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超越 豐田的秘密【封面故事-商業周刊】

它站上市值第一,製造業下一波改革正發生!

特斯拉超越豐田的秘密


文●黃靖萱 攝影●陳宗怡 編輯●周盼儀 設計●ivy
「華爾街曾押注特斯拉將遭遇硬著陸,甚至可能破產。如今,如果股市是可信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已經把整個世界踩在腳下,」《金融時報》說。

六月十日,電動車品牌特斯拉(Tesla)股價再創新高,突破一千美元,正式超越豐田,奪下全球市值最大車廠寶座。

不過才一年前,特斯拉宣布全球大降價、關直營門市,《富比世》直指:「特斯拉可能會破產。」該公司慘到傳出連衛生紙都要控制,以減少開支。

當時的特斯拉,距離「地獄」只差一步。

它一開始的策略是:由高端車款切入,再往下切入大眾車款,從一輛十多萬美元起跳的跑車Roadster起步,再投資大眾「買得起的車」Model S,以及「更實惠的車」Model 3。

特斯拉的邏輯是,雖然其汽車單價越來越低,但隨著產量提升、具備規模經濟,它將有利可圖。不過,它在加州工廠的生產良率卻一直無法達標,量開不出來,讓馬斯克自承,「我們深陷生產地獄(production hell)。」

早年最低潮時,特斯拉打造一輛車的成本要花十四萬美元,超過新台幣四百萬元,入不敷出。特斯拉經營十七年,累計虧了約新台幣兩千億元,豐田單去年就賺了新台幣近五千八百億元。

今日,市場竟認為特斯拉比豐田更有價值,論述的理由如下:

一、勢在它這!全世界正加速電動車的補貼。

後疫情時代各國為刺激經濟,不約而同增加新能源車補貼(見八十頁表)。光德國就大手筆撥出五百億歐元,推動電動車及設立充電樁,對四萬歐元以下的電動車,補貼九千歐元,等於買台車,政府幫你付近四分之一的錢。

二、它的產能開出了,而且連續獲利。

去年第三季起,特斯拉開始獲利,而且還一連三季。除了力行節省成本奏效外,上海超級工廠不到一年就完工,並加入量產行列,也是助力。現在,上海工廠平均一輛車的資本支出,比美國廠低了六五%。

正向循環有機會展開。

當政府下重手補貼,提高消費者更換電動車意願後,將會有更多車廠加速投入,連帶推動更多充電站興建,這對特斯拉帶來的機會遠比威脅大。

一旦市場上的充電設備更多,更容易充電,消費者買電動車的意願會更增加;而另一方面,它和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也合作開發出號稱成本更低、續航里程提升到一百萬英里的電池。

這項技術將有機會讓特斯拉變成最具吸引力的電池廠,若各大車廠有興趣加入,很可就會直接跟它買電池。

三、它的技術力,已經狠甩對手。

今年初,《日經BP》 撰寫特斯拉Model 3的拆解報告,驚訝發現它的電子技術,尤其是自駕電腦系統,領先豐田、福斯等大車廠至少六年。

《金融時報》引述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喬納斯所述,許多投資人認為特斯拉不再受限於汽車產業,已將其視為科技股,才能支撐如今的高市值。

文中提到,特斯拉可以將無人駕駛技術出售給其他車廠,而無人駕駛科技的一項利器,是有軟體能採集大量的路況數據。「將特斯拉軟體放入全球一○%的汽車中,就能證明它有約七百億美元的價值,」喬納斯還估計,如果特斯拉能將電池賣給全球五%的車商,就可以再支撐另一個七百億美元的市值。
借中國、敵人的力翻身 馬斯克能脫離地獄,全靠互補性資源

馬斯克有時運的一面,但回歸原點,他到底是怎麼脫離「地獄」的?

長期觀察特斯拉的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分析,特斯拉從利基市場切入,「雖有技術創新,但要走進主流時,得看能否掌握住互補性資源,才能讓創新獲利。」

所謂互補性資源(見八十一頁表),就是除了技術之外,其他讓創新成功的要件。以一般車廠為例,除了引擎、底盤等技術外,還需要製造能力、完善的通路等資源。

互補、借力使力這一招,馬斯克玩得很好,這一年,他借的就是中國的力。

特斯拉不缺訂單,但在產能和製造端始終跟不上。這次上海廠,中國免除特斯拉一○%購物稅,從工廠動工興建,到開工生產,只花了十個月;甚至打破過去外資車廠進入中國,得和當地企業合資的遊戲規則,成為第一個能在中國獨資的車廠,讓特斯拉能夠自己保有技術。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01期

本文摘錄自‎

特斯拉超越 豐田的秘密

商業周刊

2020/第17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