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撐起中國版輝達?

一次看懂兩會最夯「新質生產力」


文/曹博凱

甫於三月十一日閉幕的中國兩會,今年開出的經濟目標是經濟成長率五%、通膨率三%,對面臨通縮壓力的中國而言,其實極具挑戰性。

中國總理李強也在會上坦承要實現今年目標「並非易事。」彭博預估,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會落在四.六%;摩根大通則指出,中國今年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只會緩幅度上升到一.二%。

不過,值得關注的並非目標與現實有多大落差,該解讀的是,這樣虛高的目標背後在號召什麼?中國又會以舉國體制推動什麼新成長動力?


▲今年兩會上「習家班」總理李強首次發表政府工作報告,隨即修法降級國務院,並取消總理記者會,確定習近平第3任,在經濟上「以黨領政」。法新社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也指出,中國政府不會竭盡一切達成五%目標,真正的目的是一次徹底轉骨以擺脫當前困境。而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質生產力」一詞,在兩會期間許多場合上不斷被提及,在中國政府沒有提出一套明確的經濟改革計畫下,該詞成為最受關注的經濟政策焦點。

「新質生產力」最早是習近平在去年九月底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指出,兩會工作報告寫入這個名詞,代表「中國正在持續建構新的宏大理論來推動發展。」講白了,該名詞就是在提倡產業轉型,關鍵在於所謂「新質」是由中國掌握、不受美國制裁影響的新賽道科技。

中國AI應用元年》
憑龐大製造業盼兩年內


人工智慧(AI)當屬最重要的新質生產力,也是兩會的焦點之一。此處所指的AI,並不限於當今最紅的生成式AI。雖然現在中國進入「百模大戰」(指百個大型語言模型),但據《紐約時報》報導,許多中國公司AI模型都是「西方模型的微調版」,目前還明顯落後於美國。

中國在AI領域真正的優勢,是在工業(to B)的應用。如中國網路安全公司奇虎360創辦人周鴻禕所說,「中國現在要做出一個超過GPT4的通用大模型可能比較難,但在一些垂直領域超過GPT4,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中國可以在一年至兩年內趕上美國。

所謂垂直領域,是指把AI大模型用在特定行業和領域,所需的數據、算力都會比通用大模型減少很多。周鴻禕所言非虛,中國能與美國競爭的優勢,是擁有龐大智慧製造基礎,能獲取大量工業數據。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諮詢公司麥肯錫合作的專案「燈塔工廠」,即具備第四次工業革命(4IR)要素,例如自動化、數位化、AI、大數據、物聯網、5G等的世界指標型智慧工廠,在全球一百五十三座燈塔工廠中,中國就占了六十一座居冠,美國才十三座。

目前中國業界認為,今年會是中國「AI應用元年」。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定調「人工智能+」行動,加號的意思,就是要利用AI為各行各業賦能。

例如山西數據流量谷董事長賀晗在兩會的訪問上表示,他們正在利用AI協助煉鋼企業自動優化焦煤和鐵礦石的配比,還可以用大模型來預測設備故障,提前進行維護。山西數據流量谷是中國首座主打數據的工業園區,園區可為入駐的企業提供AI算法和算力,目前已超過七百家企業進駐。

另外一個案例是中國家電巨頭海爾,它在去年推出「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幫助工程師能直接跟海爾物聯網平台卡奧斯(COSMOPlat) 智能對話,即時讓AI推薦設計方案和製作工序,也可用於監控工廠異常狀況。根據海爾官網,導入AI幫助海爾的洗衣機工廠設計階段效率提高了三成。

在海爾卡奧斯的案例中,它只需要導入四千三百多個機理模型與兩百多個專家算法庫,模型相對ChatGPT簡單很多,屬於輕量級AI大模型。

突破美封鎖走自己的路》
AI、大數據、5G自組生態系


不論是山西的工業園區,或海爾的智慧工廠,背後導入AI及智慧製造的功臣,都是一度被美國制裁而跌入谷底的華為。

華為去年下半年推出自研5G高階手機Mate 60系列震撼市場,象徵華為從美國的科技封鎖網中起死回生。

然而,華為真正的主戰場是AI及工業應用。早在一九年美國剛開始發動科技戰、打算封殺華為5G時,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就表示,「5G就是小兒科,人工智慧才是大產業,是華為發展的戰略要地。」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接受商周訪問時也指出,華為長期以來著重在物聯網、工廠智慧製造,加上中國市場足夠大、製造業夠多元,絕對可以自己自足,「所以AI賦能這件事,中國是非常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任正非發下豪語不到五年,今年二月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華為技驚四座的不是發表什麼最新手機,而是首次展出AI相關的十大創新,從AI算力、AI數據庫存儲,到最新的5.5G網路等一應俱全,形成獨有的生態系。

華為最終在此次大會上斬獲十一項獎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MWC觀察報告中,特別點名華為,認為它將再次給通訊市場帶來衝擊。

