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退休金缺口 勞保、勞退須雙軌並進
隨著勞保破產危機加深,支持勞退自選自提的聲浪漸增。這讓勞工有機會提升投資收益,進而補足退休金缺口,被視為勞保改革的關鍵配套。
撰文/陳燕珩
試想一下,退休後的你,每個月需要多少收入才夠用?
二○二三年,勞保老年給付按月領平均請領金額僅一萬八千多元,加上工作期間雇主每月替員工提撥薪資六%的勞工退休金,這樣的金額,能否支應退休後的開支?有近六成民眾認為:不能。
台灣勞工退休金有三大支柱,第一層是社會保險,也就是勞保老年給付,保障基本經濟生活;第二層是職業退休金,由雇主和受雇者共同提撥並投資,如勞退新舊制退休金;第三層則是個人投資和儲蓄。
○五年七月,勞退新制上路,除了雇主須按月替員工提撥至少六%薪資,勞工也可自行提撥一%到六%薪資,且自願提繳的退休金,全數可從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扣除,享有稅負遞延優惠,直到請領退休金時才需併入所得課稅。
由雇主和員工提撥的退休金,會進入「勞工退休基金」的水池,由勞動基金運用局統一操作投資,政府會提供不低於「兩年定存利率」(二三年平均為一.五五五九%)的保障收益。由於勞退新制採確定提撥制,退休金直接存進勞工退休個人專戶,不會有破產問題。
拉高勞退自提「本金」須祭誘因
私校退撫儲金為成功案例
然而,當勞保年金給付面臨巨大財務黑洞,若未來須以「砍給付」進行改革,關鍵且必要的配套就是設法增加勞退新制下的所得,以彌補退休金缺口,減緩改革衝擊。
「勞保改革、增加勞退自提,必須一併考量,一降一升之間,才能讓勞工不覺得退休金有減損。」勞保局前局長、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鄧明斌直指,雙軌並進才是對的方向。
要提升民眾的勞退保障,首先要有足夠誘因吸引勞工「增加本金」,也就是拉高勞工自行提撥一到六%薪資投入勞退金的意願。儘管政府祭出稅負優惠,台灣自提率仍長期偏低,今年一月底,七五四萬多名符合資格的勞工中,自願提繳人數約一○八萬餘人,雖已是歷來新高,自提率也不過十四.三%。
《今周刊》今年三月委託市調機構波仕特,針對逾二十五歲(含已退休)勞工進行退休金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者無自行提撥。究其原因,除了「薪資太低錢不夠」,還包括「想自己投資理財」、「提撥後金錢無法自由使用」及「政府投資績效太差」。
投資收益太低,確實會影響勞工自提意願。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點出,其他國家的確定提撥制退休基金賦予勞工多元的投資退休商品選擇權,而台灣的勞退基金只能由政府操盤,○五年開辦以來,平均年報酬約四%,投資偏保守。
反觀,一○年成立的私校退撫儲金,在一三年就開放自選投資方案,提供私校教職員積極、穩健、保守和人生週期的選項,其中保守型投資組合可享保證最低收益率,積極和穩健型則須自負盈虧。以近十年投資年化報酬率來看,積極型年化報酬率為五.七八%,穩健型為四.八七%,都優於勞退新制基金的四.七六%。
去年七月,公教退撫新制上路,同樣採用和私校退撫儲金相同的自選投資機制。如今,從職業別看來,僅剩勞退新制下的勞工沒有投資選擇權。
「帳戶內是勞工自己的退休金,很多年輕人或善於理財者,想自選投資賺更多報酬,也願承擔風險,為什麼政府要限制?」王儷玲提出質疑。
▲《今周刊》與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2022年針對勞退進行調查,當時39歲以下年輕人高達8成力挺勞退自提自選,跨黨派立委也支持開放。攝影·吳東岳
勞動部怕勞工不願自負盈虧
民調顯示「雙軌制」支持度逾七成
事實上,勞退新制推行十八年來,要求開放自提自選的聲音漸大,勞動部卻始終不放行。去年底,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在立法院備詢,更明指自提自選是要勞工自擔風險,「到時賠錢可能又怪政府,目前我態度會保守一點。」
然而,這番解讀與民意反饋有明顯落差。《今周刊》調查中,有高達七二.六%勞工支持走「雙軌制」,一面保有現行政府的保證收益機制,另外開放自提自選,讓有意願投資者自負盈虧。此外,若開放自提自選,更有五五%勞工表態願意額外提撥一%到六%薪資,在稅負優惠下自行投資。
針對新國會立委的態度,本刊也同步進行調查,在八十三名回覆立委中,有七一.一%支持開放自提自選,僅八.四%不支持。無論支持或反對,有八八%立委認為,政府要做好金融機構監管機制,七七.一%盼強化勞工理財教育,另有逾六成贊同要嚴格篩選基金,同時提供自負盈虧與保證收益率等兩種選項,這些都是開放自提自選前必要的配套規畫。
王儷玲強調,開放勞退自提自選,只是在現有機制下讓勞工多一個投資選擇,若有疑慮不參與,仍能享有原本的保證收益,權益不受影響。「搶救勞保,也要處理勞退,透過雙軌改革轉型,才能給勞工更多元、永續的退休保障。」
其實早自○五年立院即曾討論透過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勞工「有自由選擇退休金之經營及運用方式」,當時提案也獲各黨支持,然而十八年來屢屢提出的討論始終在原地打轉;如今在迫切須推動改革的關鍵時刻,亟須各方放下成見,理性分析利弊得失,找出最佳解方,勞工退休生活保障也才有向前邁步的可能。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補退休金缺口 為何剩勞工還不能自提自選
今周刊
2024/4-5月 第142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