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人生B選項【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當你走進人生最低谷,失去原本擁有的最佳A選項,如何面對必須接受的B選項?人生無法盡如人意,家庭、工作、健康都可能無預警亮紅燈,我們習慣避開痛苦、不討論痛苦,這卻是最必要的療傷起點。從今天起,一起面對痛苦,接受B選項,練習重新生活。
「人生唯有在回頭看時才理解,但日子卻得往前過下去。」──丹麥哲學家齊克果

歲月有時靜好,有時險峻。在二○一五年的夏天之前,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擁有眾人稱羨的A+人生:她在最有影響力的社群網站工作、出了一本鼓勵女性勇於向前的暢銷書《挺身而進》,並且是一位幸福美滿家庭的妻子和母親。今年春天,她發表了第二本著作《擁抱B選項》(Option B),和好友、華頓商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一起敘述,她如何因丈夫大維.高柏(David Goldberg)心臟病猝逝而成了悲傷的寡婦,又如何因害怕自己的孩子永遠無法重新快樂,而別無選擇地堅強起來。

她想知道人可以如何面對深沉的不幸、如何從黑暗裡尋找陽光。更重要的是,她希望她的經歷與格蘭特的研究,可以帶給世人一些參照與力量。在失去丈夫後的幾個星期,桑德伯格和朋友談到某個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他們在想誰可以來填補大維的空缺。桑德伯格哭著對朋友說,「但是我想要大維。」朋友抱著她回應,「A選項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們就來好好執行B選項吧!」
▲雪柔.桑德伯格(左,SherylSandberg)與丈夫大維.高柏(右,David Goldberg)。(Getty Images提供)

人生總會經歷措手不及的打擊,可能是失去摯愛、重大傷病、天災人禍,甚至是發生戰爭與恐怖攻擊。世界不安、命運無常,卻不代表創傷只能帶來眼淚、無法帶來成長。

很痛苦,但我們別無選擇


沒有人一輩子只收到玫瑰花,每個人都會碰到艱苦困難的時刻。有時候,我們會預見困難來臨,有時候則猝不及防。可能是孩子突然夭折的悲慟,與戀人分手的心碎,或無法實現夢想的強烈失落。問題是:事情發生後,我們接下來要怎麼辦?

我認為韌性(resilience)是忍受痛苦的能力,所以我問亞當,我怎麼知道自己的韌性有多強。他解釋,韌性的多寡並非固定不變,所以我應該問的是:我怎麼樣才能增強韌性,迅速復原。韌性是我們因應橫逆的強度和速度,而且是可以培養的。——摘自《擁抱B選項》

桑德伯格在書裡形容,韌性的重點不在於擁有脊柱,而在於如何強健脊柱周遭的肌肉。大概再沒有人比舉重選手,更懂得如何強健肌肉了。

今年台北世大運舉重場上,二十三歲的郭婞淳奮力一舉,以挺舉一四二公斤刷新世界紀錄,在女子五十八公斤級拿下金牌。

這位總是笑臉迎人的台東阿美族小女生,曾經非常不喜歡練舉重,而喜歡有隊友相伴的籃球和四百公尺接力賽。但因為被教練發現有舉重天賦,才在國三時轉而專攻舉重。

二○一四年仁川亞運,郭婞淳的水準被視為準金牌得主,卻在賽前四個月練習時,被槓鈴砸到右大腿受傷。「也算幸運吧,那時傷到大腿的七成肌肉斷裂,但沒有傷到膝蓋,」郭婞淳回憶起運動生涯最嚴重的受傷,卻沒有語帶惋惜。那時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跟她說了一句話,讓她安定了心神。

楊定一告訴她:「不管怎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楊定一還教她在每晚睡覺前跟自己的傷口對話。

「一個運動員,嚮往一個舞台,是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在亞運上我跟金牌擦肩而過,但我很感恩,因為我仍然可以再站上舞台,」郭婞淳覺得那次的受傷讓她成長很多,她明白自己必須累積經驗,即使是不好的經驗。「你要有多成功,就要能承受多大的挫折與壓力,」還是大學研究所一年級學生的郭婞淳,已經深刻體會,挫折過程的體悟,是別人拿不走的試煉,只有經歷過才會知曉,「所以後來我都會告訴學弟妹:不要害怕。」在她看來,與其把時間花在失落傷懷,不如把時間花在讓自己更強,「你可以哭、可以難過,但不要太久,因為時間不等人。」講起自己的心得,郭婞淳有一種年輕人愈挫愈勇的飛揚。
▲郭婞淳。(曾千倚攝)

