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救市謀略 衝擊台灣4大產業

中國商品傾銷全球 長線投資換腦袋

習近平救市謀略 衝擊台灣4大產業


美中全面競爭已成定局,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圍堵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擬定3大對策自救。在產業「國進民退」,並大力加持製造業下,龐大的「中國製造」產能正席捲全球市場,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在這場世紀變局中,投資人要如何找出趨吉避凶之道?

文/郭庭昱

「只有當潮水退去時,你才會知道誰正在裸泳。」這是股神巴菲特的名言。現在,中國的潮水開始退去;今年,是外資從中國撤退的元年,也將是中國在二○○一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最重要的轉折年。

今年初,中國驟然放開疫情控管,股市異常興奮,外資率先看好中國經濟及疫後反彈。然而,在一片期待聲中,中國經濟急轉直下,出口、投資、消費都不如預期,房地產、地方債務的壓力愈來愈大,年輕人失業率高到停止公布。對於投資人,充滿希望之後的幻滅,才正是面對「結構性改變」的開始。


▲管理全球8.2兆美元資金的先鋒領航集團,正採取最後步驟退出中國市場。(達志)

外資遠離中國|第三季呈淨流出 二十五年來首見

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中國出現自一九九八年有統計以來首見的負值,跌破眾人眼鏡。根據「彭博」統計,二三年第三季,外商投資利潤匯回與新增投資相抵銷後,淨流出一一八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指出,截至第三季,外商連續六個季度從中國撤走高達一千六百億美元的利潤。過去,從中國賺到的利潤大多留在境內再投資,如今匯出的理由正是:中國風險已經大過機會。

資金面除了FDI淨流出外,代表外資買賣中國股市的「北向資金」,今年第二季淨賣出二十七億元人民幣,第三季更大幅淨流出八○一億元人民幣。此外,外資也已經連續六季賣超中國債券,從二二年初以來,外資已減持一千一百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中國債券。資金匯出牽動人民幣走弱,離岸人民幣匯率七.二五,是自一四年有統計以來的低價區。

全球地緣政治變局始於一八年三月十一日,中國修憲取消國家主席連任限制,領導人習近平「終身主席」時代來臨;十一天後,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接著延伸到科技戰、經濟戰,至今只有擴大沒有回頭。儘管十一月十五日在舊金山的「拜習會」,表面和緩了緊張局勢,但在美國眼中,美中對抗是民主與極權的價值觀對立,不可能輕易改變。

無論哪一黨執政,美國的中國政策始終一致,科技禁令收緊,供應鏈安全擺第一。在APEC(亞太經合會)拜習會前,CNN訪問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她說:「已告知中國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毫無協商餘地,美國會使用所有工具,確保最先進晶片和AI模型不會落入中國軍方手中。」拜登在拜習會後回答記者問題,依然稱習近平是「獨裁者」。

習近平三大對策|經濟內循環 共同富裕 國進民退

美中全面競爭已成定局。習近平在二三年三月的兩會說了重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所有事都是習近平說了算,他有絕對的權力、無限的任期,習領導中國自救,將是全世界的重大變數。歸納他的對策有三大方向:經濟內循環;財政共同富裕;產業國進民退,放棄地產業、補貼製造業。

中國目前的大難題是外資撤出、債台高築,習近平以「內循環」接招,由政府接手債務、創造需求,但不是學外國發錢給人民。習近平說「節儉樸素,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他從來沒有鼓勵消費,而是鼓勵年輕人要「自找苦吃」、走進鄉土。

中國債務總量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達二八○%,地方債務更是吃緊,中央、地方發債額在十月分達二.六兆元人民幣創下新高。面對財政困窘,習近平輔以「共同富裕」應對,騰訊、阿里巴巴吞下巨額罰款,台商富士康也被查稅。地方政府沒錢,或延發工資,或請台商「贊助」,或勤開各類罰單都是手段。


▲中國產業補貼政 策的重心在製造業,產能過剩傾銷全世界。(達志)

傾國加持製造業|工業貸款四年成長十倍 銀彈大增

產業方面,過去地產業貢獻近二五%GDP,以及地方政府四成的財源,如今接連破產。習近平除了堅持「房住不炒」,更在今年三月指示「中國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製造業,不僅要自保,也要將當前中低階製造升級為高階製造」。最近的例子是,華為推出Mate 60 手機,號稱七奈米製程,其晶片自製率由過去的三成提高到六成,可見傾全國之力的決心。

中國計畫經濟可怕之處在於補貼,以及國有銀行放貸的支持。習近平喜歡國企、喜歡製造業,下面的官員跟著做。二二年國企的投資年增率一○.一%、民企○.九%;二三年前十月國企投資年增率六.七%、民企負○.五%,都是國進民退的實證。再來看製造業,製造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從一八年的三三.五%到二一年的四四.五%,再到二三年前三季的五二.五%,地位節節高升。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國有銀行提供給工業企業的淨貸款,在一九年前九個月約六三○億美元,二三年同期已高達六千八百億美元,四年來呈現十倍速增長,增加貸款的行業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造船等。據統計,中國車廠的產能,相當於中、美、歐洲需求總量;到二四年底,中國的石化產能也將和歐、日、韓目前產能相當。


過剩產能大傾銷|低價產品充斥 打亂全球產業秩序

從新需求的電動車,到大宗商品的石化、鋼鐵、造紙、太陽能,中國產能過剩產品,傾銷到全世界;更別忘了,在歐美抵制俄羅斯油氣之際,中國以市價七折購入,等於能源成本壓低三成。這些低價產品或許迎合了高通膨國家消費者需求,但也摧毀既有企業的獲利。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今年一到九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五.四兆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九%。據荷蘭銀行(ABN AMRO)研究,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今年下降約二○%。從出口統計來看,今年增長最快是汽車類,以電動車為大宗,前十月出口額較去年同期成長七七.九%;汽車零件則是成長九%,兩者合計出口年成長三七.三%…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3/11月 第699期

本文摘錄自‎

習近平救市謀略 衝擊台灣4大產業

《財訊》

2023/11月 第6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