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恐陷弱復甦 陸股基金還能搶反彈?

投資策略》解封拚報復性反攻 中國最強基金經理人卻澆冷水


當歐美市場可能邁入緩成長、甚至衰退,中國正啟動解封,人流、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在封控政策急轉彎下,多家投資銀行,紛紛上調對中國GDP的預期。

撰文‧黃偉柏

中國政府堅守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在「白紙運動」民怨沸騰下,正式宣告結束,各投資機構目前對政策劇變所帶來的經濟效應普遍抱持樂觀看法,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在內的多家投資銀行,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成長率(GDP)的預期。

觀察反映中國、香港等地中概股表現的明晟(MSCI)中國指數,截至二○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近一季大漲十三.二%;上海綜合指數近一季也出現二%反彈。那麼,現在是搶搭「中國復甦列車」、布局陸股基金的合適時機嗎?


▲隨著中國放寬疫控、刺激政策出台及股市估值偏低等利多加持下,引發陸股於2022年第4季開始反彈。達志

不妨先來聽聽中國當地的明星基金經理人怎麼說。結算至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國境內主動式基金全年績效前兩名均被「萬家基金管理公司」包辦,分別是以全年績效四八.六%高居首位的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基金,以及繳出全年四三.六%報酬率的萬家新利基金,兩檔基金的操盤手是同一人 ──黃海。事實上,他所操盤的萬家精選基金,也位居全年績效第四名。

外資機構普遍看好但……
地產拖累經濟回溫,民間消費也保守

這樣一位堪稱「制霸二○二二年中國股市」的基金經理人,他對中國經濟與股市的後續看法自然受到高度重視;不過,有別於外資機構對於中國解封效應的高聲看好,黃海在近期的發言中,卻透露了一定程度的保守態度。

他指出,以基本面來看,二三年的經濟格局將是一個「弱復甦的過程」。在這當中,地產業對中國經濟的牽制力量仍然沉重,「地產業的復甦是緩慢的,需要不斷消化。」黃海表示。

此外,不少機構看好的消費復甦部分,黃海也對此澆了一盆小冷水,表示近三年中國居民的儲蓄增速快,背後透露的是民間對於未來的收入預期趨於弱化,「扭轉的過程,也需要時間。」整體而言,他認為至少必須等到第二季的後半段,中國股市才會有較像樣的「穩定上升」格局,因此,「我更看好下半年的走勢。」他說。

至於在中國境內的外商資產管理業者,其實也以「審慎樂觀」的態度應對解封效應。聯博中國投資總監朱良表示,雖然在政策路徑清晰的前提下,市場必然會有正面反應,「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曲折。」他建議投資者,應將焦點「回歸基本面」。

朱良分析,若以中國二二年經濟成長率達五%為假設,「在海外市場普遍面臨衰退壓力的情況下,『內循環』的貢獻就顯得更重要。」所謂內循環,包括了基礎建設與民間消費,「我們認為消費將是重要關鍵。」

回到國內投信業者的看法,摩根資產管理中國A股基金產品經理劉奕伶同樣認為,中國近期鬆綁「封控」政策,對經濟影響為「短空長多」。不過,在搭配官方不斷加強基建投資,並推出「房市三支箭」等政策下,有助於內需消費擴張。
解封政策效應「短空長多」
投資價值已浮現,平台經濟領先起飛

若進一步分析個別產業族群,劉奕伶指出,近期看到中國在十二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對於「平台經濟」發展,往後將趨於正常監管,期盼藉由這些公司帶動創新就業機會;而從股價位階角度來看,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經過這二年修正後,也已具備一定的投資吸引力。

就「概念效應」而言,在中國民眾行動受到解封後疫情快速擴散影響之際,以線上消費、通訊服務業為主的平台經濟相關業者,業績也有受惠於「宅經濟」的想像空間。而這些個股,多數為「MSCI中國指數」的範疇,屬於「中國新經濟」,像是投資人熟知的阿里巴巴,近一月股價上漲四.一七%、京東上漲近○.六四%,而通訊服務業的騰訊,近一月則大漲十六.三%。

觀察國內含有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的相關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績效,「台新MSCI中國」近一月上漲八.三%,其中最大持股騰訊占整檔ETF權重達十二.四%、第二大的阿里巴巴占比近八%;另外,「中信中國五十ETF」則是騰訊占比十八.一%、阿里巴巴占比十二.三%,持股比重較高,近一月漲幅達一○.四%。

不過投信業者也提醒,這類ETF因資訊、科技類股含量高,雖績效報酬顯著,但波動度也相對較大,投資人買進持有之前,須評估自身對於波動風險的承受度。


▲中國近期飽受新冠疫情肆虐,衍生當地「宅經濟」發酵,線上網購與物流商機亦隨之受惠。Getty

陸股基金、ETF止跌反彈
趨勢產業、內需概念,長線逢低布局

除了平台經濟外,實體經濟是否會有更好投資機會?對此,國泰富時中國A五十ETF經理人游日傑認為, 許多與「人流」高度連動產業,在疫情解封後,其業績可望在第一季後期,隨著人民消費動能大增而提升。看好像是白酒、大型銀行、民間消費,以及未來仍有產業趨勢的電動車題材。

然而,台新中國政策趨勢基金經理人高依暄提醒,近期處於企業財報空窗期,有「預期強,但基本面弱」的情況;雖然中國放寬防疫措施,不確定因素消除了,但仍須觀察農曆春節過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新增確診數,是否明顯下滑?同時,也須觀察中國經濟活動正常化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企業中長期貸款」數據,是否逐月好轉?若優於預期,第二季起股市才有機會再上攻。

對於想追求超額報酬的投資人而言,可從基金產業配置與績效漲幅的關聯性來思考。以摩根資產管理旗下兩檔標的「中國基金」與「中國A股基金」為例,雖然都是陸股基金,但兩者前十大持股差異極大。「中國基金」納入了騰訊、美團、阿里巴巴、京東等通訊服務或「互聯網」個股,受惠於疫情高峰期間,促使「宅經濟」需求增加,帶動基金近一月漲八.四%。
另外,「中國A股基金」,則納入了寧德時代、招商銀行、平安保險、貴州茅台等工業、金融、實體消費為主。由於目前中國的實體消費仍受疫情衝擊,近一月僅反彈三.五%,表現落後於互聯網、通訊相關企業。

在中國疫情尚未明朗情況下,投資人可考慮先以通訊服務、線上消費為核心持股的相關基金或ETF,作為「短打」目標;至於心態較為長線的投資人,則可考慮逢低布局相關內需、實體消費相關的基金或ETF。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3/1月 第1359期

本文摘錄自‎

經濟恐陷弱復甦 陸股基金還能搶反彈?

今周刊

2023/1月 第1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