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生平庸的人,是你選擇了平庸的學習方法【封面故事-經理人】

過去,我們相信「天賦」高低是你有無頂尖表現的關鍵,但《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埋首30年實驗與研究,最後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眾人擁有的『天賦』相差無幾,真正產生關鍵差距的原因,在於有沒有精準的規畫學習方法,」好的練習法,可以改變大腦的適應力,讓它能完整發揮潛能。在新的一年裡,我們一起努力好好運用這套法則,讓自己能夠持續、反覆的練習,成就來年更好的自己!
頂尖高手與普通人差異不在天賦

你相信『練習』還是『天賦』?」這是《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在書中給讀者的第一個提問。

當我們仰望在各領域中的天才,認為他們的成就來自天賦,並把天賦視為遺傳;回過頭來看,更為自己平凡無奇的成就感到灰心。我們認為這群人擁有上天贈予的禮物,他們天生不同,只需要一些學習與磨練,可以很快實現或發揮他們的潛能。

但真的是這樣嗎?艾瑞克森為了這個提問,投入30年時間,最終在2016年出版了這本書,顛覆所有人對於「天賦」與「學習」的認知。

他指出,從前我們把因果關係搞錯了,其實每個人擁有的「天賦」相差無幾,真正讓眾人產生關鍵差距的原因,在於有沒有精準規畫學習方法。

大腦就像肌肉,找對方法就可以強化它

艾瑞克森指出,其實每個人都有的天賦,就是大腦的適應力,只要你找到對的方法,就可以像在鍛鍊身體肌肉一樣,逐步強化它、讓它的功能可以發揮得更好。

或許這樣說有些抽象,艾瑞克森以視障人士為例,研究人員發現,當視障受試者以指尖掃過盲文字的凸點閱讀,他們腦中正在運作的部位就是視覺皮質;但一般視覺正常的人士的視覺皮質,會對從雙眼、而不是指尖輸入的訊息有所反應。

這個研究的意義在於,大腦區域的功能與結構並非固定,會因外在應用法的不同,或刻意訓練而產生重新設定的改變。意即,大腦適應力是可以被自己所控制的,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掌握方法。

過去,我們相信「智慧」多寡是成就高低的關鍵因素,但他透過實驗、研究與觀察,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練習」才是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關鍵。尤其拜科技所賜,社會、工作環境翻新速度更快,過去單靠專精於單一領域的能力,已經無法長久存活,唯有不斷隨著時代演進學習、精通、再學習,才有可能持續站在浪潮上。艾瑞克森認為,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練習人」時代。

知道了練習的重要性,但學習道路的阻礙可不少,即便知道對的學習法則,仍然有可能被自己的心態與慣性打敗。

持續學習的兩大阻礙:「心態」與「惰性」

因此這次的題目規畫,我們在《刻意練習》法則的前後,加入了兩本重要的經典書籍,分別是《心態致勝》與《恆毅力》,它們擁有同樣扎實的學理基礎。前者負責打敗你時常掛在嘴邊的心魔,例如「我做不到」「我這樣就已經夠好了」「我怎麼樣也追趕不上他們」,透過揭露8種最常見的困境與迷思,讓你可以在學習之前就先調整好心態,激勵自己從現在開始改變。

後者協助你了解半途而廢的原因,趕跑像是「下次吧」「今天沒空明天再說」「沒看到效果,乾脆別練了」的藉口,讓你能在練習的道路上持之以恆。畢竟,訓練得來的認知和身體上的改變需要努力維持,一旦停止練習,就會隨之消失。就像運動員一旦停止練習,他的肢體能量和耐力就會銳減,你的大腦也是一樣。

一如艾瑞克森所言,人之所以停止學習、不再進步,不是因為達到天生能力的極限,而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再練習,或是從未開始踏上練習之路。

「如果這套練習方法可以被廣泛應用⋯⋯,」艾瑞克森在書末試想一個情境,當某些領域有50%的人,能將技巧琢磨到今日前5%的人才有的成就,那對醫療、科學、教育的貢獻會有多了不起的影響。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個理想同步套用在自己身上,當所有人都能夠持續、反覆地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從事刻苦的精準學習,終究有一天,我們有機會能夠成就偉大的自己與時代。

最後,希望你在2018年初的時候,因為學習到了「刻意練習」的這套方法,讓每一年的你比前一年更好、更成功…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第158期

本文摘錄自‎

頂尖高手與普通人差異不在天賦

經理人月刊

2018/1月第1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