國產晶片市場起飛》
禁用輝達違反滋養中GPU商


去年,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開始進入七奈米製程後,不論是Mate 60手機的麒麟9000s晶片, 或AI用的GPU晶片昇騰910B,都因此得以生產。

且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芯國際正突破五奈米製程,可用於製造華為下一代晶片,最早在今年就可能亮相。但該報導也指出,中芯的五奈米、七奈米製程良率僅有台積電的三分之一不到,成本高上約四成至五成,這也是導致Mate 60系列價格居高不下的主因。

此外,中芯國際主要使用的製造設備, 是美國禁令生效前囤積的荷商艾司摩爾(ASML)光刻機,中芯已無法獲得任何升級和維修,天花板注定只到五奈米製程,而且產能也相當受限。

這逼得華為須做出取捨,而它選擇的是AI。根據路透二月初的報導,因產能有限,華為決定以市場需求更大的AI晶片為優先,未來將放慢Mate60系列麒麟晶片的生產速度。

美國的封鎖雖然掐住華為的脖子,但其實也帶來機會。美國去年十月近一步擴大AI禁令,要求輝達(Nvidia)停止向中國輸出先前專為中國打造的降規版H800、A800晶片,這兩款也是目前中國AI產業最普遍使用的晶片。

但也是美國的禁令,打破了美商晶片在中國壟斷的局面。目前中國市場上唯一的替代品,只剩華為的昇騰910B。該款晶片對比OpenAI所使用的輝達A100晶片,其實具有相當的潛力。

據《中國基金報》報導,百度在美國去年十月禁令發布後,隨即向華為訂購一千六百片昇騰晶片,雖然數量不大,卻象徵中國晶片國產替代的開始。中國天風證券指出,美國的最新禁令讓中國的國產AI晶片市場規模上升到人民幣七百億元以上。

美國制裁讓市場出現好價格,轉變成滋養中國GPU製造商最好的肥料。輝達在最新禁令實施後,又緊急開發二次降規版晶片H20、L20,並且將於今年三月下旬開放預訂。但根據美國半導體顧問公司Semi-Analytics,其效能甚至不如一些遊戲顯示卡,定價還與華為的910B相同,導致目前中國業界興趣缺缺。

華為有機會能取代輝達這些降規晶片嗎?楊瑞臨的答案是「遲早。」他補充,輝達厲害的另一點是軟硬體整合平台CUDA,可大幅擴充GPU的應用,而華為也正在建立中國版CUDA,即昇騰異構計算架構(CANN),「這未來就是G2概念(指美中兩大陣營),很清楚的發展,華為會建立專屬於中國境內的GPU生態系。」

就在三月五日,輝達更新了CUDA的使用者授權條款,禁止在第三方硬體平台上使用CUDA軟體,彷彿在對中國業者喊話,「想用我的軟體,就買我的晶片」。擺在中企眼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乖乖吞下降速版的輝達晶片,或是選邊加入中國自己的生態系。


▲華為在Mate60助攻下,在中國市場擠下蘋果,成為高階手機霸主,年初市占一度奪冠。法新社


AI晶片業高度內捲》
官方刺激需求 開闢新賽道


中國其他AI晶片製造商也在摩拳擦掌,例如去年下半年海光信息技術推出的AI晶片深算二號,以及GPU新創公司摩爾線程的MTTS4000,都相當受到市場關注,兩家公司也都名列美國出口管制對象。

雖有新軍突起,但也有相當代價。去年,中國有超過一萬家晶片公司倒閉,年增近九成,不過,同期也新增了六萬六千家,顯示中國晶片業「內捲」(指過度競爭)仍相當嚴重。楊瑞臨表示,這是中共當局一貫的做法,「就先讓你內捲,十家倒閉九家沒關係,有一家最終擊敗其他對手就好,所有資源就灌那一家。」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就是如此運作,例如龍頭比亞迪,在二○二二年獲得補助高達人民幣一百零四億元,等於當年有約六成淨利潤來自補助;但同時,過去五年時間,中國倒閉了約四百家新能源車企業。

要論補助,華為就更驚人了。據彭博報導,華為獲得政府資助高達三百億美元,用於打造晶片製造網路。「華為現在是(晶片產業)一切的核心,」顧問公司策緯(TriviumChina)合夥人舍費爾(KendraSchaefer)對彭博說,「美國的出口管制,使(中國)政府與業界以前所未見的程度結合在一起。」

不論是華為或中國的AI產業,都反映為何中國政府此時要提倡新質生產力:它們都是中國這個製造大國能持續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尤其在美國科技封鎖下,變相催促了國產需求,使它們成為開闢新賽道的要角,使所謂的新質生產力有了發展空間。

不過,不要誤會,就現況而言,中芯國際不可能追上台積電、華為的晶片最終也難以媲美輝達、中國也沒有AI公司可跟OpenAI一較高下,但它們足以推動中國產業自身轉型。正如楊瑞臨所說,「中國遲早會走出自己的路,那可能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它沒辦法跟國際競爭,但它走得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6期

本文摘錄自‎

華為撐起中國版輝達?

商業周刊

2024/3月 第18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