療傷,從認真地悲傷開始


大維的喪禮結束後幾天,我和兒子女兒一起列了一張新的「家規」,把它掛在平常放背包的櫃子裡,每天都會看到。第一條家規是「尊重我們的感覺」。我們討論哀傷可能會在不適當的時候來襲,例如在他們上學時。當悲傷來襲時,他們可以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休息一下。他們經常需要哭泣休息時間,老師會好心地安排朋友陪他們到教室外面休息,或去找輔導老師傾吐自己的感覺。

既然給孩子這樣的忠告,我也必須身體力行。挺身而進面對糟透了的情況,意味著坦承我沒辦法控制哀傷會何時來襲,我也需要哭泣休息時間。我會把車子停在路邊,大哭一場;上班時︙︙或開董事會時,也會暫停下來哭一哭。有時候在女盥洗室啜泣,有時候就靠在辦公桌上大哭。當我不再抗拒時,這樣的時刻反而很快就過去了。——摘自《擁抱B選項》

面對重大失落,桑德伯格坦承,自從大維過世後,她的衍生性負面感覺比過去更加強烈。她不只極度悲傷,而且還因自己極度悲傷而極度悲傷;她不但焦慮,而且因為焦慮而焦慮。

「在一般我遇到的諮詢案例中,有一種常見的狀況是『覺得求助很丟臉』,」臨床心理師洪仲清指出,我們的文化裡會暗示,好像不行了才要跟人家求助,「但其實可以反過來思考,『求助是一種能力』,不會求助才顯得你不行。」

洪仲清觀察,能夠讓情緒顯現出來、願意讓人家知道自己面對重大逆境的人,反而可能比較有復原力。在這方面,台灣的男女性差異明顯,「男生通常會悶一段時間、甚至悶很久,但女生很快會讓情緒出來,」他指出,因為女性之間本來就有所謂的姊妹情誼,所以習慣使用這樣的情緒出口。「其實悲傷會讓人產生連結,我跟你同感悲傷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彼此靠近、覺得被支持,不見得你給我什麼,可是你陪我一起過。」

也因為男性較少顯露真實悲傷情緒、不太尋找情緒出口,會主動向洪仲清求助的諮詢案例,多半是女生,「而且女生在經歷逆境後的改變成長幅度,也比較快。」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桑德伯格的社經地位高、身邊資源豐富(例如能求助於華頓商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格蘭特),但洪仲清指出,人際關係不一定是指特殊的人脈,家庭就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係。

「平時要有一定的能力經營,在困難的時候,就有所謂『愛的存摺』,那時候才能提取,」他表示,有些情境裡,反而是孩子比大人還堅強,是孩子在幫助大人,「如果大人一直站不起來,那孩子就辛苦了,要一直扮演大人的角色。」

當疾病侵蝕家庭關係


身為醫生,喬伊.凱斯柏(Joe Kasper)大半輩子都在治療有生命危險的重病患者。然而當十來歲的兒子萊恩被診斷出致命的罕見癲癇症時,他仍然不知所措。「我在短短片刻中,得知兒子的命運,而我卻無能為力——因為那是不治之症,」喬伊寫道。

創傷經驗往往如天崩地裂般動搖我們的信念,不再相信世上有公平正義,也不再覺得人生是可以掌控、可以預測、以及有意義的。但喬伊決心不要陷入這樣的虛無中。

不幸的是,喬伊的愛子萊恩在確診三年後過世,他的死讓喬伊陷入「情緒海嘯中」,他形容:「如果人生還有什麼事情比這件事更痛苦,但願我永遠不要碰到。」喬伊發誓絕不讓情緒海嘯把他拖入深淵,他決定去賓州大學研讀正向心理學,亞當是其中一位指導他的教授。喬伊學到創傷後的成長可能有五種不同的形式:找到個人力量、懂得感激、形成深厚情誼、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看到新的可能性。——摘自《擁抱B選項》
▲林夏如(中)與女兒們。(劉潔萱攝)

活躍於金融圈、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林夏如,過去在被問到人生的挫敗經驗時,都會講離婚。但七年前,她的小女兒在跟著前夫去日本滑雪時出了車禍、當場過世,讓她明白,與失去女兒相較,離婚根本微不足道。

