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新作《雜訊》:如何避免防疫決策的盲點

 

文/蘇鵬元(天下文化編輯部主編)20210531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已經影響全世界將近一年半。美國從原來的輕忽疫情而封城,最後推動全民打疫苗漸漸解封;台灣則一開始以邊境管制守住疫情,近期又因為鬆綁邊境措施而引發本土流行,目前以減少人流的措施來防堵疫情擴散。世界各國的專家面對同樣的病毒,卻因地因時而做出不一樣的決策,造就出不同的疫情發展結果,這就是做決策會面臨的「雜訊」問題。

新書《雜訊》的三位重量級作者康納曼、席波尼、桑思汀,他們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雜訊」,意指我們不樂見的判斷變異。我們都期待每個判斷都是完美的,但是即使是專家,也會因為快思(系統一的思考方法)、個人性格與天氣等外在環境而讓判斷有差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常常會讓整個社會付出高昂的代價、企業有更大的隱藏成本、公共安全與衛生受到影響、社會還會出現極端不公平的情況。

舉例來說,在醫療診斷上,即使面對相同的病人,不同的醫師對於病人是否罹患皮膚癌、乳癌、心臟病、肺結核、肺炎、憂鬱症等各種病症的判斷往往大不相同;在人事決策上,不同面試官對於同一個應徵者的評價可能天差地遠,不同主管對同一個員工的績效考核成績也有很大的差異;就連在指紋鑑定上,不同專家對同一枚指紋的比對結果也可能有不同的判斷。

或許與一般人更加息息相關的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在進行預測時也充滿雜訊。不管是預測新產品的銷售量、失業率的增長、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是否會破產,甚至是同一批軟體開發人員在不同的日子評估同一個專案的完成時間,都會出現差異。

如今新冠疫情已經擴散到世界各地,各國的疫情發展步調不同,決策也有差異,就連各國的國內對於政府的各項決策都有不同的聲音。這證實三位作者的說法:「只要有判斷,就會有雜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雜訊比你以為的還要多。」

不過,好消息是,三位作者找到了方法可以減少雜訊。他們建議,首先應該先進行雜訊審查,找出目前存在的雜訊類型,接著運用各種決策保健策略,像是運用群眾智慧法則,總合各個專家的獨立判斷,或是建立判斷指引、運用演算法等人工智慧工具等等。

閱讀《雜訊》這本書,深入了解雜訊這個人類判斷的缺陷。在這本書中,除了深入探討雜訊的根源與學理分析,還提供進行雜訊審查的流程、可供決策觀察者使用的檢核表範例,以及修正預測的方法,幫助讀者確實減少判斷中的雜訊。當我們減少判斷中的雜訊,齊心協力,一致的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才有可能戰勝這場世紀瘟疫,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即日起新書優惠88