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大廠公開,口罩、防護衣以外的新嘗試
穿衣邏輯變了 紡織業該自廢武功轉彎嗎?
文●蔡茹涵
一場疫情,也正在改寫台灣紡織業的未來,甚至讓大家開始挑戰過去不願意做的新生意。
商周採訪全台近十間指標大廠,歸納出他們近四個多月來看見的新趨勢、新商機。
▲北美疫情爆發,運動品牌相繼延後交貨或砍單,也讓擅長機能布生產的台灣受到重創。
投入口罩、防護衣生產 彌補缺單、滿足在地需求
自從口罩國家隊成軍之後,不少紡織大廠響應政府徵召,增設口罩與防護衣生產線,包括儒鴻、聚陽、南緯、近日合併的興采與聚紡等,都在其列。海外布局的另一批大廠則更精彩,例如旭榮,在東非肯亞的布口罩與防護衣產線,甚至登上非洲電視台報導;又如牛仔布廠如興,也在柬埔寨與宏大拉鍊、山華企業聯手做防護衣。
機能布廠宏遠總經理葉清來更證實,旗下包括中國、泰國、北美北卡羅萊州、海地與衣索比亞等五個海外廠,都已投入製作布口罩和防護衣,材質皆以機能布為主,例如口罩就主打可重複水洗一百次。儘管不是台灣常見的醫療級,但因防疫急需,各國訂單仍趨之若鶩。
紡織大廠一窩蜂投入防疫產品的主因有三: 可以避免缺乏訂單的產線停擺;比起成衣服飾,防護衣與口罩製程相對簡單;可就近供應當地市場,強化與當地政府的後續合作關係。例如宏遠北卡廠的口罩,就是直接供應給美國。
「我預估三個月之後,(這些產品)可以補個三○%營收起來,」葉清來指出,這件事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經過這一役,各國都意識到口罩和防護衣屬於戰備物資,國內無論如何都要有自製產線。
而北卡廠設立之初是主打「美國製造」布料加成衣,營運三年下來,已證實成本偏高,「現在轉型做醫療型產品,反而可以滿足在地製造需求,變成新的商機!」
Zara、H&M和Gap等快時尚品牌,營收全面衰退,成為這波危機中首當其衝的受災戶。
量販店基本款訂單增 但中國廠若復工,難有勝算
事實上,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快時尚近幾年就已不斷遭受過度浪費等負面議題攻擊。疫情爆發後,一來它仰賴全球化供應鏈與快速週轉,製造端先重傷;二來它價格便宜,消費者多為逛街時衝動購物,一旦店面關閉,即無用武之地;三來則是生活與經濟的雙重停擺,都促使人們反思:「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東西嗎?」
也因此,幾家跨國大廠都向商周證實,流行款訂單大減,運動款微幅衰退,但Walmart、Costco等量販店販售的便宜基本款成衣,訂單量卻不減反增,其中又以青少年部門最明顯。
原因為何?大廠們大致推論出兩個主因。一是這些基本品項多屬於「需要」而非「想要」,例如成長期的青少年,身高體重一改變,就是得添購新衣物,較不受到經濟衰退影響。
二是許多國家封城,絕大部分的零售商家也都已關閉,唯有藥局、超市、量販店可照常營業,民眾採買物資食材的同時,也可能順便購買衣服。
「(量販店客戶)利潤低,但是大家就拿來度小月啊。現在這個時候,少虧就是贏!」一名紡織廠老董說。但他也坦言,這並非長久之計,因為便宜、量大、基本款,終究還是中國廠的天下。等到中國全面復工,繼續削價競爭,台灣很難有勝算。
除了原生電商品牌普遍不受影響外,運動雙雄Nike與Adidas,是這場品牌數位戰最好的對照組。
乘勢拉攏電商客戶 切入社群品牌,相對較穩
相較於Adidas重摔,第一季獲利衰退超過九成,Nike獲利僅衰退兩成,營收還微幅成長五%,關鍵因素就是流暢的電商通路,以及經營多年的各種細分App,例如提供健身課程的「Nike Training Club」、供跑者記錄里程的「Run Club」等。科技力與社群力,讓Nike即便門市關閉,也能照常與消費者互動,進而做成生意。
「這波疫情,會讓大家切入這類電商訂單的速度更快!」一名多國設點的紡織業高層說。他分析,電商品牌強調即時供應,特色是款式多、交期短且數量少,即便只是一個千人工廠的成衣生產線,對電商訂單都太大。這將導致兩難—若不調整流水線,每件衣服的工繳(意指代工織造費)都會變高;若調整了流水線,又會變成既有客戶訂單成本變高。「這等於我得先自廢武功,才能去接電商。假設原本客戶生意不錯,我當然沒必要冒險,但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一邊是做主打「需要」功能的便宜成衣來度小月,一邊是能精耕客戶社群的品牌跟電商,兩大脈絡,將是後續紡織業的抉擇重點。據了解,不少業者已開始趁著產線空檔,接下亞馬遜、L.L.Bean等電商部門訂單試水溫,既可伺機轉型,還不用承受「接了電商反被原有客戶釘」的風險,因為原有客戶多半自顧不暇。換句話說,如今不僅是切入電商品牌的分水嶺,也可能是最好時機。
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有句名言:「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究竟紡織業該如何將這隻黑天鵝,化為洗牌再出發的轉機?在在考驗各家智慧。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穿衣邏輯變了 紡織業該自廢武功轉彎嗎?
商業周刊
2020/第169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