「白髮人送黑髮人,無從準備,你只能去面對,」林夏如在接受《親子天下》採訪時說,家庭中,離婚、有人去世,都會是一個挑戰,熬不過,一切都會破散。

她離婚時,三個女兒都去看了心理醫生,後來孩子也逼大人去看。小女兒走後,兩個女兒和前夫、自己,總共有四個醫生,「跟因材施教一樣,要了解才能引導走出悲傷,像老二喜歡畫畫,就找藝術治療師,」林夏如說,失去小女兒後,她反而跟大女兒、二女兒變得比較親密,孩子們書念得更好,開始有自己的方向。遺憾發生已經七年,兩個女兒到今天都不肯再去日本。
▲作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桑德伯格(中)不只參與了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第一場科技大老會議,更勇敢分享丈夫猝逝的心路歷程,並且創辦非營利組織OptionB.org,幫助更多人在逆境中建立韌性、尋得意義。(GettyImages提供)

大人們,停止自責吧!


和林夏如相較,廣播主持人楊月娥幸運得多。楊月娥十七歲的小女兒不久前被診斷出得了血癌,「我嚇死了,是我對她不夠好?是我遺傳給她?為什麼就是得了血癌?」即使醫生告訴她這個病與家族遺傳沒關係,她還是很自責。

孩子生重病,父母最心痛。楊月娥說,她沒有想到有一天,會體會這種言語無法形容的痛,「但女兒反而給我力量,她說這樣也好,她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不舒服了。她還說癌症最怕開心,她要每天笑得很大聲。」

十七歲的女兒現在住在癌症病房,八個月的療程,追蹤兩年,有八至九成的治癒率。「我說老天爺對我們真好,讓我和我先生有機會像她小時候那樣照顧她。

有些意外是剎那間就天人永隔,一點機會都沒有,」楊月娥說,她曾在開車時放聲大哭,「情緒釋放了,哭完很爽。」在書中,桑德伯格將悲傷形容為嚴厲的伴侶,但在和這個伴侶相處後,人會變得更加珍惜當下。

格蘭特曾對桑德伯格說,不妨想想,她遇到的狀況原本可能會糟得多。「比現在更糟?你在開玩笑吧?怎麼可能更糟?」她問。結果格蘭特的回答立刻讓她明白:「大維有可能開車載著孩子時心臟病發。」桑德伯格從沒想過,她有可能同時失去他們三個,心中立刻湧起無限的感激,她的孩子還健健康康地活著,而那些感激之情也沖淡了一部份悲傷。
▲張國煒。(劉潔萱攝)

當事業遭受重大打擊


人生的逆境以失親、失戀、失業等各種樣貌出現,問題不在於這些打擊會不會發生,而是發生後可以如何重新站起來。

前長榮航空董事長、星宇航空創辦人張國煒,上個月中旬在師大應邀演講,建議年輕人要勇於面對失敗、學習教訓。他還以自己為例,自嘲被趕出長榮,但人生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年輕人出社會以後,不要因為失敗就覺得天塌下來,反而要當成一個轉機,因為失敗會讓你振作,讓你改善之前做不好的地方,沒有這些,你不會把自己淬鍊得更好,」張國煒坦白對大家說,他雖然被人家趕出長榮,但天無絕人之路,他自己又找了一條路,應該也不算太失敗。

他在演講最後還告訴大家不要氣餒,任何不如意都會過去,因為經過失敗、痛過,就不會犯第二次錯誤,「我這樣就知道下次股權要弄好一點,才不會被人家拔走。」這番打算東山再起的言論讓台下一片笑聲、大力鼓掌。

別無選擇,但可以享受餘韻


和眾人分享挫敗與傷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下》記者在專訪格蘭特時問他:「為什麼桑德伯格總是會觸碰那些大家通常不會拿到檯面上講的事?像是討論女性自我設限的《挺身而進》,或是直白面對痛失摯愛的《擁抱B選項》?」

格蘭特觀察,她和人分享這樣的心路歷程,是很勇敢的一件事。如果她在這個過程中,不想讓自己那麼沒面子、或是看起來很脆弱,她可能就不會寫這本書。其實她只是希望讓可能遭到類似經歷的人,能得到一點幫助,這樣就值得了。「所以我覺得,這其實是一本勇氣之書,」格蘭特說。(見七十六頁)

沒有完美的人生,也沒有完美的答案。桑德伯格曾在大維的喪禮上內心尖叫著:她不要這樣的餘生、這不是她選擇的人生。

或許人生本來就無從選擇,但至少可以讓餘生依然有餘韻。(謝明玲協助採訪)…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33期

本文摘錄自‎

擁抱人生B選項

天下雜誌

2017/10月 第6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