響用戶心理與日常生活。結果,臉書不但威脅提告,還無限期關閉這名工程師的帳號。

避免臉書強迫症 寫外掛刪按讚數

談到惡搞臉書,班.葛羅塞恐怕是第一名。他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新媒體創作」,原本對社群媒體增進交流、鼓勵創作的潛能感到興奮。後來,他開始覺得不對勁,每當打開臉書,自己很難不被右上方的數字吸引,因而不由自主點擊那些通知,看看誰來留言、誰來按讚、誰又發表新訊息。

為了抵抗這種強迫性誘因,二○一二年,他開發名為Facebook Demetricator 的瀏覽器擴充程式,讓用戶刪除臉書上的按讚數、分享數、評論數等數字。葛羅塞常在第一堂課詢問學生:「誰曾在社群網站貼文後,因為反應不如預期,就在十分鐘內刪除?」幾乎每個學生都舉手。


▲取自chrome 線上應用程式商店

葛羅塞接著丟出論點:想像一下,如果你們欣賞的藝術家,基於作品發表後十分鐘的反應,就決定是否扔掉它,許多原創的、奇怪的想法,來不及讓社會接受,根本不可能留存。他也批評YouTube與TikTok 等影像社群平台,讓年輕創作者追求立即回饋,限縮自己的創造力。

社群網站反臉書 限定終身百則貼文

最近, 葛羅塞架設一個社群網站「 減號」(Minus),跟多數社群平台一樣,用戶可以發文、留言互動。差別在於,網站沒有追蹤人數,沒有任何按讚、分享的機制,而且每個帳號終身只有一百則貼文上限。這些設計看似不合常理,其實,葛羅塞刻意迫使用戶去思考:社群網站如何扭曲人類發表、溝通的行為;同時藉由這些機制,他得以觀察社群互動出現哪些變化。


▲取自Minus官方網頁

首先,拿掉讓人焦慮的數字,用戶不必追求按讚、分享極大化,也不必拚命吸粉,因此較少發表激烈、極端、媚俗討好或尖銳引戰的言論;其次,網站互動的唯一方式是留言討論,發文者的文章品質與回應留言的態度,決定一則貼文是否吸引留言、是否引導較佳討論風氣;最終,整個討論串是否有料、是否激發豐富多元的對話,將是一則貼文「是否成功」的標準,不再依賴那些互動數字及演算法。

另一方面,設定每個帳號的貼文上限後,「減號」用戶更加深思熟慮、珍惜每篇貼文,不再任意發洩、碎念嘮叨,網站用戶開始創作詩文、撰寫雋永引句,或提出值得討論的議題。
關於「減號」如何改變網路互動,葛羅塞以參加派對為喻,他說,過往的社群平台,只是讓人看到一堆數字清單,就決定留下或走開,其實並未真正參與。在「減號」,人們必須仔細聆聽其他人的意見,思考他們所說的話,再決定是否加入派對。

「減號」抵抗人性引力的設計,注定不會成為主流社群平台;然而,它讓我們思考何謂「較好的、較健康的、較有建設性的社群互動」,它試圖逆反以臉書為首,一味追求更大、更多、更頻繁、更黏膩的社群法則。

作為數位藝術創作者,葛羅塞還以另一種方法惡搞臉書,他搜尋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歷年談話的影片,將其中提及「更大、更多」的語句片段,剪輯串接,長度近五十分鐘。葛羅塞將這部詭異的紀錄片命名為《數量級》(Order of Magnitude),你可以看見二十出頭的青澀祖克柏,一路吹噓、誇耀臉書用戶與營收的成長,直到如今他的世故虛矯。

葛羅塞認為,對於數量的癡迷與貪欲,正是當前臉書的問題根源。「減號」的創意實驗,試圖證明:人類值得更好,而非更大的社群空間。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645期

本文摘錄自‎

惡搞臉書的創意怪才

《財訊》

2021/第6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