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一單賠一單仍要做 全聯生鮮外送會贏嗎?

服務一點訣 一○五○家門市新佈局


線上買蔬果奶蛋的習慣,在本土疫情催化下,快速變成新常態。當momo、蝦皮都搶進生鮮電商,坐擁上千家門市的全聯,如何用「離你家最近」的優勢,投入這場戰局?

文—王一芝 攝影—王建棟
全聯福利中心
成立/1998年
董事長/林敏雄
店數/1050家
2020年營收/1446億元
給服務業的一句話/擁抱行動端數位應用,打破空間和時間障礙,讓零售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突然的一場疫情,催熟原本需要十年才能形塑的習慣,成為新常態。東方線上調查指出,去年因疫情影響,超過七成消費者選擇在家開伙;而透過網路購買食品比例,也從一九年的二○%,增加到去年三一%。

十年來經營陷入困境的生鮮電商,因疫情重獲新生,帶動電商加速成長。未來流通研究所發現,去年台灣生鮮、食品線上銷售額年增二一.五%,而整體電商通路僅年增一六.一%。這也讓過去業者避之唯恐不及的生鮮電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光上半年,就有超市龍頭全聯、電商平台PChome、蝦皮、韓國電商Coupang、外送平台UberEats等陸續投入,下半年還有美廉社、momo準備進場一較高下。

以往業者避之唯恐不及,是因為難做又難賺。生鮮蔬果利潤低、效期短且耗損高,加上冷鏈倉儲和物流成本約常溫的三、四倍,配送和品質控管都很花錢。

但生鮮不能久放,消費者每隔幾天就得買的特性,像塊肥美的肉,受到各方覬覦,透過生鮮帶動全店商品銷售。

贏面最大的全聯,憑著十三年經營生鮮供應鏈的豐富經驗,加上千家實體據點,線上外送「小時達」才導入半年,已收初步成效。

《天下》專訪全聯總經理室協理初貴民,談全聯力保線下生鮮優勢延伸到線上之道。如果說全聯董事長林敏雄長子林弘斌是全聯數位轉型的關鍵人物,那一向低調的初貴民,就是背後推手。

二○○九年進全聯,初貴民就跟當時被父親指派負責生鮮部門的林弘斌一起工作。第一家改裝成時髦都會風格的「imart」台北延吉店,就是兩人傑作。

一四年初貴民出走到北京最大的物美超市三年半,歷經中國新零售變革,再回鍋全聯,他和林弘斌向林敏雄遊說,全聯非做電商PXGo!和行動支付PX Pay不可。
PXGo!因疫情催化和導入小時達,半年會員快速衝破一百萬,與疫情前相比,生鮮外送營業額成長一二二%,未來成長可以預見。而面對各方磨刀霍霍,全聯如何捍衛生鮮霸主地位?

策略1 門市後端建外送倉庫

年初全聯透過PXGo!小時達、Uber Eats兩平台,推出一小時生鮮雜貨送到家,上線五個月,就因本土疫情引爆,大量人潮湧入門市而暫停半個月。「我們失信於小時達客人,」初貴民回想,貨架前擠滿人,沒辦法揀貨,線上訂的貨也被現場民眾搶購一空,連補貨都來不及,「在缺貨情況下,暫停可能比持續營運好。」

為解決缺貨,初貴民把本來預計年底推出的小時達專門店,提前到八月底,全聯總經理蔡篤昌也下令年底前在雙北設三十家。

所謂「專門店」,是挑選能闢出四十至六十坪空間的大門市,設揀貨專區,或承租倉庫,集中放置兩千種電商外送品項,只接受外送人員取單。

前店後倉模式並不新,幾年前中國稱「前置倉」,優勢是離消費者近,家樂福三民店也已導入。外送平台foodpanda、Uber Eats和Coupang的自營超市,則都在都會區自建倉庫,再由外送員把生鮮送到家。

初貴民一六年曾在中國嘗試建置獨立於門市外的前置倉,但不太成功,「前店後倉還是好管理,庫存可互相支援,獨立倉庫又回到庫存太多或缺貨的循環裡。」

相較電商與外送平台的物流優勢,不管全聯或家樂福等實體通路,經營生鮮電商最大困境,就是最後一哩成本過高。

但初貴民認為,全聯是以千家線下店為中心展開的「分布式電商」,距離消費者最近,「未來上千家門市都導入線上外送,最後一哩的成本將降到最低。」

策略2 外送的錢給先別人賺

為彌補初期劣勢,除找全球快遞合作配送最後一哩,全聯也同步上Uber Eats開店,「就像中國超市自己有配送,也會到外送平台『美團』、中國生鮮雜貨平台『京東到家』開店,打開app附近所有超市都在架上,」初貴民透露, 年底前有機會上架foodpanda。

林敏雄堅持,生鮮外送和到店購買價錢一樣,雖然做一單賠一單,希望養成消費者使用習慣,「全聯如果能在五年內把外送生鮮做到損平,就很好了。」

既然和人家合作賠錢,何不效法統一超買下外送平台或自建車隊?「自建車隊成本不一定比較低,」初貴民說,Uber Eats已能做到半小時至四十分鐘內送達。

而實體零售數位轉型的最大困難,是門市人員擔心業績被搶,不願配合。初貴民的辦法是,線上的業績都歸屬門市。


▲導入「小時達」後,全聯生鮮外送業績翻倍。

策略3 讓線上業績歸門市

他坦言,剛開始門市有點抗拒,但看到生鮮外送門市營業額平均成長一至三成,中南部門市導入意願提升不少。

目前有一六三家全聯門市導入線上外送,年底估達兩百家,全門市導入是早晚的事。

為了避免線上下完單、門市未揀貨前,商品被現場顧客先買走,全聯副董謝健南大幅優化庫存系統,讓門市庫存、揀貨控管更精確。

「只要線下庫存剩三至五個,線上就會掛售完,無法讓消費者下單,」初貴民不諱言,還是可能有時間差,得靠主管應變。

策略4 維持採購、議價優勢

一位零售業主管估算,momo、PChome電商平台的物流成本,約比實體通路少兩、三成,但全聯在採購及議價的優勢遠高於此。

生鮮更明顯,全聯、家樂福的蔬菜有一定比例是與農場契作,價差很大,「不管電商或外送平台,目前無法認購那麼大的量。」

全聯花十三年在生鮮版圖築起高門檻,光全台六座生鮮處理廠就耗費上百億建置,還不斷找小農加入契作,確保供貨無虞。

「顧客需求頻度最高的生鮮,全聯已具備完整供應鏈,採購和售價很有競爭力,」初貴民說。即便如此,初貴民認為不能掉以輕心。揀貨人員須確認鮮度再出貨,門市得維持每天進貨或一天多次進貨,配送更須做到保冷和一單直送,確保生鮮品質。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0期

本文摘錄自‎

收一單賠一單仍要做 全聯生鮮外送會贏嗎?

天下雜誌

2021/第7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