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口罩、教遠距管理 10大EMBA跨海直播共學

從競爭到合作,怎麼匯聚一千萬人次雲端互助?

三月二十六日、晚上八點半。當多數上班族正結束忙碌的一天,趕著打道回府,一間小小的網路公司會議室內,卻聚集了近二十人,分別忙著調整直播鏡頭、背誦rundown(拍攝流程)或回覆粉絲團留言。


▲商周獨家直擊台大EMBA首次直播現場。


▲3位從未接觸過直播的校友都直呼「比主持公司大會還緊張!」正式開播前,全體志工更特別對著鏡頭加油打氣。

大老闆當起直播主 讓校友「要取暖或促銷都好!」

他們並非直播主,每一位都是公司老闆或高階主管,純粹是義務來幫忙;這裡也不是網路節目直播間,而是台大EMBA校友們因應疫情衝擊,舉辦的第一場「E起度過抗疫難關」線上特賣會,旨在讓大家透過直播交流防疫心得,分享公司近日挑戰,也拍賣優惠商品。

「現場倒數十秒鐘!」主導活動的台大EMBA校友基金會執行長何戎喊道。第一位講者、福華大飯店董事廖秀梅一上台,馬上開誠布公,談起二月份人潮驟降五○%的自救方案;螢幕上方的即時收看人數也迅速衝破百人。兩小時直播中,累計上千則留言,共一千三百多人觀看,約占EMBA社團總人數五成。

這場虛擬的共學活動,是怎麼開始的?

「二月份開始,我們就接到不少校友通報,說疫情衝擊真的很大,」何戎回憶。漸漸的,他們發現環境越險峻,大家對討論交流的需求越迫切:「所以,我們決定用這個方式,隔空讓大家聯絡感情,看要取暖或促銷都好!」第二次直播將在四月中舉行,報名贊助獎品的企業早已滿額。

台大EMBA的下一階段,是和中國各校EMBA所組成的「活下去——賦能疫情中的中小企業商學院校友公益大直播」平台串聯。

而這因疫情而起,串聯十個商學院的「活下去」直播,觀看量已經超過一千萬人次!為什麼這個共學平台,能吸引千萬人觀看?

為解答這個疑問,我們聯繫上「活下去」公益大直播創始人、中歐商學院校友孫浩。他坦言,創立初衷就是過年期間,眼看著新聞內的醫護人員忙進忙出,突然靈機一動:

「疫情爆發,一定會影響到中小企業,而且中小企業主要能活下去,員工才能活下去。我雖然沒辦法上第一線,但是不是能就企業管理方面,貢獻一己之力?」

於是,他立刻找了另一位長江商學院校友王薇,以及中歐商學院校友趙雨潤,三人一拍即合,訂下「公益知識直播」的主軸後,立刻分頭找講者。

他們在二月八日啟動,第一場直播就選在十五日,短短八天內,就確認下八位講者,陣容包括平台經濟專家陳威如、騰訊高級管理顧問楊國安、被譽為「中國巴菲特」、坐擁一千五百萬粉絲的但斌等,全都是一時之選。

這批專家都是大咖,平時行程得喬上好幾個月,如今卻爽快答應,無償參與。公益直播連做十八場,迄今一共只花了人民幣四千元買鏡頭,其他從直播平台、網路頻寬到導流,全靠企業贊助而來。

共學的內容,也與此時個人與企業的需求吻合。例如陳威如就以「在家、遠程辦公談數字化時代新管理」為題,給企業主關於遠距管理的五個建議;而特別請來壓軸的主持人曹啟泰,則以自己欠下鉅額債務的經驗,分享如何調適心靈。


▲商學院背景的孫浩(右)、王薇(中)與趙雨潤(左)僅用8天籌備,即發起第一次公益大直播,更直言「從沒想過會做到這個規模!」賦能中小企業商學院校友學習聯盟提供

從線上走到線下資源對接 缺口罩、人力或物資,都能協調解決

「我們的共學主題也會一直改變,」孫浩透露,例如第一期直播(指開播後的前十一場),多以大咖講者為主;到了第二期,就改由各大商學院輪值,每校負責一整週的直播內容。例如週二請管理學教授分享研究、週四請中小企業主校友分享實戰經驗,週六則是綜合分析與問答時間。

目前加入公益大直播的商學院已經超過十家,包括中歐、長江、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並跨海邀請台大、新加坡國立大學參加;還有不少正等待報名。「以前大家多是競爭關係,像牛津和劍橋那樣。如今能一起合作,非常難得,」孫浩說。

事實上,這平台不僅提供直播的知識量,還從線上串聯到線下,實際解決企業問題。

「 我們有一個『EMBA互助中心』,各種需求和資源都可以在裡面對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亞歐商學院企業導師、如今義務協助公益大直播的胡馨如透露,舉凡是復工缺口罩、缺人力、缺醫療物資、需要協調機票等,各式各樣的需求都會被張貼在群組內。

也有校友會拋出自己手上多出的資源,彼此幫忙度過難關,「每週大約有三十條信息,對接的成功率大概是八○%!」

目前,這場無心插柳的公益大直播,活躍參與者已由數百人擴增到兩萬人,分散在五十個微信群組內,聲勢浩大。

「很多細節還沒完備,但我們一直在跟時間賽跑,」採訪接近尾聲時孫浩坦言,疫情沒結束,中小企業的現金流不知能撐多久,也更考驗老闆的決策速度;假設透過直播能幫上一個中小企業主,或許就能間接避免很多勞工失業,「這次的重點是『要來得及』,而不是要做到多好。」

3個標準判斷:哪種產業適合抱團策略?


你所處的產業,究竟適不適合採用抱團策略?長期關注台明將的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曲祉寧,延伸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高斯的說法,給了3個原則性的判斷標準——完全競爭、資訊透明、進入障礙低。

「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指的是一個市場內的同業非常多,多到彼此的利潤和規模很難相差太大,與其成為敵人,倒不如在艱困時攜手合作。「這會形成一種『競而不爭』的形態,就像全台有數十萬個水稻農夫,比起兼併別人的田,更傾向一起收割或除蟲害!」曲祉寧說。

這樣的市場結構,有幾個特徵:

一、競爭者眾多,例如台明將在全台就有3千名同業。

二、生產門檻不高,例如玻璃的生產技術在機台,而非作業員的經驗,因此資訊透明,非常標準化。

三、進入障礙低,例如只要花30萬元,就能買一台機器。

四、毛利偏低。

換句話說,產業越是符合上述特徵,碰到危急時刻,就越需要藉由團體作戰來降低管理或生產成本;也更需要透過打群架,增加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文●蔡茹涵)

賦能中小企業商學院校友學習聯盟
規模:超過10 家EMBA 商學院加入,直播總收看約1,020 萬人次,台大EMBA、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也即將跨海串聯
形式:由商學院邀請名師分享策略,或中小企業校友談實戰經驗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91期

本文摘錄自‎

調口罩、教遠距管理 10大EMBA跨海直播共學

商業周刊

2020/第16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