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開國門利多 國防、新能源、餐飲抗跌

亂世贏家 造船、航太接大單,台達電營收創新高


文●王貞懿 攝影●郭涵羚

外銷訂單崩跌,但還是有企業能逆風飛翔。

九月營收開獎後,鴻海表現引起市場譁然,理由是成績單太亮眼。該公司以約八千二百億元的營收,交出月增逾八成、年增四成的表現,同時刷新單月歷史新猷,讓摩根士丹利(大摩)與花旗在最新報告中,給出「優於大盤」的評等,目標價喊到一百四十五元以上。


▲車用商機不只來自於自電動車,產業界認為,汽車電子化也是台廠能一展拳腳的舞台。

鴻海受惠蘋果新機和雲端客戶 工業電腦躲過終端消費市場衝擊

鴻海營運強勁,一部分反映了,今年全球手機銷售唯一救世主蘋果新機開賣,規格升級較有感的Pro系列更受青睞,讓獨家操刀該系列組裝的鴻海顯著受惠。

另一個理由,是鴻海持續優化自身的客戶結構,來自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營收占比提升。一般企業在景氣逆風時,往往會縮減、放緩機房投資,但CSP業者不會,因為伺服器建置,是他們本業成長的先決條件。

不過,這並不代表鴻海能就此高枕無憂。一位來自集邦科技、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分析,中國iPhone 14開賣後,可觀察到Pro系列的交期在縮短,這意味著買氣正在降溫;而非Pro系列的庫存充足,本來就沒有缺貨,因此,iPhone 14的銷售續航力有下行風險的可能。

此外,搭上智慧製造、自動化浪潮,且不再受缺料之苦,同時遠離終端消費市場的工業電腦(IPC)族群,也是訂單斷崖中,資金避風港的熱門選項。

今年以來,台股大盤指數跌近三成,但工業電腦相關個股如廣積、虹堡股價卻逆勢漲逾五成,上半年每股盈餘(EPS)已雙雙賺贏去年全年。

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前九月營收更突破五百億元大關,交出年增率逾二○%的成績單。但公司也坦言,九月訂單出貨比(B/B Ratio)降至○.七三,這已是連續第二個月降至一以下,顯示未來出貨動能將放緩。但大摩認為,研華當前的股價,已部分反映前述預期,仍看好物聯網長線趨勢,研華是潛在的主要受益者。

政府擴編預算扶植國防、新能源 疫情消退開國門,餐旅內需營收井噴

另一大訂單有撐的產業,是有政策護體(見下表)的軍工國防與綠能產業。

俄烏戰爭與地緣政治加劇,讓各國國防預算穩健成長。

為強化自我防衛能力,台灣明年國防預算年增逾一三%,國防自主帶來的大單,讓相關業者(見下表)底氣十足。

因應全球減碳、永續的大趨勢,綠能概念產業,包含風電、太陽能、儲能,自行車、新能源車成長動能無虞,營運表現也相對有撐。自行車整車廠巨大、美利達第三季營收同創新高,毛利率也同步上揚,來自歐洲市場的E-Bike(電動自行車)動能功不可沒,法人指出,歐洲E-Bike滲透率仍有成長空間,因終端零售價達新台幣數十萬元,原本的主力消費族群,購買力較不易因通膨而打折。

而擁有電動車、儲能等多項綠能題材的台達電,受惠缺料緩解,九月營收連續第四個月創新高,第三季營收更突破千億,在十月上旬的股市急跌中相當抗跌。

花旗持續看好,台達電在伺服器與電信電源供應器、樓宇自動化與電動車等業務的動能持續不衰,且在營收規模提升、向客戶轉嫁成本發酵的挹注下,有利提升獲利,給出優於大盤的評價,目標價三百七十二元。

最後是風水輪流轉的內需產業。去年五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國內餐旅、娛樂、實體零售業者首當其衝,但隨著防疫政策鬆綁,人潮回到街上了!上述業者的營業額也回來了(見下表)。

去年基期低的KTV業者好樂迪與錢櫃,九月營收分別年成長約四十七倍、三十四倍,展現驚人爆發力;連鎖餐飲集團龍頭王品九月營收創同期新高,更表明第四季預計持續展店,年底前欲再招募八百名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餐飲相關個股如八方雲集、亞洲藏壽司,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也超過四成,但百貨、旅遊類也已離起漲點有一段距離,投資人得斟酌疫情前市場給的歷史評價,考慮進場時股價所處的位階。

■ 防疫政策鬆綁後,國人重返餐廳消費。10月中旬國門開放,餐旅業者更積極備戰,迎接2年多未見的國際客商機。陳宗怡攝
注意!防禦型股票未必穩賺不賠 通膨風暴持續,避險考量宜大過投資

但台股投資人最想問的或許是,為什麼產業趨勢對、選股邏輯對,手上持股卻跌跌不休?

首先,要知道所謂防禦型股票,如需求無虞、政策加持、屬必需品等產業,其實也只是「相對」,可優先考慮的投資標的,但若要規避風險,最極端的方式就是「什麼都別做」。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提醒,過去投資人有的觀念是以長線保護短線、參考殖利率,但現在可能要再想想。

「我個人的建議是:不能用過去的投資邏輯。」黎方國說。首先是聯準會(Fed)升息速度、猛度前所未見,短短十個月內, 新台幣兌美元從二十七元貶到近三十二元。過去,新興市場、成熟市場走勢有別,讓資金可躲避,但現在是除了美國外,幾乎全世界都呈現股、債、匯三殺,而在美國晶片禁令公布前一週,市場也沒人想得到IC設計股,如創意一週後會連跌三根跌停板。

因此,他認為,在美國通膨數據、聯準會鷹派態度、俄烏戰爭未轉向前,一般人心中要想著「風險」大過「投資」,持有比較高比例的現金,多看少做。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10月 第1823期

本文摘錄自‎

政策加持、開國門利多 國防、新能源、餐飲抗跌

商業周刊

2022/10月 第18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